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知识摘编qt20100524-6
一、蚕丝织物
丝绸的使用源自中国。5000年前,中国皇后西陵氏之女在花园中散步时被一只蚕吐出的细丝所吸引。“如果要是能穿上用这种可爱的丝线制成的布料作成的衣服那该多美妙啊!”皇后想到,接下来就开始了丝绸的历史。除了中国外,世界上还有其它的国家生产丝绸制品,它们是:泰国、韩国、印度和日本。同样,丝绸在意大利和法国进行生产。
蚕丝属动物纤维,和棉花、羊毛也不同。后者是从单细胞慢慢生长起来的,长度有限,具有细胞结构特征。蚕丝是从蚕的丝囊中连续不断地吐出来的,单丝长度1
蚕丝织物:用缫丝方法获得长丝,长丝织物称为绸、绸缎;用破茧或缫丝厂下脚料,撕裂、切断,中长丝纺纱加工,称为绢纺,织物有纺绸、棉绸、疙瘩绸。
丝绸,它可被用来制作各种服装,尤其适合用来制作女士服装。它轻薄、合身、柔软、滑爽、透气、色彩绚丽,富有光泽,高贵典雅,穿著舒适。其不足是,易生折皱,日晒降强严重,泛黄褪色。
蚕丝织物有桑蚕丝,俗称真丝;柞丝绸或称野蚕丝。
双绉是真丝织物中的一个大类品种。经丝为平丝,纬丝为强捻丝。纬丝捻度一般为22~28/厘米。织造时采用二根s捻和二根z捻间隔排列,按平纹组织交织。成品:绸面有绉效应,光泽柔和,手感薄爽,弹性好,透气性好,穿着舒适,是理想的夏季高档服装面料。但是,双绉织物水洗后缩水率大,绸面呈现凹凸散乱不平,如同枯干了的大葱皮,十分难看,是其重要缺点。
柞丝绢纺产品,有如柞丝纺、柞丝哔叽等,质地平挺滑爽、手感厚实、弹性好、舒适、耐用,比桑蚕丝绸价格便宜。但光泽和颜色不如桑蚕丝绸;若要用作服装面料,还有三个明显的缺点,俗称三害:1、面料上滴上水滴,干后,织物上会留下水迹印,2、日晒泛黄,3、摩擦易起毛。故大多用於制作男女睡衣、睡袍以及室内装饰织物。
二、柞蚕茧丝的理化性质与三害的关系
1、理化性质
柞蚕茧丝是由横断面呈钝角三角形的两根扁平纤维并合而成。丝素的含量高达85%左右,柞蚕茧丝的标准回潮率为8-9%,公定回潮率为11%。
柞蚕茧丝含较多的色素,常呈淡黄色以及浅褐色,部份色素与丝素结合牢固,在漂白中不易除去。 柞蚕茧丝比较粗,常用的条份为35D以上,因而织物的强力高,且湿态时高于干态,表现为耐穿、耐洗、耐用,但吸湿后容易伸长,故柞丝润湿后重新干燥时,仅有2.5%的收缩。同时,柞丝纤维还将发生卷曲,其程度随温度而异,温度愈高则弯曲愈明显,在常温下一般为4%左右,这种因润湿后干燥时产生的“卷曲”是与“收缩”表现不同的两种状态。因为卷曲是使纤维产生了波纹外观,以至在精炼后也不能消失。
柞蚕茧丝的耐热性强,高温水中加压处理时,仅有部份丝胶分解,丝素耐热不受损伤。在
2、水渍、起毛、泛黄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长期以来,柞蚕茧丝及其织物存在着局部着水干燥后形成水渍印以及使用起毛和日久泛黄的先天性缺陷,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服用的美观。柞蚕茧丝水渍的表现为局部遇水干燥后,呈现与未着水部份对光线反射程度上的差异,形成所谓水渍斑。其成因一般认为:柞蚕茧丝纤维易于吸湿,湿处理时有较大的伸长,当重新干燥时,除了产生较大的收缩(约2.5%)外,还产生约4%左右的卷曲,构成了纤维的多变性能。于是当织物局部着水时,纤维因吸湿膨胀而蠕动,改变了它在纤维或织物中的排列角度,先前因机械应力而产生的局部变形随之消失,当干燥后,纤维虽经收缩,但已不能回复到原来的排列状态,加之柞蚕茧丝断面特别扁平的形态特征,当光线照射时,形成局部与整体的反射差异,表现为光泽不同,造成水渍斑。
水渍印与缫丝方法有关,干缫丝因为缫丝时受力大,伸长厉害,因而形成水渍印较水缫丝严重。同样,缩水率大的织物,水渍印严重;着水后自然晾干的织物,因纤维得到充分的自由回缩和卷曲,因而比高湿强制烘干的织物水渍印为轻。此外,织物丝织结构及染色深浅亦对水渍印有一定影响,平纹织物较斜纹织物为轻,厚实织物较薄织物为重,深色织物较浅色织物为重。但是,随着服用期的增长,洗涤次数之增加,以及纤维性能的衰退,水渍印现象将渐次减轻。
水渍印形成后,若将织物全部回水再均匀干燥,则可使水渍斑消失,但再遇水即能复生。采用上浆等机械性填充的方法,虽能阻塞纤维间孔隙,但不能有效防止纤维的蠕动与卷曲,因而无助于水渍印的消失。采用热固性树脂处理的方法,可钳制纤维的变形,从而降低了纤维因受湿而产生的蠕动和卷曲,可以防止和减轻水渍印的发生。
柞蚕茧丝的起毛,是因为纤维的抱合性差,在穿着或使用过程中纤维间相互或与外界摩擦而使纤维末梢外露,在织物表面形成毛茸。
柞蚕茧丝的光致泛黄现象,大致与下列因素有关: 1)泛黄与光波波长有关,最大泛黄波长在304-822纳米之间。 2)泛黄为氧化过程,空气中的氧气在光照作用下引起了纤维的泛黄现象。 3)柞蚕茧丝的泛黄与柞蚕茧丝纤维中色氨酸的高含量有密切关系。 4)丝胶含量与泛黄程度成反比,丝胶对丝素起保护作用,不使其氧化;而柞蚕茧丝中的丝胶含量少。实施树脂处理,对防止和克服泛黄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