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疵病产生原因分析及解决的方法

蔡秀萍    上海市印染技术研究所

原载: 上海印染新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度);235-241

稿件来源:sh9-235

 

【摘要】 本文根据纺织品在印染生产加工中产生疵病的可能途径,例举特别案例,进行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寻找合适解决的方法。

 

一、前言

纺织品印染生产加工工艺繁多,花样品种千变万化。品种分别有散纤维﹑纱线﹑毛条,纱线分绞纱﹑筒子纱。织物分针织与机织物,机织物组织结构又分为平纹﹑斜纹﹑缎纹; 针织物组织结构分为平针﹑网眼等。纺织品印染加工工艺复杂,不同织物,采用不同的印染加工设备及不同的染整工艺。纺织品印染加工过程中,不严格管理经常会产生大量疵病,印染疵病产生原因千变万化,根据大量资料分析查阅,引起纺织品产生疵病印染厂占绝大部分,其余部分是原材料﹑服装加工和运输不当造成的疵病。为了让纺织业技术人员了解纺织品疵病产生的原因,在印染加工中及早预测和预防,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下面仅就本人所掌握的情况从某几个方面分别来分析纺织品疵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应对策略。

二、原材料按纤维分类

1.原材料种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

天然纤维:植物纤维:棉花、大麻、青麻。动物纤维:羊毛、兔毛、驼毛、家蚕、桑蚕丝。

矿物纤维:石棉

化学纤维:再生纤维:用木棉、棉短絨、麻、竹类、海藻等天然纤维素、再生纤维素纤维物质制成的纤维:粘胶纤维、莫代尔纤维、富强纤维、铜氨纤维、醋酯纤维、竹浆纤维﹑LYOLL纤维等。

再生蛋白纤维:用酪素、大豆、化生、毛发类。丝素、丝胶等天然蛋白质制成的绝大部分组成乃为蛋白质纤维,如酪素纤维、大豆蛋白纤维、花生蛋白纤维。

再生淀粉纤维:用玉米各类淀粉物质制成的纤维,如聚乳酸纤维(PLA)

合成纤维:聚酯纤维:(PET、PPT)涤纶(T)聚酰胺纤维 :锦纶(PA)N尼龙聚丙烯腈纤维:腈纶 (PVN)A聚氨酯纤维:氨纶(OP)聚乙烯醇缩醛纤维:维纶(PVA)V聚氯乙烯 :氯纶(PVC)

其它纤维:芳纶、乙纶、芳砜纶

无机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碳纤维。以上原材料是各种各样纤维分类。通过织造加工,形成不同纺织品:如纱线、织物等等。

2.织物分类:

传统的纺织品,通常可按照加工方式分为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和非织造布。

3.原布检验内容

1)物理指标:幅宽、纱支、密度、断裂强力、断裂伸长

2)外观疵点:纱疵、织疵。

4.分类规定

棉布从优等品、一等品、两等品、三等品及等外品。

.原材料引起疵病特别案例分析

1.原材料未经安检项目引起

原材料经过常规项目检测以后,织成原布基本上符合印染加工要求,但是原布未经过安全性能检验,最终产品欧盟国家要求特殊检测,但经过检测后印染产品经常会有些项目不符合欧盟国家要求。现在许多国家对纺织品要求更高,且都与对生态有关,欧共体立法规定,保证纺织品不含有害物质,确体对消费者是安全的。

1.1 原材料含杀虫剂超标准

纺织品在印染加工过程中并不直接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纺织品检测出农药,一般是天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带入的。

案例a:

有客户提供加工后印染产品,该产品五氯笨酚/四氯苯酚(PCP/TECP)超标准,产品不能出口欧盟国家,而造成经济损失,客户要求印染厂赔偿损失,印染厂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要求上海印染技术研究所予以分析检测。

试样实验分析:

该面料经过印染厂加工时,后整理也未使用过卫生整理剂,怎么会含有机氯?本所全面了解了印染厂加工工艺,要求提供该面料原布,原布经过杀虫剂含量检测,检测后结论是该原布杀虫剂合量超过标准。纺织品在印染加工过程中并不直接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纺织品中检测出的农药,一般来说是天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带入的,种植棉花使用农药是必须的,如病虫害和杂草不加控制,势必将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虽然从棉纤维经纺纱织布到印染成品在加工过程中能去除绝大部分被棉纤维吸收的农药,但仍有部分会残留在最终产品上。这些农药对人体的毒性强弱不一,并且与纺织品上的残留量有关,其中有些极易经皮肤被人体吸收,且对人体有极高毒性,因此印染厂对不同客户来的原材料坯布等要首先进行安全性能检测,才能确保自已加工的最终产品是安全的,是通得过安全性能测试的。

1.2 总金属超标准

使用金属络合染料是纺织品重金属的重要来源,而天然植物纤维在生长加工过程中亦可能从土壤或环境空气中吸收重金属。此外,在染料加工和纺织品印染加工过程中也可能带入一部分重金属。重金属对人体的累积毒性是相当严重的。重金属一旦为人体所吸收,则会倾向累积于人体的骨骼和人体的一些脏器,当受影响的器官中重金属积累到某一程度时,便会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这种情况对儿童更为严重,Oeko-TexStandard 100中对重金属的含量规定等同于饮用水的规定。

案例b:

有客户提供加工后印染产品,该产品重金属超标准,产品不能出口欧盟国家而造成经济损失,客户要求印染厂赔偿损失,印染厂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要求上海印染技术研究所予以分析检测。

本所本所要求厂方提供原布和染色布,经过本所重金属含量分析,结论为原样重金属铜含量为15.12ppm,染后色样含量为30.20ppm,超婴幼儿用纺织品标准。如果原样中不含重金属,产品检验会合格。反过来原样中含有15.12ppm,染色加工中选择染料慎重些,避免采用含重金属的染料,同样也合格。因此,在对某些要求特别高的货单进行印染加工前,必须对原材料加以分析,以杜绝在原材料上引起某些指标超标准问题。

1.3 安全性能检测标准

a、杀虫剂限量:GB/T18885-2002《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HJBE30-2000《生态纺织品》和Oeko-Tex Standard 100对杀虫剂总量(包括PCP/TECP)均做限量规定。

婴儿用品

直接接触皮肤用品

不直接接触皮肤用品

装饰布材料

0.5mg/kg

1.0mg/kg

1.0mg/kg

1.0mg/kg

b、杀虫剂含量可用色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

2.原材料厂商、批号、等级分类中操作规程不清

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分厂商、批号、等级,其中化学纤维中由于合成纤维其经过的加工工艺不一,同一种纤维染色性能会不相同,纤维上色率、纤维饱和值也不同。同一纤维批号、厂商等级,纤维厂家要将纤维合理规范管理,如有差错在纤维厂不易分别出,经过印染加工染色后,问题将显现。例如纤维厂生产合成纤维丙烯腈纤维,大都引入阴离子官能基团,以改善染色性能,阴离子官能基团是阳离子染料的染色席位,染料对腈纶纤维的上染量基本上取决与纤维中第三单体含量的百分比,染色过程中阳离子染料不断与纤维上阴离子形成离子键,直到吸尽为止,如果离子键合作用中断,在染液中尚有剩余染料,说明纤维中所有可染色阳离子染料与纤维上的阴离子基团的离子键合呈最大值。不同牌号丙烯腈纤维商品,由于引入第三单体不一样,含量不一样,纤维上的饱和值各不相同,简单列表如下:

纤维厂商

饱和值sf

兰州

2.3

金山

2.3

日本东邦

2.1

日本东丽

2.8

美国杜邦

2.17

从表中可以得出,不同厂商同一纤维其饱和值不一样,也就是说同一纤维在不同条件下生产的纤维其各项物理性能、染色性能是有区别的。原料厂家和印染厂家要严格区分,管理有疏忽就会造成经济损失。

案例b:某工厂要印染厂加工染色几吨纯涤纶

纱线,印染厂染色加工后出现染色不匀情况,印

染厂一直找不出原因,推测是染料问题呢?还是工

艺问题?要求本所技术分析其疵病产生的原因。

实验分析:本所要求印染厂提供印染加工中

所用的染化料、纱线及制成纱线的原散纤维。

样品 染化料

散纤维 1 2 3 4   分散染料红2B

实验操作:仪器 高温高压染色机 分光光度计 灯箱

材料与药品 散纤维样品1-4包 醋酸 硫酸铵 蒸溜水

染色工艺:

工艺流程:60C起染~130C保温45分-降温—水洗-还原凊洗-烘干。

测试染后散纤维1~4 号样品

 

C1

C2

C3

C4

K/S值

99.12%

99.35%

95.22%

99.01%

目测力份比较

100%

100%

95.%

100%

实验结论:

经过染色,1~4号散纤维上色率通过电脑配色仪器测定和目测比较,数据说明1~4号上色有差异,而原料厂散纤维将1~4号混入一起纺成涤纶纱,通过染色后上色不一,引起有深有浅,几吨纱全部成为疵品,原因是原料厂家管理上有疏忽,犯了小小的差错,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最后通过本所试验和分析结论,原材料厂家全部赔偿其他厂家损失,原料厂、纺纱、印染厂涉及系争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案例分析:原材料散纤维生产厂家共有1~4号4条生产线,其中有一条纤维生产线的原料有区别,纺纱厂将4条线上生产的散纤维混合一起纺纱,制成的原纱看不出有疵病,经过印染厂染色后疵病显现,4包散纤维混合一起纺成纱线上色率不一样,原料厂小小的疏忽大意给厂里造成了经济损失,原材料批号、牌号及规格等要严格管理,源头把关,原材料出错,涉及范围广,损失巨大。再次提醒大家,形成良好管理机制,在原材料质量上杜绝染后疵病。

四、常见印染厂前处理症病分析

1.前处理-烧毛-退浆-煮练-漂白

印染厂坯布烧毛经常会产生:烧毛不净、烧毛过度、烧毛不匀、烧毛破洞等,主要原因有火焰与布距离过大、温度不够、车速过快,烘燥、刷毛装置未发挥作用等,注意温度调节,控制车速,机台清洁工作要做干净,操作要规范化。印染厂坯布经过烧毛后退浆,退浆中有时会引起风干,要保持好温度和湿度,堆置时间要把握好。水洗要充分,染色后不会出现浆斑。

印染厂坯布经过烧毛退浆后煮练,煮练时避免棉籽壳残留、生熟不匀、局部脆伤、擦伤、破洞等疵病。克服方法:退浆时带碱量要充分,布卷整齐,碱浓度要注意,水质硬度要达到标准要求。

印染厂坯布经过烧毛、退浆、煮练后漂白,漂白时会引起强力下降或脆损、白度不足、不匀、泛黄等现象。必须注意漂液浓度,控制温度和时间,脱氯要干净。

在前处理加工时,对前处理助剂要加以检测,加强前处理加工工艺控制,杜绝在前处理过程中产生加工疵病。

.印染厂水质引起的疵病分析

印染厂加工过程中引起的疵病主要原因有水质不好等因素造成,约占比例50%。印染厂加工纺织品,离不开水源,水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染整用水中常含有有害的杂质,如重金属离子、钙土金属离子、还原性物质、色素、微生物、酶和污物。它们或者与染料生成色淀、或使纺织品沾污形成阻染斑,还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而产生各种疵布,在退浆工艺中,水质不好,引起退浆不净,水中的钙镁盐与浆料中的羧基反应形成溶解度很小的钙镁盐,并牢固地吸附在纤维上,很难消除,甚至形成钙斑而产生阻染作用,影响前处理质量,引起毛效降低、白度降低、染色不匀不透、染斑、色相变化、重现差、色差、给色量低、色泽萎暗、牢度降低。因此,在印染厂,水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加工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水质问题要引起关住,解决水质问题,通常在水中加入螯合分散剂。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摩擦牢度,提高色泽鲜艳度,减少水洗次数也是一种有效的减少疵布的方法。一般运用螯合剂和螯合分散剂复配物,根据工厂具体水质情况加以分析测试,再测算出一种螯合剂和螯合分散剂复配物用量。

a、印染厂用水质量要求:

色度

小于10个色度单位(无混浊悬浮体)

PH值

7/8

总硬度

染液、皂洗用水9-18mg/l(PPM)

一般洗涤用水140-180mg/l (PPM)

耗氧量

小于10mg/l

含铁量

小于0.1mg/l

含锰量

小于 0.1mg/l

以上印染用水质量要求,归纳为水中性、清澈、无浑浊悬浮固体、无色、无臭,硬度、耗氧量、含铁量、含锰量要达到印染用水标准。

3.印染厂半制品质量引起疵病

印染厂因半制品质量不合格引起疵病,约占疵布的20-30%。半制品加工质量直接关系染色产品质量,半制品加工质量要符合印染半成品的要求范围内,否则将引起染色不匀、色光萎暗、牢度差等疵病,技术人员要严格控制加工工艺并加强半制品检测。检测项目如下:

a,印染厂半制品质量标准

1.烧毛质量评定 (1-5级) 5级烧毛最优;

2.原布上浆料定性检验;

3.原布退浆效率检测、含浆率2%为一级,含

浆率为5级优;

4.蜡质含量 ;

5.毛细效应测定;

6.布上PH测定;

7.布上带碱量;

8.残余有效氯;

9.白度 ;

10、氧化纤维素与水解纤维素鉴别;

11、钡值 ;

12、纤维聚合度;

13、织物释放甲醛测定 ;

14、树脂整理织物交联程度;

15、上染率 ;

16、异纤维及错纱的快速测定;

以上几个方面是控制半制品质量要求范围内,达到半成品染坯要求。在半制品质量方面杜绝这一途经产生疵病。

4.选择染化料及工艺技术要点

在印染加工产品,其一离不开水,其二离不开染化料及助剂。选择怎样的染化料以确保印染加工成品符合用户需求?染化料选择不当,将引起染色牢度差、匀染性差、色泽萎暗。助剂选择不当,将引起游离甲醛超标准、染色牢度降低、色光变化,达不到安全检测标准。

对仿样技术人员来说,要具有一定的印染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这样在选择染化料时兼顾各项性能考虑周全,如染料配伍性、上染速率、各项染色坚牢度差异等指标。反之将引起染色匀染性差、重现性差、染色牢度不合格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疵病。因此印染厂仿样技术人员具有一定配色理论、胆大心细。如活性染料,通过试验测试染料渗透性、亲和力大小等一些重要性能了解染化料特性,了解染料溶解性、直接性、扩散性、反应活泼性。分散染料了解染料的提升率、覆盖率、分散稳定性、PH敏感性、拼色相容性,这样一来可选择染色性能相近染料进行拼色,配方的重演性好,有利于生产稳定及色光符样,及可选择的染料还体现经济性。如选择染料拼色前,可根据染料厂提供染料样本上的各项染色牢度数据,对染料的重要性能加以分析,再配色打样。如果这方面知识缺乏,在染色或印花生产中往乏容易产生疵布。

a.案例分析:

某家印染厂,印制一批涤纶印花布,花型是深紫色的大花型,印花焙烘后,发现白色上有紫色的小点,印染厂说是浆料问题,要求生产浆料厂家赔偿损失,浆料厂不知该怎么办?要求本所分析。

分析试样:印花深紫色純涤纶花布,分析紫色小点转移在白色布面的原因。

试验设备:磁棒印花机 烘箱

材料与样品 :純涤纶布 染料 糊料 尿素 氯酸钠等。

印花工艺:

分散染料紫

8%

9%

10%

11%

12%

其他用料

水适量

水适量

水适量

水适量

水适量

尿素 2

尿素 2

尿素 2

尿素 2

尿素 2

氯酸钠 0.05

氯酸钠 0.05

氯酸钠 0.05

氯酸钠 0.05

氯酸钠 0.05

硫酸铵 0.5

硫酸铵 0.5

硫酸铵 0.5

硫酸铵 0.5

硫酸铵 0.5

原糊 50

原糊 50

原糊 50

原糊 50

原糊 50

合成

100克

100克

100克

100克

100克

试验结论:

经过印花,试验分散染料印花提升率,该染料提升率在10%,而印染厂仿色人员,为了达到深度,采用的打样深度大大超出染料提升率,所以烘干时没有发生这一现象,因为印花烘干时印花浆堆积在织物表面,经过高温焙烘后,染料分子在高温作用下,自由的活化染料分子随即被纤维表面吸着,被吸着的染料继续向纤维内部扩散,纤维内部空间全部沾满染料分子后,其余活化染料分子还在运动,有空间迁入另外区域,因此造成这一疵布现象。从这一例子,也就说明对染料性能要了解,在打深色样时要考虑染料的提升率,可选用深色用系列染料,不要只考虑深度,否则既浪费染料,其牢度也会受到影响。

在染色、印花打样中,要根据客户标准样,对染色深度、色光艳度以及染色牢度的要求,认真选用染料。如染深浓色泽,要选用高力份,高提深性,高湿摩牢度的染料来染。染浅淡色泽,要选用高匀染性,高晒牢度的染料来染。客户对氯漂牢度有要求的,要选用耐氯染料来染。客户对干洗牢度有要求的,要选用耐有机溶剂的染料来染。对混纺交织物染色,尤其是染闪白或闪色品种时,就必须选用相互沾污性小的染料,这样也能减少一部分的疵病产生。

5.助剂的合理选用分析及应用试验

助剂是印染厂使用量较大的原料之一,印染助剂可分为必用助剂和功能助剂二大类,其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印染产品的质量,应对其进行检验,分析或应用试验。根据助剂在印染工艺上的应用不同可分为如下:

前处理助剂:渗透剂、净洗剂、软水剂、螯合分散剂、退浆剂、酶制剂、除油剂、消泡剂、精练剂、氧漂稳定剂、漂白剂、双氧水去除剂,浴中润滑剂等等。

染色助剂:高温匀染剂、酸性匀染剂、棉用匀染剂,晴纶匀染剂,防泳移剂、皂洗剂、固色剂、修补剂、助染剂、促染剂、导染剂、载体、缓染剂、剥固剂、分散剂等等。

印花助剂:防染盐S、洗涤剂、白地防沾污剂、固色盐、粘合剂、交联剂、增稠剂、乳化浆A、印花糊料、印花衬布粘贴剂、涂料印花防渗化剂、咬白剂、雕白粉、助拔剂、释酸剂、吸湿剂等等。

印染助剂除了检测其各项性能外,还必须经应用试验才能判断其质量优劣,有些助剂只有经应用试验后才能判断其质量优劣。

例如:匀染剂测试其匀染效果,消泡剂测试其消泡效果,固色剂、粘合剂测试其各项色牢度,增白剂测试其白度,白地防沾污剂测试其防沾污效果,防泳移剂试其防泳移效果,柔软剂测试其柔软程度,防水剂测试其耐淋雨程度,阻燃剂测试其阻燃效果等等。

6.印染产品的质量检测

印染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一般在印染厂的试验室中进行,它包括四部份工作,即印染半制品及成品加工质量检测、织物物理机械性能检测和纺织品色牢度检测、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

生态纺织兴起,对印染厂加工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在印染厂加工纺织品时,染化料、助剂选择关系重大,在选择时要从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Oeko-Tex Standard 100的2002年版的检测项目及限定值。规定PH值范围、甲醛的范围、可萃取重金属、杀虫剂总量、、PVC增塑剂(邻笨二甲酸脂类)、APEO限定、PU聚氨脂涂层剂有存在AZO和有机锡化合物(TBT/DBT)、致敏染料、致癌染料、可分解出致癌芳香胺的染料、有机氯染色载体、抗菌整理、含卤素阻燃整理等限定和禁用。

纺织品在加工前审单要仔细,选择时对客户要求明确,根据明确规定选择染化料和助剂,才能顺利通过印染产品的质量检测。

7.纺织品安全项目检测及限定值

Oeko-Tex Standard 100的2009年版规定的检测及限定值

产品分类

Ⅰ婴幼儿用

Ⅱ直接与皮肤接触

Ⅲ不直接与皮肤接触

Ⅳ装饰材料

PH值

4.0/7.5

4.0/7.5

4.0/9.0

4.0/9.0

甲醛(游离)(mg/kg)

不被检测出

75

300

300

可萃取重金属(mg/kg)

 

(Sb)

30.0

(As)

0.2

1.0

1.0

1.0

(Pb)

0.2

1.0

1.0

1.0

(Cd)

0.1

(Gr)

1.0

2.0

2.0

2.0

六价铬[Gr(Ⅵ)]

Gr(Ⅵ)为0.5、对芳香胺为20、对致敏染料为0.006mg/kg

(Co)

1.0

4.0

4.0

4.0

(Cu)

25.0

50.0

50.0

50.0

(Ni)

1.0

4.0

4.0

4.0

(Hg)

0.02

总铅

45

90

90

90

总镉

50

100

100

100

杀虫剂含量(mg/kg)

 

包括五氯苯酚/氯苯酚

0.5

1.0

1.0

1.0

含氯酚及OPP

 

五氯苯酚(PCP)

0.05

0.5

0.5

0.5

2,3,5,6-四氯苯酚TECP)

0.05

0.5

0.5

0.5

PVC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

 

DLNP、DNOP、DEHP、DIDP、BBP、DBP总量

0.1

 

 

 

DEHP、BBP、DBP

 -

0.1

0.1

0.1

有机锡化合物(mg/kg)

 

三丁基锡(TBT)

0.5

1.0

1.0

1.0

TPHT

0.5

1.0

1.0

1.0

二丁基锡(DBT)

1.0

2.0

2.0

2.0

其它残余化合物

 

邻苯基苯酚(mg/kg)

50.0

100.0

100.0

100.0

芳香胺

没有

PFOS ug/m2

1.0

1.0

1.0

1.0

PFOA

0.1

0.25

0.25

1.0

染料

 

可分解出致癌芳香胺的染料

不得使用

致癌染料

不得使用

致敏染料

不得使用

有机氯染色载体mg/kg

1.0

氯化苯和甲苯

 

总计

1.0

1.0

1.0

1.0

生物活性产品

 

 

没有

抗菌整理

禁用(Oeko-Tex Standard 允许的整理除外)

阻燃整理

 

普通

禁用(Oeko-Tex Standard 允许的整理除外)

PBB、TRIS﹑TEPA﹑pentaBDE、octaBDE﹑DecaBDE﹑HBCDD

禁用

色牢度(沾色)

 

耐水色牢度

3

3

3

3

耐酸性汗液色牢度

3/4

3/4

3/4

3/4

耐碱性汗液色牢度

3/4

3/4

3/4

3/4

耐干摩擦色牢度

4

4

4

4

耐唾液和汗液色牢度

坚牢

可挥发物的挥发(mg/kg)

 

甲醛

0.1

甲苯

0.1

苯乙烯

0.05

乙烯基环己烷

0.002

4-苯基环己烷

0.03

丁二烯

0.002

氯乙烯

0.002

芳香烃化合物

0.3

有机挥发物

0.5

气味

 

普通

没有异味

SNV 195 651(非穿着物品)

3

禁用纤维

 

石棉纤维

不得使用

8.印染助剂的生态环保项目关注

2006年12月12日欧洲发布限制PFOS的正式法令:EU2006/122EC《关于限制PFOS销售和使用的指令》,于2008年6月27起正式实施。该法令同时提到怀疑PFOA及其盐与PFOS有相似的风险。对于PFOS的规定为:

1.其含量达到或超过0.005%(50ppm)不得在市场销售或作为生产原料及制剂组份;

2 其含量达到或超过0.1%(1000ppm)的半制品不得在市场销售;

3.纺织品及其他涂层材料限量为1ug/m2生产氟系三防整理助剂的企业需要关注产品中PFOS和PFOA的具体残留量以确定是否超标.APEO: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欧洲限制APEO的法令:2003/53EC, 规定若化学品及其制备物中NP或NPEO的含量超过0.1%(1000ppm),则不能用于:纺织和皮革加工、化妆品生产、杀虫剂和生物杀灭剂的配方、造纸生产。

APEO检测包括:NPEO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辛基酚聚氧乙烯醚,NP壬基酚,OP辛基酚.

不同的买家针对纺织品中APEO的要求差异较大,如IKEA要求NPEO+OPEO<250ppm,Walser只要求NP<50ppm,有些买家甚至要求不能检测出.

助剂企业需要确定下游客户对于APEO的具体要求是多少,还必须考虑到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多种助剂后APEO的残留量会叠加,否则即使自己的产品符合欧盟法规要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满足客户的要求。纺织品经过柔软整理后,APEO将会残留在织物和柔软整理剂形成的薄膜当中,很难通过水洗等方法去除,因此后整理及印花助剂生产商尤其要关注APEO。

9.常见痴病及应用助剂解决方法

疵病名称

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应用助剂

游离甲醛超标

使用含有游离甲醛超标助剂

甲醛捕捉剂及其它

耐氯牢度不合格

使用耐氯牢度差染料

耐氯牢度增进剂;选择耐氯牢度较好染料

日晒牢度不合格

使用日晒牢度差染料

日晒牢度增进剂;选择日晒牢度较好染料

湿摩擦牢度不合格

拼色时染料选择使用比例不当

皂洗工艺严格控制,浮色除净;湿摩擦牢度增进剂;

产品不够鲜艳

选择较好染料,改进染色工艺

增艳剂

织物轻薄

选择较好面料

增厚剂

结束语:纺织品在生产和加工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疵病,疵病产生原因千奇百怪,最关键的在于有高质量的科学技术管理,对加工产品严格审核,对在加工所用各种材料要有测试的数据,对照客户各种不同类型的要求,如欧美纺织品常见生态项目要求,来选择合格加工材料,如染化料及助剂等等,在众多环节方面杜绝疵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染料应用手册 纺织工业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