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织物接枝β-环糊精的工艺研究Rz20110407
王跃飞,邢江海,叶智玲,王春梅 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08KJD54 0002)南通市应用研究计划项目(K2008035)
作者简介:王跃飞(1984-),男,山东济南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纺织品的功能整理。
通信作者:王春梅(1967-),女,江苏南通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染整工艺及助剂的研究。
原载:印染助剂2010/3;16-18
【摘要】利用30%乙二醛作为交联剂,MgCl2· 6H2O作为崔化剂,将β-环糊精(β-CD)通过轧-烘-烘工艺接枝到棉织物上,探讨了乙二醛、β-CD和催化剂用量及焙烘温度对β-CD接枝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β-CD用量为
【关键词】β-CD;乙二醛;接枝;棉织物
【中图分类号】TQ31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39(2010)
β-环糊精(β-CD)具有独特的外部亲水、内部疏水的分子结构,其疏水腔可以包合很多大小尺寸相符的客体分子,从而改变客体分子的状态、稳定性等理化特性[1]。β-CD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农业、日用消费品及生物技术领域中,近年来在纺织品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2].目前,将β-环糊精整理到织物上的方法有:对β-CD进行改性,引入特殊基团,使其可以与纤维间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例如一氯三嗪-β-CD、羟甲基丙烯酰胺-β-CD、磺化β-CD衍生物等[3-4],还有采用交联剂将β-CD接枝到织物上,如用环氧氯丙烷、多元羧酸等[5-7]。本文采用乙二醛作为交联剂,将β-CD接枝到棉织物上,相对上述方法,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1 试验
1.1 材料与仪器
织物:经退浆、煮练、漂白和丝光的纯棉织物,规格:20/20 268×268/10cm。
药品:β-环糊精(简称β-CD,化学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江苏强盛化工有限公司),乙二醛(30%,化学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碳酸钠、酚酞(MgC12· 6H2O(催化剂)(分析纯,广东汕头西陇化工厂),白玫瑰香精(工业级,南通薄荷厂).
仪器:HH-S型恒温水浴锅(浙江省余姚市检测仪器厂),JA200
1.2 接枝整理
工艺流程:浸轧整理液(β-CD20~
1.3 测试
β-CD接枝率:以β-CD用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下降值为纵坐标,绘制β-CD用量/吸光度下降值标准曲线[4]如图1.曲线方程:△A=0.008 3ρ+0.025,R2=0.9930,其中ρ为β-CD用量,△A为吸光度差值,R2为曲线相关系数,由此可见,β-CD用量在0~
|
图1 β-CD用量与吸光度下降值关系曲线 |
将一定质量接枝β-CD的棉织物,加入到含酚酞和碳酸钠的溶液中,间隙振荡,放罩一段时间后,测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棉织物上β-CD接枝率mg/g)按下列公式计算:
β-CD接枝率= |
(ΔA-0025)×V |
0.0083×M |
其中: ΔA为吸光度下降值,V为溶液体积(L),M为布样质量(g).
折皱回复角:参照GB/T3819-1997《纺织品织物折折皱回复性的测定 回复角法》测定,每种试样测5经5纬再取平均值.
断裂强力:参照GB/T3923.1-1997《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测定,每种试样测3块取平均值.
白度:试样叠成8层,在WS-SD d/o色度白度计上按’IS
吸香性能:取一定量的玫瑰香精倒入干净的干燥器中,将已准确秤重的织物放到干燥器托盘上吸香,放置一定时间后称重,测其增重率,然后放置在室内环境中释香,记录其留香时间。
2 结果与讨论
2.1 影响接枝率的因素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β-CD用量的增加,棉织物上β-CD含量首先不断增加,然后趋于平缓。原因是当β-CD用量较低时,乙二醛相对过量,接枝到棉织物上的β-CD分子较少。随着β-CD用量的提高,β-CD与乙二醛和棉纤维发生反应的概率增加,β-CD的接枝率也增加.当接枝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β-CD用量,接枝率变化不是很大,且造成资源的浪费.综合考虑,β-CD的用量定为
表1 β-CD用量对β-CD接枝率的影响
β-CD/(g/L) |
20 |
40 |
60 |
80 |
100 |
β-CD接枝率/(mg/g) |
12.5 |
16.3 |
31.2 |
32.4 |
33.9 |
注:乙二醛
由表2可以看出,β-CD接枝率随乙二醛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原因是乙二醛用量较低时,没有足够的交联剂使β-CD固着到棉纤维上,而β-CD本身很难与棉纤维交联。随着乙二醛用量的增加,交联变得充分,β-CD可以很好地固着到棉纤维上。但当乙二醛过多时,可能会发生多对一的反应,即多个乙二醛分子与一个β-CD分子反应,使β-CD接枝率降低.综合考虑,乙二醛用量定为
表2 乙二醛用量对β-CD接枝率的影响
乙二醛/(g/L) |
20 |
40 |
60 |
80 |
100 |
β-CD接枝率(mg/g) |
19.8 |
28.9 |
31.5 |
25.0 |
26.1 |
注:β-CD
由表3可看出,催化剂用量对β-CD的接枝率影响不大,无催化剂时,亦可将β-CD接枝到棉织物上.
表3 催化剂用量对β-CD接枝率的影响
催化剂/(g/L)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β-CD接枝率(mg/g) |
30.8 |
31.1 |
30.1 |
30.8 |
29.8 |
31.0 |
注:乙二醛、β-CD均为
由表4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提高,接枝率增加.但温度过高时,β-CD接枝率又变低,原因是温度过高时,乙二醛交联反应的副反应增加,使β-CD接枝棉纤维的概率降低,所以,焙烘温度定为
表4 焙烘温度对β-CD接枝率的影响
温度/℃ |
120 |
140 |
160 |
β-CD接枝率(mg/g) |
30.3 |
31.7 |
27.1 |
注:乙二醛、β-CD均为
在上述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β-CD用量、乙二醛用量和焙烘温度进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及分析见表5.
表5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
序号 |
A β-CD用量/(g/L) |
B 乙二醛用量/(g/ L) |
C 焙烘温度/℃ |
β-CD接枝率(mg/g) |
1 |
70 |
70 |
130 |
33.0 |
2 |
70 |
60 |
140 |
32.9 |
3 |
70 |
50 |
150 |
32.5 |
4 |
65 |
70 |
140 |
31.1 |
5 |
65 |
60 |
150 |
29.4 |
6 |
65 |
50 |
130 |
33.0 |
7 |
60 |
70 |
150 |
32.9 |
8 |
60 |
60 |
130 |
30.1 |
9 |
60 |
50 |
140 |
33.3 |
K1 |
32.8 |
32.3 |
32.0 |
|
|
31.2 |
30.8 |
32.4 |
|
K3 |
32.1 |
32.9 |
31.6 |
|
R |
1.6 |
2.1 |
0.8 |
|
从表5可以看出,影响β-CD接枝率的主次因素为:乙二醛用量>β-CD用量>焙烘温度.优化工艺为AlB
2.2 接枝β-CD后棉织物的物理性能
采用正交试验得出的优化工艺对棉织物进行接枝整理,测试其β-CD接枝率、折皱回复角、断裂强力保留率、白度,并与未经整理的棉织物作比较,结果见表6。
表6 接枝β-CD前后棉织物的物理性能
织物 |
接枝率(mg/g) |
折皱回复角/(°) |
强力保留率/% |
白度/% |
接枝β-CD |
33.8 |
210.4 |
77.0 |
82.62 |
经乙二醛整理 |
0 |
206.8 |
75.4 |
82.13 |
耒经整理 |
0 |
116.0 |
100.0 |
83.41 |
从表6可知,与未整理织物比较,接枝β-CD后棉
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明显提高,强力保留率在75%以
上,白度略有下降,而与单纯用乙二醛整理织物相比,
其各项性能略有提高.
2.3 接枝β-CD后棉织物的吸香性能
将接枝β-CD的织物、经乙二醛整理后的织物和未整理的织物进行吸香试验,测得吸香2h后的增重率见表7,
表7 吸香后增重率
织物 |
接枝β-CD |
经乙二醛整理 |
未经整理 |
增重率/% |
3.77 |
3.24 |
3.05 |
由表7可以看出,接枝β-CD织物的吸香增重率最大.另外,将吸香后的3种织物室温下暴露在空气中5d后经过乙二醛整理后的织物和未经整理的织物基本没有了香味,而接枝β-CD的织物还具有明显的香味,说明β-CD可以减缓香精的释放速度,延长留香时间。
3 结论
(1)用乙二醛作交联剂,将β-CD接枝到棉织物上的优化工艺为:β-CD
(2)棉织物接枝β-CD后,折皱回复角有很大提高断裂强力保留率在75%以上,白度比未整理织物略有下降,而比单纯用乙二醛整理效果要好.将β-CD接校到棉织物上后,β-CD可以延缓香精的释放。
参考文献:
[1] MARTIN E M,VALLE D., Cyclodextrins and their uses[J]Process Biochemistry,2004,39:1033-l046
[2] 王春梅,环糊精在纺织染整加工中应用[J]丝绸,2005(12);35-37
[3] NOSTRO P L,FRAT0NI L,RIDI F,et al., Surface treatment on tencel fabic:grafting with β-cyclodextrin[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3,88:706-715
[4] 王春梅,何瑾馨,磺化β-环糊精在毛织物芳香整理中的应用[J]毛纺科技,2006(4);20-22
[5] 胡智文,郑世睿,万军民,等,纤维素纤维接枝β-环糊精预聚体的制备及包合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24(1); 39-43
[6]VONCINA B,MAJCEN L M A., Grafting of cotton with β-cyclodextrin via poly(calboxylic acid)[J]Joum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5,96;1323-I328
[7]汪季娟,陈克宁,刘夺奎,等,棉织物的柠檬酸/β-环糊精抗皱整理[J]印染,2006,32(16):9-11
[8]刘夺奎,顾振亚,织物中β-环糊精含量的测定[J]印染,2008,34(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