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理论与实际

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纤维,木材,粮食),受热到300℃左右,就开始裂解,裂解方式有二种可能,第一种是分解成碳和水,第二种是分解为碳氢(或含氧)化合物,主要是乙烷,乙烯,丙烯,还有部分乙醛,丙烯醛,丁烯,丁二烯,羟基丙酮,异丁烯醛,丙二烯和含量不多的丙酮,丙烯醇,苯,甲苯,羧酸,糠醛,甲醇,甲基丁二烯。阻燃,是通过控制热分解方式的方法来实现的。磷元素可以使碳水化合物按第一种方式裂解为碳和水。碳,是不易点燃的固相物质。水,吸热汽化,不仅降低火区温度,还稀释了空气(降低氧的含量百分比),在供氧不足的条件下,燃烧速度下降,布片在垂直点燃后,上串火焰的热量被用来裂解纤维,分解产物中的碳和水,使火势逐渐减弱,直至熄灭。当然,磷化物祗能进入纤维无定形区的部分空间,上述反应不是全都如此。析出的也并非都是碳,而是伴随着焦碳,焦油等碳的高聚物。由于阻燃纤维在燃烧时的降温,析碳,以及磷化物残留于未燃物表面,使未能燃烧的剩余物大大增加。发生这类阻燃作用的,一般称之为凝固相阻燃剂。用尿素,三聚氰胺,氨来增加织物上含氮量,对磷处理有增效现象。燃烧时生成的P­N键有利于纤维脱水反应的增加,生成的非挥发性磷酸胺盐有阻止暗火的作用。但是这里所说的含氮物指的是伯胺化合物。经过羟甲基化的胺基(仲胺,叔胺)生成PN键的可能性就小了,

印染上用的后整理剂“2D树脂”则完全没有这个作用(《阻燃材料与技术》1988试刊p41-45)。如果为了提高阻燃剂在织物上的牢度,选用羟甲基化合物作交链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也有一些纤维,不是碳水化合物,如羊毛,丝绸用磷系阻燃剂效果较差。它们可以采用重金属离子络合法,如同媒染染料染色那样,钛或锆化合物与纤维络合后,有良好的阻燃效果。腈纶纤维采用有限水解方法使部分氰基变为羧基,而后用金属盐处理,生成羧酸盐。经铜,锌,钙处理后的改性腈纶,不仅有很好的阻燃性,其耐热性也有很大提高。另一类阻燃剂是卤素,卤化合物,在火焰中均裂为自由基,能有效地捕获正在燃烧着的火焰中的烃,氢,氧自由基,降低反应活性,削弱火势,这类在火焰中起作用的称为气相阻燃剂。但是有机卤化合物的分解温度大多低于320℃,过早分解逸散,会失去进入火焰的机会。作为补充;三氧化二锑与有机卤化物共热时生成卤化锑,它在较高温度条件下产生游离基,阻燃效果比单独用有机卤化物提高好几倍。

以有机氯与三氧化二锑反应为例;

R·Cl (250)R+HCl

2HCl+Sb2O3(250)SbOCl(白色固体)+H2O

氯氧化锑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逐步分解出可以均裂为游离基的三氯化锑。这样的阶梯温度方程共有四个平台;

      5SbOCl()245~280℃→Sb4O5Cl(固)+SbCl3(气)

      4Sb4O5Cl2()410~470℃→5Sb3O4Cl(固)+SbCl3(气)

      3Sb3O4Cl()473~565℃→4Sb2O3(固)+SbCl3(气)

      Sb2O3()658℃→Sb2O3()

卤—锑气相阻燃体系,作为织物后整理的缺点是;三氧化二锑对织物没有亲合力也没有可交联基团,必须依靠涂料粘合剂来固着。它的优点是;可用于任何织物。其耐洗性的好坏可由粘合剂用量来决定。用量越多,耐洗性越好,手感越硬。就涤纶纤维来说,有机磷和卤化物(即使在没有协效剂的情况下),都能获得很好的阻燃效果。这些阻燃剂,可用于制作涤纶阻燃纤维,也用于涤纶织物阻燃整理,配合协效剂使用时,阻燃剂的用量可以减少,也有人将磷,卤两类阻燃剂合用,耐洗性有一定提高。涤纶产品有很多优点,阻燃效果也很好,但因熔点改变不了,它的阻燃产品(包括混纺),作为装饰用布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