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丝光羊毛混纺纱前处理工艺研究9-21
王爱伟 王树根﹡ 王 强 范雪荣
原载:第九届全国染整前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6-202
【摘要】:在兼顾棉、毛两种纤维的化学性能并保持混纺制品特性的前提下,对棉/丝光羊毛混纺纱线的前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精练采用酶煮工艺,应用
【关键词】:棉/毛混纺纱线;丝光羊毛;酶精练;氧漂;染色
0 引 言
纯棉织物具有吸湿性好、质地柔软、穿着舒适、洗涤方便、应用广泛等优点,但存在易起皱、保暖性差等不足;毛纺织品弹性优异,吸湿性和保暖性较好,但洗涤困难,价格昂贵,作为内衣材料时,对皮肤有刺痒感[1]。
1 试验部分
1.1 材料与药品
纯棉纱线,丝光羊毛散纤维,棉/毛混纺纱线,30%过氧化氢、氢氧化钠、无水亚硫酸钠、乙酸、无水硫酸钠、重铬酸钾、元明粉、磷酸三钠(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渗透剂JFC,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分析纯,中国医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氨水(分析纯,上海联试化工试剂有限公司),无水碳酸钠(分析纯,上海虹光化工厂),精练酶HZM-101(无锡市恒基贸易有限公司),ANOZOL常规棉用活性黄S3R 150%、红S3B 150%、藏青SGN 150%(安诺其纺织化工有限公司),固色剂ECO(亨斯曼化工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AL 104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HH-4数显恒温水浴锅(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工艺处方:烧碱
|
图1 碱煮工艺曲线 |
1.3.2 酶精练
工艺处方:精练酶0
|
图2 酶煮工艺曲线 |
1.3.3 漂 白
漂白工艺处方为:双氧水10
|
|
图3 漂白工艺曲线 |
|
1.3.4 染 色
取一定量的原棉纱线和羊毛散纤维,同浴精练和漂白后,采用ANOZOL常规棉用活性染料一浴一步法染色。染色处方为:染料2%(o.w.f)、元明粉
染色工艺曲线如图4所示。染色后分别测试两组份的K/S值,考察其同色性。
1.4 效果测试
用毛效评价纱线的煮练效果。测试纱线毛效的具体步骤为:准备30×
漂白效果参考纱线的白度.使用WSD-III型全自动白度计测试漂后纱线的白度。由于测量纱线的误差性较大,对同一试样的不同部位,测试5次,记录Wh值,取平均值[6]。
使用YG 020型电子单纱强力机测试漂后纱线强力,评价纱线质量。记录纱线断裂强力F,测试10次,取平均值[7]。
为研究漂白处理对羊毛组分的损伤程度,取羊毛散纤维,应用实验所用漂白工艺处理羊毛,测试其碱溶解度。具体步骤为:精确称取在空气中平衡24h的处理后的羊毛试样M(g),精确称取另一份羊毛试样M0(g),于105
G=(M1-M0)/M1 (2-1)
将试样放入0.1mol/L的100mL氢氧化钠溶液中,65±0.
碱溶解度(%)=[M×(1-G)-W] ×100/ [M×(1-G)] (2-2)
染色试样的色深度用K/S值表示[9].采用Color-Eye
|
图4 染色工艺曲线 |
2 结果与分析
2.1 酶精练工艺的确定
棉/毛纱线处理浴中加入不同量的精练酶,在
由图5可知,精练酶的浓度由
|
图5 精练酶浓度对纱线毛效的影响 |
2.1.2
精练时间
精练酶浓度为
表1 不同精练时间下纱线的毛效值
时间/min |
毛效值/(cm/30min) |
50 |
8.4 |
70 |
8.3 |
90 |
8.6 |
由表1可知,随精练时间的延长,纱线毛效有所提高,但增加不多,说明实验条件下50分钟精练时间可获得不错的毛效。此外,同时,与图5实验结果相比,可知渗透剂对于提高纱线的润湿性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另外,采用碱煮处理的纱线的毛效值为
2.2 漂白工艺的确定
双氧水浓度依次调为10、20、30g/L,在pH 8、60℃下分别漂白棉/毛纱线和羊毛纤维60min,测试漂后纱线的白度和强力。为反映羊毛纤维损伤情况,测试漂后羊毛纤维的碱溶解度,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双氧水浓度下漂后纱线的白度与纤维损伤
双氧水浓度/(g/L) |
棉/毛纱线 |
羊毛纤维 |
|
亨特白度 |
强力/cN |
碱溶解度/% |
|
10 |
87.53 |
797 |
39.41 |
20 |
89.51 |
802 |
48.37 |
30 |
88.59 |
794 |
54.32 |
由表2可知,随着双氧水浓度的提高,棉/毛纱线白度先增加,后又降低,强力同样如此,而羊毛的碱溶解度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随着H2O2含量的增大,漂液的漂白能力提高;但是纤维中所含的色素浓度是有限的,当纤维中的色素基本发生反应之后,白度不会再随H2O2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而过氧化氢在使色素消色的同时也会进攻羊毛角蛋白,使纤维受损。因此,当过氧化氢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白度不会再提高,损伤却在加大,导致纱线强力下降。因此,最适双氧水浓度定为
调整漂浴pH为8、9、10,双氧水浓度为
表3 不同pH值下漂后纱线的白度与纤维损伤
pH值 |
棉/毛纱线 |
羊毛纤维 |
|
亨特白度 |
强力/cN |
碱溶解度/% |
|
8 |
87.53 |
797 |
39.41 |
9 |
87.02 |
783 |
45.05 |
10 |
89.03 |
779 |
47.65 |
由表3可知,随着漂浴pH值的增大,棉/毛纱线白度呈上升趋势,而其强力依次下降,羊毛纤维碱溶解度依次升高。这是由于随着碱性的增强,H2O2剧烈分解,漂白作用增加,但对羊毛组分损伤增大。综合考虑纱线白度和纤维损伤情况,pH10时白度提高较为明显,而纱线损伤增加较小,故最适pH值定为10。
在双氧水浓度为
表4 漂白不同时间后纱线的白度与纤维损伤
时间/min |
棉/毛纱线 |
羊毛纤维 |
|
亨特白度 |
强力/cN |
碱溶解度/% |
|
60 |
87.53 |
797 |
39.41 |
90 |
87.84 |
794 |
43.67 |
120 |
89.91 |
754 |
53.94 |
由表4可知,随时间的延长,棉/毛纱线白度逐渐增加,而强力依次下降,羊毛纤维的碱溶解度依次增高。漂白时间由90min增加到120min,虽混纺纱线白度有所增加,但其强力下降明显,结合羊毛纤维碱溶解度的大幅增加,说明纱线中羊毛组分的损伤相对严重,故最适漂白时间定为90min。
在双氧水浓度为
表5 不同温度下漂后纱线的白度与强力
温度/℃ |
棉/毛纱线 |
羊毛纤维 |
|
亨特白度 |
强力/cN |
碱溶解度/% |
|
60 |
87.53 |
797 |
39.41 |
70 |
88.08 |
772 |
52.69 |
80 |
89.94 |
782 |
65.38 |
由表5可知,随漂白温度的上升,纱线白度依次增大,其强力变化不大,但碱溶解度则依次升高。说明升高温度,漂白效果提高,但羊毛受损程度随之升高,且损伤比较明显。所以,在白度能满足后续加工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漂白温度。综合考虑,漂白温度定为
2.3 染后纤维同色性比较
纱线前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染色质量。本文分别用ANOZOL常规活性染料三原色黄S3R 150%、红S3B 150%和藏青SGN 150%进行棉、毛纤维染色,染色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染色后两组份纤维的K/S值
染料 |
K/S(毛) |
K/S(棉) |
ANOZOL黄S3R 150% |
13.532 |
11.004 |
ANOZOL红S3B 150% |
18.502 |
7.951 |
ANOZOL藏青SGN 150% |
12.167 |
12.559 |
由上表可知,在用黄S3R 150%和藏青SGN 150%染色时,棉毛两组份的K/S值趋于一致,具有相对较好的同色性。
3 结 论
3.1 棉/毛纱线采用酶精练工艺可获得碱煮工艺效果,处理后混纺纱线的毛效值超过
3.2 综合漂后纱线白度和纤维损伤,优化工艺条件进行漂白后,纱线亨特白度值较高,满足后续染色要求。纱线强力变化不大,不影响纱线质量。
3.3 采用ANOZOL常规棉用活性染料一浴一步法染色后,部分染料染色后两组份的表观深度一致,达到较好的染色和同色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维妮.新型染料在棉毛混纺织物染色中的应用[J].针织工业,2005,(11):49-52.
[2]Rob L. Stone,Rosina H. Wang and Glenn P. Morton. Processing cotton/wool blended apparel fabrics [J]. Textile Chemist and Colorist,1986,18(8):11-16.
[3]阎克路.染整工艺学教程.第一分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67-68.
[4]朱善长.毛棉混纺纱线染整工艺[J].印染,2004,30(19):21-22.
[5]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纺织标准汇编[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6]贾维妮,樊增禄,刘伶文.棉毛混纺织物的染整工艺[J].印染,2005,31(12):20-23.
[7]王春林,余瑛.全棉纱线酶煮氧漂工艺探讨[J].印染,2002,28(z1):62-63.
[8]N.A.Ibrahim,E.Allam,M.B.EL-Hosamy,M.R.EL-Zairy,W.EL-Zairy. Combined dyeing and resin finishing of wool/viscose and cotton/wool blends. Polymer-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06,(45):455-462.
[9]董振礼,郑宝海,軤桂芬,刘建勇.测色与计算机配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18-127.
[10]刘艳兰,陈克复,李军,徐峻,吴慧敏,王兆江.非硅过氧化氢漂白稳定剂的研究[J].中华纸业,2009,30(18):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