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织物的丝胶改性以及对抗皱性能的影响vqq-20
刘义绘,陈国强* (苏州大学 材料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作者:刘义绘,女,在读研究生,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资料来源:第七届后整理年会征集稿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丝胶对纤维素纤维的改性。利用丝胶、多元羧酸在高温条件下,使丝胶附着在纤维素纤维的表面。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催化剂浓度、pH值、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四个工艺条件的影响。初步确定最佳工艺为:丝胶:柠檬酸/BTCA=1:1[1]、催化剂次亚磷酸钠
【关键词】丝胶;纤维素纤维;改性;CA;BTCA
丝胶主要由高分子量的球状蛋白质组成,约占蚕丝重量的25%~30%。目前,在所有与蚕丝相关的加工过程中,脱去的丝胶几乎全部作为废液排除。但是,其独特的高亲水性和对皮肤的亲和力,近年来丝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由于丝胶中主要含有羟基、羧基和氨基,其混合物和共聚物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
对于纺织品,化学改性是一种对聚合物进行改性的有力工具。到面前为止,对蚕丝的应用大多数集中为丝素,如开发固定化膜载体以及生物材料等等。而丝胶中含有大量的亲水性氨基酸,约为总氨基酸的50%,这使得丝胶具有独特的高吸水性和保湿性。近年来,对丝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Arunee Kongdee等人最近报道了丝胶对纤维素纤维的表面改性,并且Fujie Kurroka等人利用柠檬酸实现了丝胶在棉织物表面的固着。据报道,日本利用涂层技术,已成功开发了内衣、汗衫、尿布、床上用品等产品,令人瞩目[11。在国外,丝胶广泛的应用于化妆品、营养品、生物膜以及功能性纤维等产业。
本实验中,将多元羧酸(CA、BTCA)作为改性整理剂对棉织物进行丝胶加工固着,并对整理后棉织物的丝胶固着量、白度、撕破强力和抗皱性等物理机械性能进行对比研究。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棉织物(30×30/68×68,南通第一印染厂)、丝胶粉(分子量约10,000)、柠檬酸(CA)(分析纯,江苏民丰化工厂)、1,2,3,4-丁烷四羧酸(BTCA)(工业级)、次亚磷酸钠(NaH2PO2)(分析纯AR)、三乙醇胺(分析纯AR)。
1.2 整理工艺
浸渍(室温,浴比1:25)→二浸二轧(轧液率100%)→预烘(
1.3 测试方法
增重率=( m1-m0)/ m0×100%
其中:整理实验前试样质量m0,整理后试样质量m1。
1.3.2
白度、泛黄指数测试:在WD-5白度仪上测定。把待测织物折成四折,测六次求平均值。
回潮率=( m1-m0)/
m0×100%
其中:试样干重m0,试样湿质m1。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工艺因素对丝胶整理后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用多元羧酸对织物进行整理,催化剂是关键。据报道,次亚磷酸钠(NaH2PO2•H2O)效果最好[9]。次亚磷酸钠对棉织物增重率以及抗皱性能的影响如表1所示,随着催化剂次亚磷酸钠的浓度增加,棉织物的增重率和抗皱性能逐渐增大;当次亚磷酸钠浓度达到
表1 催化剂浓度对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催化剂浓度 |
增重率/% |
折皱回复角 |
||||
急弹 |
缓弹 |
|||||
CA |
BTCA |
CA |
BTCA |
CA |
BTCA |
|
0 |
3.07 |
7.2 |
162 |
185 |
205 |
224 |
5 |
4.15 |
8.24 |
176 |
209 |
218 |
241 |
10 |
5.5 |
9.38 |
188 |
215 |
227 |
252 |
15 |
6.39 |
9.70 |
193 |
218 |
230 |
256 |
20 |
6.79 |
9.77 |
196 |
220 |
232 |
257 |
工艺条件:丝胶:
表2 pH值对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pH值 |
增重率/% |
折皱回复角 |
||||
急弹 |
缓弹 |
|||||
CA |
BTCA |
CA |
BTCA |
CA |
BTCA |
|
2.5 |
5.67 |
7.48 |
168 |
188 |
206 |
225 |
3.5 |
6.13 |
8.01 |
177 |
210 |
216 |
231 |
4.5 |
7.48 |
9.28 |
183 |
215 |
215 |
240 |
5.5 |
6.74 |
7.96 |
160 |
178 |
198 |
210 |
6.5 |
4.88 |
4.41 |
158 |
180 |
193 |
216 |
工艺条件:丝胶:
多元羧酸是一种酸性整理剂,尤其BTCA的酸性较强,带有整理液的棉织物经过后续高温焙烘后,发生相当严重的脆损。三乙醇胺作为弱的路易斯碱,极性较强,有助于纤维的溶胀,能够打开分子链间的氢键,有利于整理剂向纤维内部扩散[7]。故采用添加剂三乙醇胺调节整理液的pH值,表2为pH值对棉织物增重率的影响。由表2可知,随着pH的增大,整理后试样的增重率及折皱回复角先增大后减小,当添加剂三乙醇胺浓度为
表3 焙烘温度对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焙烘温度 |
增重率/% |
折皱回复角 |
||||
急弹 |
缓弹 |
|||||
CA |
BTCA |
CA |
BTCA |
CA |
BTCA |
|
170 |
3.57 |
8.72 |
160 |
191 |
187 |
229 |
175 |
4.97 |
9.29 |
165 |
198 |
195 |
248 |
180 |
6.40 |
10.19 |
182 |
214 |
217 |
252 |
185 |
7.20 |
10.8 |
196 |
226 |
235 |
265 |
190 |
7.10 |
10.28 |
190 |
218 |
220 |
251 |
工艺条件:丝胶:
表4 焙烘时间对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焙烘时间 |
增重率/% |
折皱回复角 |
||||
急弹 |
缓弹 |
|||||
CA |
BTCA |
CA |
BTCA |
CA |
BTCA |
|
1 |
0.83 |
3.40 |
156 |
169 |
183 |
201 |
2 |
1.98 |
5.13 |
160 |
185 |
196 |
219 |
3 |
3.77 |
8.00 |
168 |
190 |
206 |
234 |
4 |
4.74 |
8.80 |
175 |
198 |
211 |
238 |
5 |
5.20 |
9.08 |
180 |
205 |
220 |
245 |
工艺条件:丝胶:
表3、表4分别为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整理后棉织物增重率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整理后棉织物的增重率逐渐增加,但当温度高于
以上可知,丝胶对棉织物的改性的最佳工艺初步可认为:丝胶:柠檬酸/BTCA=1:1、催化剂次亚磷酸钠
2.2 织物表面丝胶的固着
丝胶是由丝胶、多元羧酸和纤维素纤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键固着在棉织物的表面,其反应机理可能为多元羧酸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脱水生成酸酐,酸酐进一步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或者丝胶上的氨基或羟基发生酯化交联,从而丝胶通过多元羧酸的交联固着在棉织物的表面。
|
图1 整理前棉织物试样 (a)、单独使用CA和BTCA整理试样(c和e)、分别使用CA和BTCA与丝胶共同整理试样(b和d)的红外光谱谱图 |
丝胶整理前后棉织物的FT-IR光谱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整理液不同,试样的红外光谱曲线也随之发生变化。棉织物经多元羧酸和丝胶整理后的红外谱图(b、c、d、e)上,在峰
2.3 整理后棉织物的物理性质
表5 整理前后试样的物理性能测试(最优工艺)
|
白度 |
P G /L/m2·s |
MR /% |
断裂强力/N |
断裂伸长/% |
折皱回复角 |
|
DCRA |
WCRA |
||||||
空白试样 |
88.61 |
546 |
7.44 |
508.33 |
4.92 |
163 |
135 |
CA、丝胶整理试样 |
77.19 |
531 |
6.75 |
392.67 |
4.58 |
195 |
195 |
CA 整理试样 |
88.01 |
544 |
6.40 |
401.17 |
4.40 |
197 |
182 |
BTCA、丝胶整理试样 |
79.17 |
543 |
6.90 |
353.67 |
3.80 |
210 |
225 |
BTCA整理试样 |
86.77 |
545 |
6.28 |
380.17 |
3.85 |
225 |
236 |
表5为整理前后试样的物理性能测试结果。总体而言,经丝胶和多元羧酸整理后的棉织物有明显的泛黄现象;而只用CA、BTCA整理后的棉织物白度下降不明显;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都有所下降,但折皱回复角有明显的提高。对比整理前后的试样,经丝胶整理后的棉织物白度下降明显,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丝胶中含有芳香基的氨基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变性引起织物的泛黄。这需要进一度研究改进。
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都有所下降,由于在整理过程中,采用轧-烘-焙工艺,在高温
由表5可知,整理后织物的透气性能没有多大的影响。回潮率有略微的下降,但是用丝胶和CA,BTCA整理后的织物的回潮率比单用CA,BTCA整理后的回潮率要高的多,这是由于丝胶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
经丝胶整理后的棉纤维折皱回复角明显增大,这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棉表面羟基比较多,折叠以后容易形成氢键,回复角比较小,用多元羧酸CA、BTCA整理后,纤维素大分子上的羟基与多元羧酸CA、BTCA的羧基发生了交联反应,形成了立体网状结构,羟基数量下降,形成的氢键数量也相对减少,阻碍乐纤维素大分子之间的相对滑移,从而提高了织物的抗皱性。
折皱回复性能的提升和回潮率的相对提高,表明了纤维的原纤维之间由于整理剂而形成了交联,即,丝胶通过多元羧酸的交联作用附着在织物的表面。
3 结论
1.用丝胶和多元羧酸整理后棉织物的最佳工艺为:丝胶:CA/BTCA=1:1、催化剂次亚磷酸钠
2.采用最佳工艺条件,用丝胶和多元羧酸整理的棉织物进行FT-IR光谱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
3.丝胶和多元羧酸整理后对棉织物有明显的泛黄现象;透气性能没有多大的影响;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和回潮率有所下降;折皱回复角明显增大。
参考文献:
1.陈 华,朱良均,闵思佳,胡国梁.蚕丝丝胶蛋白的结构、性能及应用.功能高分子学报.2001.9.14(3),344~348.
2.Fujie Kurroka,Akira
Kurioka.Fixation of Sericin
on Cotton Fabric via Crosslinking with Citric Acid.日杂蚕.2004(2,3):83~87.
3.Arunee Kongdee,Thomas
Bechtold,Linda Teufel.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Fiber with Silk Sericin[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5.96(4):1421~1428.
4.Hidetoshi Teramoto,Ken-ichi Nakajima,and
Chiyuki Takabayashi.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Silk in
Lithium Chloride/Dimethyl Solvent with 4-Cyanophenyl
Isocyanate.Biomacromolecules,2004,
5,1392~1398
5.张雨青.丝胶在功能性材料、纤维及织物上的应用.纺织学报,2002,6,23(3),243~245.
6.刘建薪,华载文.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广西纺织科技,2001,30(1),40~43.
7.李维贤.棉纤维素与聚羧酸的酯交联对pH值的依赖性.染整.2002,1,14~17.
8.汪 澜,袁 近.三乙醇胺在BTCA抗皱整理中的应用.丝绸.2002,8,20~21.
9.王金秀,徐卫林,来 侃.纤维素纤维棉织物的无甲醛整理.纺织科技进展.2005,1,47~50.
10.王 建.丝胶整理剂对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纺织科技进展.2005,5,57~58.
11.彭明曙,沈 勇,赵阿金.多羧酸交联整理中聚合羧酸的应用.上海工业技术学报.2001,15(3),221~226.
12.叶金鑫.棉织物用柠檬酸耐久压烫整理的泛黄问题.丝绸技术.1999,7(3),20~22.
13.崔世忠,刘红一,汪青.纯棉针织物的免烫整理工艺探讨.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23(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