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的艺术创新价值yd20625

易江明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广东珠海 519088

投稿日期:2016-12-19

基金项目:广东省十二五省级科研项目- 香云纱的艺术价值(GD12CYS01

作者简介:易江明(1973-),男,江西萍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原载:染整技术2017/231-34

 

摘要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的艺术创新价值在于了解传统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的具体工艺环节,并从各个环节探讨其创新思路和实用价值。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是对丝绸成品进行手工染整的过程,深入研究各个工序环节可以了解香云纱的制作和形成过程,开拓香云纱发展的新思路,其独特价值在于手工染整工艺环节和所创造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手工染整;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S 1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17)02-0031-04

 

香云纱常常被误解为一种织造的丝绸面料种类,实际上,香云纱和面料的织造无关,而是经过广东地区传统的手工后染整工艺处理的面料称为香云纱。香云纱染整技艺是通过对丝绸面料的再处理,得到独特的面料涂层和肌理外观,香云纱染整技艺源自广东南海顺德一带,是后染整传统手工技艺。据记载,最初因为渔民晒网发现河泥和薯莨可作用于面料使面料产生新肌理,并具有防虫、止痒、增加色牢度等功能,逐渐发展为丝绸面料专用的后染整手工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2008 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确定为香云纱染整技艺名称。

作为在服装面料、服装史、服装设计中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香云纱,首先要清楚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的具体技术环节和制作过程;另外,要思考在现代时尚潮流和面对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创新应用,发挥香云纱染整技艺的艺术价值。

1 香云纱染整技艺

1.1 概述

传统香云纱染整的材料主要是真丝面料,例如纱类、绸类。经过香云纱手工染整后也称为莨绸、莨纱。

香云纱染整技艺对丝绸面料的后染整工序主要包括丝绸面料准备、浸泡薯莨水(浸薯莨水多次、曝晒)、煮丝绸、封莨水多次、过河泥、水洗、草地铺摊雾、晒莨、卷绸、检整尺码、成品入库。所有操作都是手工劳作完成,工人在阳光、草地、河泥、露水中挥汗劳动,以纯真丝为原料,经过薯莨液多次浸泡、煮和晾晒。之后,在丝绸面料的单面涂上顺德当地河道的河泥,一段时间后,把河泥清洗干净,再经过薯莨液浸泡、晾晒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做好的丝绸成品反面有暗沉略有斑驳的涂层,经过上述染整技艺处理的丝绸都称为香云纱,也被称为“软黄金”,属于真丝极品。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在民间也被称为“三洗九蒸十八晒”,共需几十道手工工序完成。

每道香云纱染整工序都由传统的手工技艺完成,并没有采用特殊的高科技设备,运用的也是阳光、草地、河泥、晨雾、薯莨等自然物质,也正因为手工的劳作、工序耗时复杂、香云纱也可以说是手工丝绸面料的精品,在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时代显得尤其可贵。

因为手工操作的灵活性,丝绸面料结合自然的物理化学反应,香云纱的涂层肌理充满手工艺术品的温度和细腻,几乎没有一块完全一模一样的香云纱,就和扎染一样,外观具有独特性,成为中华民间艺术瑰宝。

1.2 工艺流程

1.2.1 坯绸的选择

丝绸有绸纱锻绫罗等种类,选择不同的丝绸种类,经过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会得到不同的面料效果,曾有莨绸莨纱之分,其实主要是坯绸面料品种选择的不同。目前,顺德一带的香云纱生产还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制作一些其他材质的香云纱手工染整面料。图1、图2 为古老的织机和坯绸。

image008.jpg

image009.jpg

1 古老的织机

2 坯绸

 

1.2.2 手工浸泡薯莨液

image010.jpg

image011.jpg

3 薯莨

4 浸泡丝绸面料的水缸

1.2.3 曝晒面料

纯真丝材质容易受阳光照晒影响、会产生变色变脆等特性,香云纱在浸泡薯莨水、喷洒薯莨水、过河泥等过程中都要在草地上曝晒、多次接触阳光,会造成真丝材质很大的色彩和肌理变化,所以,曝晒的时间、场地、均匀度、阳光多少都是影响因素;同时,香云纱染整因为需要强烈的阳光照晒,所以阴天和多风的季节都不适合晒莨,还受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5 为晒莨过程中被风吹起的香云纱。

image012.jpg

image013.jpg

5 晒莨过程中被风吹起的香云纱

1.2.4 过河泥

过河泥是指工人捞起顺德地区河道中富含铁成分的河泥涂于香云纱表面,造成面料的变色和涂层效果,是香云纱染整技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河泥的特性、涂层的时间、厚度、涂河泥的手法都会对染整效果造成影响,目前也都在于操作工人的手工把握。图6 为香云纱工厂的工人早晨在给面料涂上河泥。

水温、薯莨汁的比例、浓度、浸泡时间和晒干时间都会影响到香云纱面料的外观,在操作上还没有完全机械化精确控制,更在于操作者的个人经验,也造成香云纱面料的手工特性,外观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图3、图4 为薯莨和浸泡丝绸面料的水缸。

image014.jpg

image015.jpg

6 香云纱工厂的工人给面料涂上河泥

1.2.5 草地摊雾

利用凌晨的雾露和丝绸面料、薯莨汁、河泥等结合变化,把丝绸面料做得像自然生长物,具备自然的特点和气息,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要靠机械化去模仿却有很大难度,也造成香云纱染整目前还停留在手工劳作为主的阶段。

这些都是香云纱染整工序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手工技术环节复杂,使用了大量的人力,也结合了天地自然的灵性,具有特殊性。图7 为晨起摊雾的香云纱。

image016.jpg

image017.jpg

7 晨起摊雾的香云纱

1.3 艺术价值

要发现和提炼香云纱的艺术价值,首先要归纳香云纱染整工序中的具体技术环节,整理各个材质和工艺要素,再突破传统思维,进行艺术创新和发展。香云纱手工染整工序中运用到的生产要素有薯莨、水、阳光、晨雾、河泥、真丝和劳动者,这种结合天、地、人、物一起才产生的面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辛勤劳作得到的面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不借助机械、靠双手和自然劳动实践进取创造出来的智慧,更是中国传统民族勤劳拼搏、追求天地合一的优秀人文艺术思想的体现。

2 香云纱染整技艺在设计艺术上的创新应用

2.1 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时尚背景

image018.jpg

image019.jpg

8 传统的香云纱成品

当今时代,以ZARA 等品牌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风潮在全球兴起,揭示了现今时尚潮流是快时尚的流水线成品模式。高速化、信息化、机械化、科技化、品牌化是国际快时尚流行趋势的特点,香云纱坚持自然应用、手做劳动的形式明显不适应当今时尚的潮流和发展趋势。所以,在快时尚潮流时代,香云纱的创新和发展思路有待研究,需要进行改进应用,以期创造远大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

2.2 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创新

目前,香云纱染整技艺主要在于丝绸的后染整阶段,其实是一种手工操作、民间发明的丝绸后染整效果。实际上,现代面料的后染整工艺已经非常先进发达 ,几乎可以做到面料的肌理、纹理、色彩、新旧的无限变化,并且在机器化操作下比香云纱的染整技艺更快、更丰富多样,更适应现代潮流快时尚的特点和多样化的需求。所以,香云纱的创新应该要突破传统技艺对丝绸面料外观色彩效果的局限性,让肌理、外观、花色、色彩、质感都有更丰富的变化和创新设计。

2.3 香云纱服饰设计应用的多样化

香云纱作为广东独特的丝绸品种,主要是做一些传统的中国风格服装。在现代市场上,通过花色和外观的创新,香云纱可以广泛应用在服装服饰、床上用品、家居用品、工业产品等方面。利用香云纱设计更多的产品种类是香云纱创新应用的重要方面。

2.4 坯布面料品种的多样化发展

目前,香云纱染整工艺主要应用在丝绸面料上,这和纯真丝材质比较容易受阳光照晒影响有关,但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都会受阳光曝晒影响,所以,结合一些其他的处理环节,很容易造成棉布、麻布、羊毛的同样后染整效果。棉、毛、麻、丝都是天然纤维,

就展现了更多的材质丰富性,甚至进一步发展到化学纤维,最终演变为香云面料,而不仅仅局限于纱和丝绸。这不仅具有现代时尚多样化的特点,更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经济效益。图9 为传统的香云纱服饰成品。

image020.jpg

image021.jpg

9 传统的香云纱服饰成品

2.5 香云纱传统文化艺术理念的创新传播

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具体的,更是一种艺术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更是全面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香云纱染整技艺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丝绸面料,这和中国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相应而合;香云纱具有泥土自然的古韵气息,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文明艺术和生活理念;渊源悠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丝绸技艺,不仅要进行技术的革新和保护,更要利用其优点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3 结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的工艺创新价值主要在于丝绸材质花色的创新和手工染整技艺的丰富变化,所带来的将是丝绸的外观革新和档次提升,带来的是丝绸产业的复兴;更大程度上,香云纱手工染整技艺的创新更广泛的影响就是中传统技艺的生态传承和现代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普兰恩,科斯格兰夫. 时装生活史[M], 上海: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

[2]板仓寿郎, 服饰美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华梅, 服饰与中国文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4]斯蒂芬·贝利·菲利浦·加纳,20 世纪风格与设计[M],罗筠筠译, 北京: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莫强, 印染用化学品改性技术的设计与研究[J], 情报学报,2010,18(4):1-6,

[6]张文祥, 纺织品化学研究革命与研发新技术[N], 国际化学报,2006-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