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整理剂4-19
资料来源:水溶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在丝绸整理上的应用,刘建薪 华载文
摘自;《印染》/2001/第3期;36-37
我们合成的封端型水溶性聚氨酯整理剂。对丝织物有良好的防皱效果,尤其对湿态弹性有明显的改善
一、 实验与测试
1、合成方法
取一定量聚乙二醇放入反应器,抽真空(真空压力<0.1mpa,1h后,加入一定量甲苯二异氰酸酯和二羟甲基丙酸进行预
聚1-3h,再加入封闭剂X进行封端反应,最后加水溶解,充分搅拌制得透明状PU溶液。其中封闭反应最为关键,由于粘度急剧增加,要搅拌充分比较困难,若封闭不完金,加水后会凝结,适成合成失败。
2、整理原理
本合戚的PU是封闭型聚氨酯预聚体,在水中稳定,而且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在焙烘时发生解封脱去封闭剂,其中的异氰酸酯基复出,PU大分子间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或与丝纤维大分子中的氨基和羟基反应。在织物上形成网状交联结构,从而赋予整理后的织物抗皱性和弹性,根据沉积理论,部分PU树脂沉积在纤维无定形区,依靠摩擦阻力和氢键,限制了丝纤维中分子链或基本结构单元的相对位移,丛而赋予织物抗皱弹性[4]。
3、整理方法
以一定量的PU整理剂、催化剂和渗透剂JFC及氨基硅油组成整理液,织物经上述整理液二浸二轧,轧液率80%左右),在l00℃预烘2-3分钟,然后焙烘、水洗、晾干后测试。
4、测试方法
此试验只对真丝的湿回复角进行测试,因为真丝的干弹性本身就此较好。湿态回复角的测试是将布样在2g/L的
平平加O水溶液中浸渍5分钟,取出夹在两层滤纸间,用l公斤重圆柱体来回滚动两次后测试 (测试结果取五经五纬的平均数。
二、结果与讨论
1、整理剂浓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不同整理剂浓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见表1。
表1、不同整理剂浓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浓度% |
湿态经向回复角 |
湿态纬向回复角 |
回复角经+纬 |
0 |
100 |
96 |
196 |
5 |
133 |
131 |
264 |
10 |
148 |
147 |
295 |
15 |
162 |
151 |
313 |
20 |
141 |
139 |
280 |
注:工艺处方为PU 10g;JFC 0.5g;氨基硅油1.5g;水加至100g;170℃焙烘。
从表l看出,随着整理剂浓度的增加,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呈增大趋势,但达到一定值后趋于平缓,继续增加树脂用量折皱回复角反而有所下降,因而整理剂浓度宜选在10-15%。
2、烘温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在弹性整理中,焙烘温度是整理织物各项性能的重要条件,在其他所有因素相同时,研究了不同的焙烘温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焙烘温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温度℃ |
湿态经向回复角 |
湿态纬向回复角 |
回复角经+纬 |
130 |
99 |
90 |
189 |
140 |
108 |
92 |
200 |
150 |
99 |
96 |
195 |
160 |
102 |
100 |
202 |
170 |
142 |
137 |
279 |
180 |
158 |
148 |
296 |
190 |
158 |
147 |
295 |
注;工艺处方为;PU 10g;JFC0.5g;氨基硅油1.5g;水90g
表2表明,焙烘温度。170℃时出现明显效果,可能是因为树脂在170℃以上才与纤维发生较充分的交联反应,180℃以上,效果无明显改善,这可能是温度太高,致使少量整理剂大分子断链或部分交联被破坏的结果,而且温度太高织物泛黄程度增加,因此温度宜选在170-175℃。
3、催化剂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PU反应的催化机理一般是碱性催化,而催化剂的碱性不同,其催化效果也不一样,本实验选用了三种有代表性的催化剂进行比较实验,见表3;
表3 不同的催化剂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催化剂 |
湿态经向回复角 |
湿态纬向回复角 |
回复角经+纬 |
三乙醇胺 |
154 |
146 |
300 |
三乙胺 |
145 |
143 |
288 |
月桂酸二丁基锡 |
138 |
100 |
238 |
注:处方中其他药品种类及用量同表2,催化剂用量为1g.
表3数据表明,三乙醇胺催化效果较佳,三乙醇胺作为弱的路易斯碱,对PU与丝纤维的变联反应起催化作用,同时,由于三乙醇胺的极性强,有助于丝纤维的溶解,能够打开丝素分子之间的氢键,有利于PU向丝纤维内部扩散,而且三乙醇胺分子结构中的醇羟基可以与PU解封后恢复的异氰酸酯基反应,或与丝纤维分子中羧基发生酯化反应,提高交联反应的程度,从而提高了整理效果。另外,据有关文献报道[4,5]和目测、三乙醇胺的加入对真丝电力纺的白度有所贡献,因此,三乙醇胺是PU树脂整理较合理的催化剂。
三、结论
1、水溶性PU树脂的合成方法简便可行,产品能有效地改善真丝的湿弹性。
2、PU树脂作为丝绸整理剂,较合理的应用工艺为: 整理剂用量10-15%,焙烘温度170-175℃,采用三乙醇胺作为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