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历史与文化(2):丝绸文化的传播yd20623
丝绸文化与产品编写组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收稿日期:2016-10-12
原载: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6
“丝绸之路”这一富有诗意的美好名称,最初出现在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公元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他花了35年时间,相继共出版了5卷鸿篇巨著《中国》,见图1、图2。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条古道把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交融荟萃起来,为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图1 李希霍芬 图2 《中国》 |
公元1世纪,古安息国占据者欧亚大陆的瓶颈位置,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阻断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他们以中间人的身份向过往的商人牟取暴利,并阻断了双方的直接交流,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安息国成为最优的受益者。图3为罗马帝国时代的欧亚大陆。在公元前54年,罗马人向安息人宣战,当罗马人快取得胜利的时候,发现安息军队采用特殊的作战方式,展示绚丽夺目,五颜六色的丝绸旗帜,罗马人没有看到多如此漂亮飘逸的东西,他们第一次看到和知道丝绸,以为是新式武器。同时期的汉代,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见图4。
|
图3 罗马帝国时代的欧亚大陆 |
|
图4 丝绸之路走向 |
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丝绸以其特有的功力征服了欧洲。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于是商人竞相到中国贩运丝绸,丝绸之路因此日益繁荣。中国丝绸遂成为古代贸易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价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但这条在汉唐时期异常活跃的丝绸之路,因为从陆路运转,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便逐渐转为海路。
|
图5 海上丝绸之路 |
|
图6 马可·波罗行纪 |
|
图7 马可·波罗旅行路线 |
“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初达到顶峰。唐代安史之乱后,西北丝绸之路逐渐萧条,海上贸易开始勃兴。见图5。“海上丝绸之路”最初是从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也就是“东海丝路”,主要港口是扬州、宁波。宋代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这加快了海上航路的迅速发展,海上“丝路”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经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并通过那里再转运至欧洲各国。据史料记载,当年马可·波罗就是经 "海上丝绸之路 "来中国的。回国时,也是经此路由福建泉州上船回到家乡威尼斯,马可·波罗行纪见图6,图7是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元明两代是南海丝路的极盛时代,高度发展的蚕丝生产和丝织技术,直接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资源。明王朝于1405~1433年的28年间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庞大的商船队伍,活跃在东起琉球、菲律宾和马鲁古海,西至莫桑比克海峡和南非沿岸的广大地区。见图8和图9。
|
图8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
|
图9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
据有关专家介绍,丝绸面料在西方普遍使用有两个高峰阶段:一个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另一个是以文艺复兴为中轴的历史时期。
|
图10 欧洲丝绸服饰 |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罗马逐渐成为中国丝绸外销的最大市场,中国的丝绸在当时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品,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皇室、贵族均以拥有丝绸服饰而自豪。见图10。从1世纪起,罗马人就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帕提亚人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街上炫耀。古罗马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著丝衣。由此可见,中国的丝绸对罗马帝国所产生的影响,罗马对中国的丝绸真实“爱恨交加”。凯撒大帝曾穿着中国丝绸长袍去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观众都在观赏这件华美的长袍。经考证,当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长安。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拥有的丝绸服装就曾引起许多人的羡慕。
从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中国丝绸先后传入法、英、意等国,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使用丝绸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际上,当时除了一个重要的服装配件——拉夫领不能用丝绸制作外,其他所有的服装、饰品都用丝绸制作,皇室、贵族、富人几乎对丝绸产生了一种痴迷的状态,甚至鞋子都用丝绸来装饰。这一点,由南京博物院展出的“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为证。图11是拿破仑的服饰。其中一幅拿破仑油画像中,拿破仑脚上穿的皇室的鞋子,就是由海蓝色的丝绸所制,它服帖地包裹在拿破仑的脚上。一旁的观众开玩笑地说:“我还以为是拿破仑穿错了皇后的鞋子呢,它实在是太精美了!”
|
(a)服装 (b)鞋子 (c)帽子 (d)袜子 |
图11 拿破仑的服饰 |
法国奥塞纳拍卖行于2014年11月拍卖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一顶标志性双角毡帽,这顶帽子保存完好,灰绿色丝绸内衬,拿破仑1800年率军与奥地利在马伦戈交战时曾佩戴它,还有白色丝绸长袜,成交价最高达50多万美元。
期间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此路先后传来中国;同时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纺织、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教思想,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商队图,描绘了唐代中外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见图12~图15。
|
图12 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
|
图13 纺织 图14 制瓷 |
|
图15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商队图 |
丝绸交换的背后是整个世界物产资源的大汇聚、大融通。经这条洲际大道,中国的丝绸制品、瓷器、铁器、蚕丝、茶叶、冶铁术、金银器制作术及其他工艺品,通过波斯等国源源不断地传到西亚及欧洲国家;而西方国家的商品、技术等,通过“丝路”又传入东方的中国,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
图16 西域传来的农作物:芝麻、黄瓜、玉米、石榴等 |
西方传入中国的植物主要有胡麻(芝麻)、胡桃、胡萝卜、胡瓜(黄瓜)、葡萄、石榴等。见图16。 这些外来的农作物,从名字就很容易辨认。名字里带有“西”、“胡”、“番”、“洋”这些字的,很多都是从外国传来的。总结一下,会发现有这么个规律。凡是带“胡”字的,像胡椒、胡桃、胡萝卜,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从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还有一种是带“番”字的,像番薯、番茄、番豆(即花生),是明朝以后,从美洲新大陆,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第三种是带“洋”字的,像洋葱、洋芋艿、洋白菜,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传入中国的。所以带“胡”、“番”、“洋”的农作物,大体指示了它们传入中国的不同时代。尤其是明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玉米和番薯两大高产作物,对康乾盛世时期的人口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丝绸漫长的旅程当中,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艺术方方面面。出生于中国的丝和丝绸在上千年的历史上走遍了整个世界,最能代表中国的众多元素中,丝绸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她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