化学大事记

50万年前

“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8000-6000

中国已能制陶器

公元前3000

埃及人采集金、银做饰物。中国、埃及学会酿酒

公元前2000

中国齐家文化边址出土文物中有铸红铜器

公元前1700

中国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前1400

小亚细亚的梯人已学握炼钦技术

公元前16-11世纪

中国黄金加工技术有一定水平,发明石灰釉、釉臼,随后有了原始宵瓷

公元前1200

中国用锡、铅及汞的某些化合物,出现镀锡铜器

公元前1046

中国西周,箕子提出古有水木金火土“五行”说,(详见表注2)

公元前10世纪

埃及人已会制作玻璃器皿

公元前4世纪

中国《月礼考工记》载有世界最早的关于青铜合金成分的研究

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提出四元素(火、气、土、水)学说

公元前2世纪

中国利用胆水炼铜(即用铁还原硫酸铜)

公元前140-87

中国西汉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前1世纪

中国《神农本草经》成书,载录动植矿物药品2365

1世纪初

普利尼(罗马)提出分离金银的“烤钵法”问世

165

中国蔡伦监造出良纸

2世纪

中国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

360

中国葛洪著《抱朴子内篇》

533-544

中国贾勰著的《齐民要术》问世,内有染色、酿酒、造纸、漆器的技术知识

659

中国颁布世界第一部药典《唐本草》

7-8世纪

中国孙思邈著的《伏硫磺法》记载火药的三种成分

9世纪

中国清虚子《铅汞甲辰至宝集成》中载有火药配方

10世纪

阿维森纳编著《医典》(阿拉伯)

1092

中国沈著《梦溪笔谈》成书,内有不少化学知识

13世纪

中叶前

中国火药传入阿拉伯世界

R培根著《炼金术原理》(英国)

1450

瓦伦丁发现锑(德国)

16世纪

帕拉塞斯提出三要素(盐、硫、汞)(瑞士

1556

阿格里柯拉著的《坤舆格致》(或《论金属》〉问世(德国)

1596

中国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载药1892

海尔蒙特作“柳树试验”成功(比利时

17世纪

尔和勒梅里发明钟罩法制硫酸(法国)

1637

中国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问世,对炼锌技术有详细记载

1661

义耳著《怀疑派化学家》,提出化学元素的科学定义(英国)

1669

贝歇尔在《土质物理》一书中提出物质成分的“三土质’说,为燃素说的开端(德国)

布兰德从尿中制取白()(德国)

1679

孔克尔发明吹管分析法(德国)

1685

义耳著的《矿泉的博物学考察》问世,提出用植物色素作指示剂(英国)

1703

施塔尔提出燃素说(德国)

1729

日夫鲁瓦最早进行酸碱滴定(法国)

1746

罗巴克发明铅室法制造硫酸(英国)

1750

富朗索瓦利用指示剂首次进行酸碱滴定(法国)

1755

布拉克发现“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英国)

1756

罗蒙诺索夫提出质量和运动守恒定律(俄国)

1761

贝格曼提出化学亲合力论(瑞典)

1762

马格拉夫发现钠盐和钾盐能使火焰产生特征的颜色(德国)

1766

卡文许发现氢(英国)

1769

舍勒离析出多种有机酸(瑞典)

1772

D.卢瑟福发现氮气(英国)

1773

舍勒制得氧气(瑞典

1774

普里斯特利(英国)、拉瓦锡(法国)制得氧气

1777

拉瓦锡证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1780

贝格曼著的《矿物的湿法分析》出版,提出了矿石重量分析法(瑞典)

1781

拉瓦锡建立有机化合物中碳和氢的定量分析法(法国)

1784

卡文迪许证明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英国)

1789

拉瓦锡的《化学概要》出版,书中提出第一张化学元素分类表,正式全面陈述质量守恒定律(法国)

克拉普罗特发现铀(德国)

1791

J.B.里希特指出中和反应里酸与碱之间的当量关系(德国

1799

普鲁斯特提出定比定律(法国)

C.L.贝托雷发现了可逆反应,指出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有关(法国)

1800

伏打发明电堆(意大利)

尼克尔逊和卡尔电解水成功(英国)

1802

亨利提出气体溶解度与其分压关系的亨利定律(英国)

E.G.费歇尔发表一张酸碱当量表(德国

1803

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英国  道尔顿提出比定律(英国)

1807

戴维制得金属钾和钠(英国)

1808

吕萨克提出气体反应体积定律(法国)

1811

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意大利库图瓦制得碘(法国)

1814

贝采里乌斯发表第一张原子量表,提出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瑞典

1815

奥发现某些天然有机化合物在液态或溶液中有旋光性(法国)

1818

米希尔里希提出同晶型定律(德国

1819

杜隆和蒂提出原子热容定律(法国)

德比尔纳发现海绵状铂的催化作用(法国)

1824

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化学实验室(德国)

波拉提出催化反应的吸附理论(英国)

1825

法拉第发现苯(英国)

1826

杜马根据蒸气密度测定原子量(法国)

布朗发现布朗运动(英国)

1828

武勒合成尿素(德国)

1829

德贝莱纳提出“三元素组”的元素分类法(德国)

1829

H.罗塞提出系统定性分析法(德国

1830

李比希建立碳、氢的有机定量分析法(德国)

贝采里乌斯发现同分异构现象(瑞典)

1831

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英国)

1832

武勒和李比希发展了基团理论,提出基的概念(德国)

1834

杜马(1834)和罗朗(1836)发现有机物的取代反应并提出有机物结构类型说(法国)

1835

贝采里乌斯提出催化概念(瑞典)

1839

杜马提出类型说(法国)

古德意发明橡胶硫化法(美国)

1840

斯发现化学反应总热量恒定定律(瑞士)

1841

累森尼乌斯著的《定性化学分析导论》出版,提出了简明的阳离子系统定性分析法(德国)

贝采里乌斯著的《化学教程》出版,书中总结了那一时期分析化学的发展水平(瑞典)

创立伦敦化学学会

1843

日拉尔提出同系列概念法国)

1845

申拜思制得硝酸纤维素(德国

1848

巴斯德发现酒石酸盐结晶的旋光作用(法国)

1850

威廉米提出动态平衡概念,开创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德国

1852

弗兰克兰提出原子价概念(英国)

1853

日拉尔把有机化合物分成水型、氢型、氯化氢型、氨型四大类型(法国)

1856

帕金合成了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英国)

1857

库勒提出碳原子的四价学说(德国)

1858

库勒和柯尔贝提出原子价概念,以及碳原子间相连成键的学说(德国,英国)

1859

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光谱分析用的分光镜(德国)

1860

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

康尼查罗发表论证分子学说的小册子(意大利)

1861

格雷厄姆提出胶体概念及其与晶体的区别(英国)

特列洛夫提出化学结构学说(俄国)

1864

古德贝格和瓦格提出质量作用定律(挪威

1865

兰兹提出元素八音律(英国)

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德国)

1867

诺贝尔发明达纳炸药(瑞典)

1869

门捷列夫和J.L.迈耶尔提出元素周期律(俄国)

格雷贝和利贝曼合成茜素染料(瑞士,德国)

1874

范特雷夫和勒贝尔分别提出碳的四面体结构学说和立体化学概念(荷兰,法国)

1875

布瓦博德朗发现镓,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法国)

1876

吉布斯发现了相律(美国)

1877

勒克合成酚酞

1879

JJ逊发现电子(英国)

1880

拜耳合成靛蓝成功(德国)

1884

特列提出勒夏特列原理(法国)

1885

范特夫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出版(荷兰)

拜耳提出碳环化合物的张力学说(德国)

1886

温克勒发现并制得锗,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德国)

1887

阿累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瑞典)

范特霍夫建立稀溶液理论(荷兰)

奥斯特瓦尔德和范特霍夫创办德文《物理化学》杂志(德国、荷兰

1888

拉乌尔提出拉乌尔定律(法国)

1889

能斯特提出电极电势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式(德国)

1890

E.费歇尔合成单糖成功(德国)

1892

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确定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

1893

维尔纳提出络合物的配位理论(瑞士)

1894

赛和J.W.S.利发现氩(英国)

1895

伦琴发现X射线()

1896

克初发现铀的放射性(法国)

1897

从酵母液中分离酒化酶成功

1898

M.S.居里和P.居里发现(法国)

1899

E.卢瑟福和欧文斯发现氡-220(英国)

1900

恩发现氡-222(德国)

冈伯格发现三苯甲基自由基(美国)

1902

奥斯特瓦尔德提出现代催化剂理论(德国)

1903

E.卢瑟福和索迪提出放衬性衰变理论(英国

1906

维特发明色谱分析法(俄国)

1907

H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并合成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德国)

1909

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美国)

1911

E.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英国)

1912

普雷格尔建立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法(奥地利)

维西和内特建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瑞典,德国)

1913

N尔提出量子化的原子模型(丹麦)

博登斯坦提出化学反应中的链反应概念(德国)

法扬斯、索迪和J.J.姆逊提出同位素概念(美国,英国,英国)

哈伯合成氨试验成功(德国)

1916

柯塞尔提出电价键理论(德国)

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美国)

1919

阿斯顿制成质谱仪研究同位素(英国)

E.卢瑟福第一次实现人工核反应(英国)

1920

施陶丁格创立高分子线链型学说(德国)

1922

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捷克斯洛伐克)

1923

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美国)

布朗斯特提出酸碱质子理论(丹麦)

德拜和休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荷兰,德国

1925

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美国)

鲁宾逊提出吗啡的分子结构式(英国)

1926

薛定锷提出波动方程(奥地利)

1927

谢苗诺夫和欣谢尔伍德提出支链反应理论(俄国,英国)

戈尔德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定律(德国)

海特勒和伦敦首先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英国)

 

卡勒和库恩对类胡罗卜素结构的研究(瑞士,德国)

1929

来明发现青霉素(英国)

1931

鲍林和斯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美国)

尤里发现重氢和重水(美国)

鲁斯卡等人发明电子显微镜(德国)

1932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英国)

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

1933

鲍林提出共振论(英国)

1934

F.约里奥·居里和I.约里奥·居里发现人工放射性(法国)

1935

艾林提出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美国)

卡罗泽斯试制成尼龙66(美国)

1937

库恩合成维生素A成功(德国

1938

哈恩等发现铀的核裂变现象(德国)

1940

西博格、麦克米伦人工制得钚(美国)

1941

温费尔特和克森制成涤纶纤维(美国)

1942

中国侯德榜研究成功侯氏制碱法

费米等建成核反应堆(美国)

1944

西博格人工合成超铀元素(美国)

1945

西博格建立锕系理论(美国)

施瓦巴赫建立络合滴定法(瑞士)

1950

鲍林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美国

1952

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日本)

奥格尔提出配位场理论(美国

1953

齐格勒发现乙烯常压聚合(德国)

1955

桑格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英国)

1957

肯德鲁首次测定了蛋白质(鲸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英国)

1960

伍德沃德合成叶绿素(美国)

1961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12C=12的原子量基准

1962

巴特莱特合成了第一种希有气体化合物——六氟铂酸氙(美国

1963

皮尔逊提出软硬酸碱理论(美国)

1965

经义、邢其毅等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首次合成的蛋白质

伍德沃德和R.霍夫曼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美国)

1968

吉奥索等制得104号元素(美国)

廖洛夫制得105号元素(苏联)

1969

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

1972

伍德沃德合成维生素B12(美国)

1976

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7号元素(苏联)    里普斯科姆对硼烷结构的研究(美国)

1981

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7号元素(德国)

福井谦一和R.霍夫曼发展关于化学反应性能的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日本,美国)

1982

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lO9号元素(德国)

1984

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8号元素(德国

1985

豪普特曼等创立了测定分子结构的直接法(美国)

1986

李远哲对基元过程的分子束研究(美籍华裔)

1988

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10号元素(苏联)

1989

和阿尔特曼证明RNA为唯一的遗传使者,能自我重排并引起化学反应(美国

1990

科里发明了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法”(美国)

1:本表原载《世界化学史》附录1,作者:郭保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6.

2[关于“五行”学说的考证] 本表的原著内容为:“公元前5-3世纪/中国《尚书洪范》载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1993年,殷南根,通过考证,在《五行新论》中提出:‘五行’首见《汉书·五行志》公元前1046年)。中国西周时期,武王问计前朝(殷)遗臣箕子,箕子建言“洪范九”,其第一就是“五行”,殷南根的考证,使‘五行’的文字记载,提前了五个多世纪。五行”学说有二个内容:一是物质定义:什么是“金、木、水、火、土”;二是介绍 “五行”的相生相克属性。后来五行学说被用来比喻和解释社会、生理现象,成为一门玄学。

31990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间的化学大事记,在找到相应资料后,陆续补充。

 

 

化学大事记(续)*

1954-

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英文版于1954年起,中译版于1990年起。**

1965

邢其毅等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81

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

1986

英、美化学家发现C60(足球烯).从而开辟“富勒烯”化学的研究。

1995

荷兰、美国等科研者阐述臭氧层破坏的化学理。

2000

美、日化学家开发了具有导电性的聚合塑料

2001

成康·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城取得成就。

2002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鸟特里(瑞士人)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隔膜。

 

注:*摘自:《基础与培优》高一化学,刘武成编写, 2005/820

   **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作为化学大事记内容,是《纺织新科》编者所加。

 

《中国科学技术史》简介(据百度等互联网)

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共30册)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鉴于李氏著作的重要性,早在1964年,周恩来总理就指示要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出版,并委托张友渔和乡同志负责落实,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具体组织力量进行翻译。198611月,胡乔木同志在北京和胡耀邦同志在上海又先后指示中国科学院加速进行李约《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翻译出版工作。此外,方毅、宋健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也都有重要指示。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198612月,中国科学院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卫生部、农业部、建设部、水电部等有关部委组织成立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来主持这项工作,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教授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曹天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教授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教授任副主任委员, 其后又增补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张存浩教授为副主任委员,以在组织领导上督促、协调和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1983年,李约瑟博士为此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2年,江泽民主席又以“明窗数编在,常与物华新”的题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美国罗伯特·坦普尔记者于1994年出版了《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卢家锡1994-9-30在为该书作序时写道:崇敬的美国记者(罗伯特·坦普尔)通过比较研究(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史》等著作).他惊奇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出版年份 :英文版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至今已1-730册中的24册;中译本自1990年开始,至今已出版第12456卷中的12册。其中属于“化学”的第5卷共有14册。英文版:1974-2004年间已经出版了11册;中译本:1990-2010年间,已经出版了5

   详见下表:

卷(册)

内容

执笔

英文版出版时间

中文版翻译出版情况

1

导论

李约瑟、王铃

1954

1990 科学出版社出版

2

科学思想史

李约瑟、王铃

1956

1990 科学出版社出版

3

数学、天学和地学

李约瑟、王铃

1959

待加工

4卷第一分册

物理学

李约瑟、肯尼斯·罗宾逊(Kenneth Robinson)、

1962

2003 科学出版社出版

4卷第二分册

机械工程

李约瑟、王铃

1965

1999 科学出版社出版

4卷第三分册

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李约瑟、鲁桂珍

1971

2008 科学出版社出版

5卷第一分册

纸和印刷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钱存训

1985

1990 科学出版社出版

5卷第二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与发明:点金术和长生术

李约瑟、鲁桂珍

1974

2010 科学出版社出版

5卷第三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与发明: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

李约瑟、何丙郁、鲁桂珍

1976

加工中

5卷第四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与发明():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

李约瑟、何丙郁、鲁桂珍、席文(Nathan Sivin

1980

已有少量译稿

5卷第五分册

炼丹术的发现与发明():内丹

李约瑟、鲁桂珍

1983

2011 科学出版社出版

5卷第六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

李约瑟、王铃、果里柯夫斯基(K. Gawlikowski)、叶山(Robin Yates

1994

2002 科学出版社出版

5卷第七分册

火药的史诗

李约瑟、何丙郁、鲁桂珍、王铃

1986

2005 科学出版社出版

5卷第八分册

军事技术:射击武器和骑兵

耶茨·迪安(Albert Dien)、罗荣邦执笔

 

5卷第九分册

纺织技术:纺纱

德国,库恩

1988

翻译中

5卷第十分册

纺织技术:织布和织机

库恩

 

5卷第十一分册

有色金属冶炼术

富兰克林(Ursula Franklin)、贝思朗(John Berthrong

 

5卷第十二分册

陶瓷技术

屈志仁(台北)

2004

待译

5卷第十三分册

采矿、钢铁冶炼

由瓦格纳(Donald Wagner

1999

待译

5卷第十四分册

盐业、墨、漆、颜料、染料和胶粘剂

李约瑟、罗荣邦

 

六卷第一分册

植物学

李约瑟、鲁桂珍

1986

2006 科学出版社出版

六卷第二分册

农业

白馥兰

1984

加工中

六卷第三分册

农产品加工和林业

 

1996

校订中

六卷第四分册

园艺和植物技术(植物学续编)

 

 

六卷第五分册

发酵与食品科学

 

2000

2008 科学出版社出版

六卷第六分册

医学

 

2000

加工中

七卷第一分册

传统中国的语言与逻辑

卜德、卜鲁、卜正民

1998

翻译中

七卷第二分册

总的结论和思考

 

2004

待译

七卷第?分册

经济结构

 

 

七卷第?分册

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

 

 

在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问世三十多年以后,本题目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由中科院院长卢嘉锡院士主持,吸收全国上百名科技史专家参与,同名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写工作于1992年启动。这部同名著作,计分28卷,包括综合类5卷(《科学思想卷》、《中外交流卷》等)、专史类19(《数学卷》、《物理学卷》等)、工具类4卷(《词典卷》、《图录卷》等),每卷平均百万字左右。目前,这套书大部分已经出版,并受到海内外学界高度评价,其中科学思想卷水利卷2007年分获第三届郭沫若历史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医学卷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