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yd20310

我市成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

国家创新型试点的城市国字号科研机构扎堆进驻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作为一个城市来讲,创新也是这个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青岛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5年来,这里有17个国字号科研产业基地建成运营、10所重点高校建立了研发机构、8个国际高端研发平台。在加快建设,为配合科技创新,我市完善了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资金投入机制,更是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试点的城市。此外,我市还获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城市等。在创新的大潮中我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并将科技创新打造成了城市发展的最强引擎。

位于宁夏路的青岛创客大街。记者 孙启孟

关键词·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拥有全国大部分涉海两院院士

    为了让科技创新能有更大的舞台,我市一直将国家创新平台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并全面启动运行,坐落在鳌山卫的海洋国家实验室拥有全国大部分涉海两院院士。

    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定位是蓝色硅谷发展的引擎:海洋强国建设的支撑和全球海洋科技的高地。实验室确立了攸关海洋强国建设的透明海洋与国际安全、蓝色生命与生物资源安全、海底过程与能源矿产安全、深远海与极地极端环境研究、健康海洋与生态安全等五大战略任务。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短短一年时间,就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启动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总计算性能达到每秒1.25千万亿次,并与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集群共享互联,协同达到每秒2.6千万亿次计算性能;整合了16艘科考船的航次资源,以促进仪器设备和调查资料的高效共享,成功实施了!万米深海行动计划和“黄、东海综合调查,共享航次计划,在统筹科研任务、开放数据成果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关键词·创新中心打造中国高端装备“新名片”

    5年来,青岛不仅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而且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获批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集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的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平台。创新中心按“一心双翼”规划布局。“一心”即制造中心,以现有的四方股份、四方有限、庞巴迪等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制造中心。“双翼”即为研发基地和检修基地,其中研发基地主要包括创新研发、基础平台、大数据建设以及中试和产业化孵化,检修基地主要用于高速动车组检修及相关配套。创新中心争取至2020年,全面建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具有“聚智、协同、转移、辐射、合作”功能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成为高速列车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主导高速列车技术标准制修订的国际化基地、轨道交通区域产业聚集发展的创新高地,推动高速列车技术创新成为中国高端装备“新名片”和引领世界高速列车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排名计划单列市第一。

关键词·高端刨新 国字号科研机构扎堆进岛城

    为了能将科技创新推上一个新高度;5年来,我市一直以“四条主线”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国字号的科研机构扎堆进驻岛城。首先是中科系,岛城与中科院签署第二轮合作协议,中科院在青形成“两所八基地中心一园城”发展格局。累计孵化公司50家,汇集人才2000余名,合作企业200余家,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紧接着是高校系,先后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哈工程、大连理工、吉大等16家,“985”“211”高校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园区。其次是企业系,中船重工集团与我市签约,投资70亿元在青设立海洋装备研究院,有力弥补我市海工装备科技短板。申电科集团先后设立41所、22所、40所青岛分部,又出资5亿成立中电科仪器仪表公司。华大基因青岛研究院签约落户西海岸,建设我国首个海洋国家综合基因库。最后是国际系,全市累计引进日东电工青岛研究院、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阿斯图)中方总部、乌克兰特种船舶设计研发团队、美国TSC青岛海工装备研究院、德国史太白等国际高端企业或机构在青建立国际研发平台。金市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8个,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关键·科技服务 首创专利权质押“青岛模式”

    为了保证科技创新质量,近年来,我市一直在发展科技服务业配合科技产业发展。2012年以来,全市孵化器累计竣工面积1333万平方米,投入使用面积894万平方米。136众创空间通过认定,66家进入国家级,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建成12个创业街区,引进Binggo咖啡、黑马会等国内知名创业服务机构100余家。不仅如此,城区还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7家,位列计划单列市首位。“创业青岛千帆启航工程”被列入全国5个“创业中国”示范工程之一。

    为了将科学技术转化成成熟的产品,全市还大力发展了技术转移和科技金融服务,健全以智库基金、孵化基金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为链条的股权融资体系,各类基金总规模22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37个,金额5.5亿元。另外,全国首创了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的“青岛模式”,并在全国推广,累计41家企业获授信贷款1.4亿元,被列入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

    长足的科技创新进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创新先从体制上来实践,为打破原先制度的藩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0大改革任务和32项改革举措。另外,还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从而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杨善任受青岛良好创业氛围影响,走上了创业之路。

记者 孙启孟

 

蓝谷聚集了海洋国家实验室等17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即墨宣传部供稿

千万亿次超算平台启用。

记者 徐栋 摄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CRH-380A在京沪高铁上行驶。中车四方供图

百姓故事

大学生刨客变身 科技公司掌门人

    5年前,杨善任还是一名青岛大学的大新生,爱好文体活动的他还跟科技创新扯不上任何关系,随着青岛不断浓厚的创新氛围,杨善任也在校园里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着。在大的时候,杨善任活跃于学校的各个社团,他在青大创新实验室认识了他的师兄和老师,这改变了杨善任的整个大学轨迹。“大家从硬件的选型、制作电路、焊接、调试以及算法的模型建设、程序的编写、后续参数的模式、项目的形成,一个人就可以搞定,这个过程非常磨炼人。大家应该听说过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他也是一个人完成了前期项目的大部分工作。把自已变成一个多面手、全能手,在创业时可以释放多种多样的能力。”杨善任告诉记者,通过在创新实验室的经历,他发现能将自己的想法在创新实验室里付诸实施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就此与创新实验室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几年来,青岛的创新创客大赛非常多,这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基本上有比赛我就会去参加,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学习和提高。”杨善任说,得益于青岛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他的梦想终于可以插上翅膀了。

  在斩获无数大小的荣誉后,杨善任面临一个选择:出国?考研?还是创业?经过权衡后,杨善任决定逆风而上,做个外界并不怎么看好的大学生创客。毕业后,他在青岛创客大街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小屋予里,继续追逐着创业梦想。“创业并非是做实验那么简单,所以能做出创业的选择井不像看上去那样容易。” 杨善任告诉记者,青岛有很好的创业环境,这也是他能下定决心走上创业道路的关键因素。毕业之前,杨善任花了两年时间做的项目并没有获得投资人的认可,就在他徘徊犹豫的时候入驻了岛城的创业孵化载体。创业最缺什么?有人会说,当然是钱,因为有了金钱,创业将会轻而易举;也有人会说是机会,因为有了机会,就会快速创业致富;但还会有人说是技术,有了技术才能脱颖而出。而孵化载体正好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讯、培训、资金、项目、孵化等一系列服务。“青岛的创业孵化载体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正是在我入驻的创客空间里,得到了导师的帮助,投资人的支持,技术大拿的加入。”杨善任告诉记者。

善任入驻的创客空间是我市首家联合办公空间,拥有邻客咖啡邻客空间邻客训练营人邻客网等服务创业者的产品。创业孵化载体连接创业者、企业、投资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构建良好的社区生态系统,并通过组织持续的创业社区活动,训练营及空间等传播企业家精神。创业孵化载体将集聚、孵化本地科技、创意行业初创团队,对接早期融资机会,提供全面初创企业服务,包括办公空间、科技金融、法律财务、人力资源、项目推广、投融资对接,等专项服务。截至目前,像邻客空间这样的国家级创业孵化载体全市已经有94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青岛的创业孵化载体都有很好的政策,这让我们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产品的研发,少为其他的事而担忧,这对创业初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杨善任说,入驻后他们就获得了风投,并成功创办了青岛深度物云机器人有限公司。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青岛良好的创业环境,杨善任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为了一家科技公司的掌门人。

【数字新闻】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排名计划单列市第一。

2012年以来,全市孵化器累计竣工面积 333万平方米,投入使用面积894万平方米。136众创空间通过认定,66家进入国家级,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城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7家,位列计划单列市首位。

  科技投入方面,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年的164.31亿元增长到目前的263.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48%、增长到2.84%,研发投入总量及强度均居全省首位。

科技产出方面,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由20121135件增长到5894(截至201611),副省级城市排名由第12位上升至第7位;PCT国际专利申请由150件增长到588(截止201611),总量占全省 60%,居副省级城3

    成果转化方面,技术交易额由201220.75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04.12亿元。

    企业培育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405家增长到现在的1348家。

青岛早报2017-1-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