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D眼镜yd20837

image002.jpg

第四届中国(国际)智能穿戴技术与产业论坛在青召开探索人机交互、

VRAR前沿技术及创新发展之路

     多功能助力带让护士变“超人”,戴上3 D眼镜就能“亲临”各种现场……昨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智能穿戴技术与产业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全球可穿戴计算之父、全球VRAR领袖Steve Hann教授等国内外可穿戴领域专家齐聚岛城,探索可穿戴计算,人机交互、VRAR的前沿技术以及创新发展之路,助力中国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

image004.jpg

image006.jpg

上图:参会者戴上3D眼镜体验虚拟现实。

 

左图:参会者体验带有摄像头的智能眼镜。

多功能助力带让护士变“超人”

    可穿戴设备,是指综合运用各类识别、传感、连接和云服务等交互及储存技术,以代替手持设备或其他器械,实现用户互动交互、生活娱乐、人体监测等功能的新型日常穿戴移动智能终端所谓的可穿戴技术则是指被整合进可穿戴设备中,以实现各项功能的科学技术,是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关键。主要包括嵌入技术、识别技术(语音、手势、眼球等)、传感器技术、连接技术、柔性显示技术等。

    昨日上午,第四届中国(国际)智能穿戴技术与产业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国家千人专家、安进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伟以《物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创新融合》为题做了演讲。“众所周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定时翻身是长期卧床患者预防压疮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当卧床患者较多时,护士为患者翻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若是肥胖或骨折患者,常需23名护士协作才能完成。”赵伟说,国内七成以上的临床护理人员患有腰椎病。这一现状,未来将有可能大大缓解。“为了护士操作方便、省时、省力,减轻患者痛苦,一款多功能助力带,经临床使用,只需一名护士佩戴上就能完成临床翻身、移动等护理工作。”记者了解到,该多功能助力带能大大帮助体力劳动者减轻负担。日前,国内有厂商在市场上公开了这款多功能助力带的试制品。该产品通过马达可以轻松抬起整筐蔬菜和水果,减轻腰腿的负担,除在健康医疗领域,该产品还设想应运于工厂和仓库等。

可穿戴是对人类能力的增强

    中国可穿戴最早的开拓者,电子科技大学移动计算研究中心主任陈东义教授以《可穿戴与AR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为题做了演讲,他认为,可穿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穿戴、植入、人机融为一体,可穿戴不止是设备、它是人类能力增强的体现。“人的能力分为智能,感能和体能,我们的能力有限,可穿戴发展的是人类增强计算能力。”

    “可穿戴不仅仅是手表手环和眼镜,要特别关注蓝领计算或工业智能穿戴技术和应用。"陈教授说,可穿戴计算是一种新颖的计算模式,在这种计算模式下衍生出一类可穿戴、个性化、新形态和随行的移动终端,目前主要以眼镜、手表、饰物、衣物和鞋帽等形态呈现,在其属性和运作模式上也迥然不同于传统的智能手机。

    陈教授认为,蓝领计算,身体传感网络,可穿戴交互(可穿戴体感交互)与穿戴机器人等是重点领域,解决产业刚需。“蓝领计算或工业可穿戴设备有特殊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可穿戴很多是贴身的,我们说的可穿戴性、可用性,就特别难做。”陈教授说,传感器穿在身上需要散热,相对娇气,佩戴在什么部位不影响活动又增强可穿戴体验很重要。

可穿戴计算之父:中国大有可为

    全球可穿戴计算之父、VRAR领袖Steve Mann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多伦多大学电力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终身教授,罗特曼管理学院创造性破坏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早在1999年,Steve Mann教授发明的EyeTap是全球最早的智能眼镜,它通过将相机的视域和人眼的视域相重叠,达到电脑和人的感知高度重合的效果。EyeTap是一种增强现实可穿戴眼镜。

    Steve Mann教授也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Cyborger,即利用机器来增加自己感知的半机械电子人。“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青岛。中国有很多令人惊讶的进步和技术。比如高铁。”全球可穿戴计算之父、全球VRAR领袖SteveMann教授说,在中国坐高铁,几乎感觉不到火车什么时候启动,什么时候停止。因为速度变化控制得非常稳定,甚至把水杯放在手心托起来的时候,杯子都不会晃动。

    “中国的制造和研发能力很强,中国现在的工程实力已经在全球领先。”SteveMann教授指出,他希望未来把创新重点放在中国,在这里制造出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新品,除了工程技术,SteveMann教授认为中国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比如说普及率非常高的移动支付以及共享经济。可穿戴和增强现实未来在中国一定大有可为。

■记者体验

“沉浸”于模拟环境中

    VRAR是近年来的高频词汇,从字面上,两者分别可翻译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目前,可以通过专业的眼镜、头盔等可穿戴设备来感知VRAR技术。昨天,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智能穿戴技术与产业论坛上,记者走到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前,戴上工作人员递过来的3D眼镜,眼前立即呈现出一个摆放着家居产品的房间。记者向左转身,眼前的景象就会随之变化,不管抬头还是低头,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间房子。“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产生逼真的视、听、触、力等三维感觉环境,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客体进行考察和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使参与者‘沉浸'于模拟环境中。”工作人员介绍说。

    随后,记者戴上了一副装有摄像头的智能眼镜体验,经过校准后,无论看哪个方向,它都可以抓取眼动数据,详实记录下记者的视觉行为,并将数据存储。这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出最关注的视觉点,包括关注时眨过几次眼,持续了多长时间等等。“这种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和概念,结合人机环境同步技术,可以实现在进行人机环境或者人类心理行为研究时,基于三维虚拟现实变化的人--环境数据同步采集,并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样,可以量化多因素数据指标,所获取的定量结果为科学研究提供客观数据支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运用到各个学科、各个行业,前景非常广泛,当然这还需要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究探索。”深圳中电网络技术公司副总、我爱方案网-物联网开放外包平台联合创始人王勤说,这也是他们承办这次智能穿戴技术与产业论坛的意义所在。

青岛早报2017-7-25/12 记者 刘海龙 实习生 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