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蒜yd20632

image002.jpg

紫蒜曾一度成为即墨传统特产扬名全国 如今湍湾村试种的60多亩紫蒜5月底收获

    数百年来,在即墨市湍湾村小月河畔,种植着一种紫蒜名气很大。有史料记载它曾成为清宫御用贡品。然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农业更替,湍湾紫蒜的种植传统一度消失。时隔40多年后,湍湾的农民又将这一紫蒜种植传承下来。记者昨天从即墨市移风店镇政府了解到,有着悠久紫蒜种植传统的湍湾村,经过两年试种,成功让紫蒜“复活”,试种的60多亩紫蒜5月底收获。据介绍,湍湾村紧靠大沽河支流小月河,这里曾是古河流地质,特殊的土质和丰富的地下水源,造就了紫蒜这一独特的物产。

image004.jpg

今年大蒜色泽格外紫

image005.jpg

蒜头已经发紫,即将收获。

 

消失40多年后紫蒜复活

    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移风店镇七级中心社区湍湾村北侧看到,这里紧靠大沽河支流——流浩河和小月河,充盈的地下水源,让这里的农业物产十分丰富。紫蒜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物产之一。如今,还在试种中的60多亩紫蒜长势喜人,大蒜头已经开始由白变紫。

    今年74岁的史修福老人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跟着老一辈人种植紫蒜,说来很奇怪,不论什么蒜种,在这里生长一季后,蒜头就会变成紫色,当地村民把这种蒜视为珍宝。邻村有村民试着也种过这种大蒜,但收获时并不见紫色。

    “第一年试种了6亩地,今年试种了60多亩,大约有十几户村民参与其中,根据目前的长势,成功让传统的紫蒜品种复活了。”湍湾村党支部书记巩合亮介绍,传统的紫蒜种植,凝结着几代湍湾村民的乡愁记忆,经过两季的试种后,今年的60多亩试验田获得了成功。

新鲜大蒜价格“狠不起来”

    去年的大蒜价格一度突破10元一斤。但今年的新鲜大蒜价格相比去年却降了下来。即墨移风店镇女儿村有着种植大蒜的传统。目前地头的批发价格是每斤5元左右。而市场价格则是8元左右一斤。

    “目前市场上的新蒜大多来自南方,下周青岛本地的大蒜就会上市,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即墨市移风店镇农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春节前的每斤10元。下降到目前的不足8元一斤,是由于新旧大蒜青黄不接等原因所致。下周开始,等到大量新蒜上市后。价格会有所下降。市北区营口路市场商贩张先生介绍。这几天临沂等地的新蒜已经开始陆续上市,市场价格也一直在降,加上本地大蒜也即将丰收。今年的大蒜价格肯定比去年便宜不少。

一斤紫蒜能换两斤猪肉

    “紫蒜毕竟消失了40多年,要想重新回到市民餐桌,需要几年时间。”巩合亮说,两年前,村里成立了湍湾村农业合作社,准备复种紫蒜,第一年收获后,基本上全用作蒜种,今年的60多亩丰收在望,亩产约在2600斤左右。

    紫皮大蒜蒜瓣肥大,汁多,辛辣气味浓郁,捣烂成泥放不变味而颇负盛名,是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调味佳品。湍湾大蒜,中年人一般对它印象深刻:紫皮、透心辣、能够粘起蒜臼子.这是湍湾紫蒜的三大特色。单从辣度上来讲,湍湾大蒜的大蒜素含量高,是普通大蒜的6倍左右。正因为此,它才非常辣。另外,湍湾大蒜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粘度高。这一点让湍湾村村民印象比较深刻。史修福老人回忆,记得小时候用石头的蒜臼子捣蒜泥。大蒜泥都能把蒜臼子和石头捣柄粘住,握着捣柄,三四斤重的蒜臼子竟然能被提起来。湍湾大蒜的第三个特点在外观上,和普通的大蒜不同,蒜皮在成熟后会变成紫色。40多年前,由于紫蒜十分金贵。过年时拿到集市上出售,一斤就能换两斤猪肉。

特殊水土孕育紫蒜特产

    巩合亮介绍,湍湾紫蒜独特的特点,跟孕育它的水土所含的矿物质息息相关。据考证,湍湾村的地质结构属于古河流地质,表面为松软的泥土。往下就出现大量的泥沙质,经过历史岁月的积淀后,地下丰富的矿物质便不断释放出来。另外,湍湾村的小月河离大沽河很近,两岸的地质具有粘度高,韧性强的特点。经检测发现。这种土壤里硒元素含量高,加上大沽河支流小月河地表水丰富,造就了紫蒜这种特殊的物产出现。

    “现在种植的面积还不大,所以市场上仍然不会有大量紫蒜出现。将来湍湾村扩大种植面积。到时市民就可以吃到具有特色的紫蒜了。”巩合亮说,今年紫蒜还处于试种阶段,他们也正在聘请地质、农业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湍湾村的土质进行研究,到时再扩大种植面积。结合高科技发展紫蒜产业链。让湍湾村菜农依靠紫蒜富起来。

沿革:

  湍湾紫蒜可追溯到明代

    大蒜传入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古代种植的蒜最初叫卵蒜。东汉崔实著《东观汉记》载:“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园小麦、胡蒜,悉付从事,无所留。”据《后汉书》载,李恂原东汉章帝(公元76-88)时代人士,由西北来山东任刺史。带进部分胡蒜种,于官府后园种植,收获分赠下属人员,后逐步向外扩种推广至半岛各地。

    即墨湍湾村,从唐代就有人居住。到了明朝年间已经形成数个自然村落。那时就已经有种植大蒜的历史。由于土质特别,种出的大蒜呈紫色。明代嘉靖年间。因即墨籍监察御史蓝田的一次进贡。湍湾紫蒜受到嘉靖皇帝的大加赞赏,而成为“宫廷御蒜”。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后才慢慢消失。

青岛早报2017-5-4/15 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