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yd20916
|
|
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 |
|
无人机检漏输油管道、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油田钻井系统、可燃冰开采的模拟和验证……9月15日至17日,首届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比赛中涌现了许多精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
|
|
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作品展示 |
|
博士生李杨(图右)就参赛作品现场答辩 |
千支团队比拼创新创业 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由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旨在打造石油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同时发掘创业人才与创业团队,推动石油行业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42所高校的1115支团队、2280余人参赛,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的指导下,评委专家选出92件创新类作品、20件创业类作品参加本次全国总决赛。
经过激烈角逐,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李杨的参赛作品“滑溜水中聚合物在页岩储层的吸附伤害及解吸附研究”获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另外大赛还评出一等奖14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88项、成功参赛奖332项;创业类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14项;同时,评出优秀组织奖6个、先进个人奖41名、优秀指导教师132名。总决赛除了参赛选手、团队现场答辩环节,还举办了“企业家创业分享会”“与期刊编辑面对面”“参赛作品展”等系列活动,让企业家与创业类的参赛者们分享经验,专家报告为选手们的学术问题指点方向,丰富赛事内涵。 关注页岩气可燃冰开采
选手们的创新创业作品与我国社会能源热点问题尤为契合,其中涉及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开采的模拟和验证、应用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监测油气管道泄漏的无人机、页岩气开采、AR技术等。
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2015级博士生李杨的参赛作品与页岩气开采相关,获得创新类特等奖。他立足实际生产,对比传统的凝胶压裂液体系,对目前大部分页岩压裂用到的滑溜水体系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改进。滑溜液体系钻井液的粘度很低。在携带砂比和控制滤失上需要特别注意,李杨用两年半的时间对滑溜水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并规划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获得学术组一等奖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研究生王亚带来的作品是日前备受关注的新能源领域——可燃冰开采,她打破早期在可燃冰研究领域对冰生成的一些误解,在HRS的基础上改进数学模型,使实验数据与现场数据拟合度更高。“在全球范围内关于可燃冰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即使是较为发达的美加等国对可燃冰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鲜有可以借鉴的资料,而我国今年5月在南海试采成功,不得不说是我国在新能源创新领域的一大突破。”王亚介绍说。 检测机器人成为好帮手
西安石油大学的马钢团队获得了创业类铜奖,创业项目是新型漏磁内检测机器人,在原有的机器人基础上进行改造,使之能够适用于各种管径的管道,同时能将各大油田的监测数据传输回公司的数据终端,便于工作人员对缺陷信号进行大数据分析。
“大赛能吸引众多综合性大学和行业领先的石油类院校的参与,作品质量非常高,奖项的含金量很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编辑部主任关长空这样评价本次大赛。“比赛选手的专业知识水平都很高,提出的不少创新方案远超我们的预期。高等院校的学生们能够提前涉入有关实际生产的创新活动,不管是对行业发展和国家能源转型都有积极推动作用。”大赛评委、高级工程师汪庐山表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宝江教授是大赛的评委成员,他说:“石油科技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对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固有技术升级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前沿技术探索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提升石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打造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彰显我国石油科技对世界石油战略格局的深远影响有重要推动作用。”
|
|
青岛早报2017-9-18/8 记者 刘海龙 通讯员 王大勇 余果林 李博一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