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和呦呦yd20307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上午1O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呦呦研究员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指出,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战线大事喜事多,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中华大地在创新中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进入新阶段,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赵忠贤是当之无愧的超导“大玩家”。40多年里,他的团队用自制的炉子或淘来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条件下,“玩”出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玩”出临界温度的世界纪录,“玩”出中国高温超导跻身国际前列的科研地位。

“坐得住、钻得进、得深”

    高手出招,看似行云流水,但一招一式,都有不为人知的动与艰辛。

    超导体是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其电阻突然消失的材料,它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低温的环境。为此,科学家一直梦想寻找到较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

   1986年.45岁的赵忠贤偶然读到一篇欧洲科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发表的论文,讲的是“铜氧化合物可能存在35K超导性”。当时很多人不相信,但赵忠贤是少数“醒得早”的人。   

那时科研条件异常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现造的,烧样品的炉子是自己动手绕的,买设备都买二手的。

有了自制炉子,赵忠贤和同事们没黑没白地干,夜里不睡觉,困了就在椅子旁桌子上靠靠,有事叫起来继续。

    好在研究不需要特别精密的仪器,很快,赵忠贤团队在---氧体系中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一举颠覆了认为“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的麦克米兰极限!

    一时间,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北京的赵”“战”成名。

    赵忠贤团队的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替代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并因此获得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研究超导带给科学家的并不总是期望,也有迷茫。

    科研进入低谷时,一些研究者纷纷“转向”,有些研究团队甚至解散了。但赵忠贤认定,高温超导研究有潜力,未来必将有重大突破……

    没有久坐“冷板凳”的深厚积累,就不会有成果的爆发,铁基超导体的研究中,赵忠贤团队只用2个多月就创造了临界温度55K的纪录,他们熬了3个通宵,撰写出初期关键的三篇论文。

科学梦的召唤 50年磨一剑

    从最早接触低温物理算起,赵忠贤与超导结缘已有50年,他是首位“40后”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是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科学家。

    1959年,赵忠贤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贤学的是低温物理,心中就一个想法,老老实实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做学术带头人这种事从没想过”。

    1964年,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曾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回国后,他提出要“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

    随后几年,赵忠贤的研究几度受阻,项目批不下来,甚至连“摊儿”都被解散了。但梦想总在冥冥中召唤,指引赵忠贤历经万难,初心不变。

    1977年,赵忠贤在<物理>杂志上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支持某些理论家对国际广泛认同的麦克米兰极限提出挑战。当时很多人看来,这观点太大胆了。但此后40年的追梦之旅一再证明,他是对的。

    2014年初,赵忠贤等凭借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再次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19日,75岁的赵忠贤走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呦呦荣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她率先从大量中医古籍中筛选出青蒿作为抗首选药物并发现青蒿有效部位乙醚提取物,让中国医药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她曾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中国医药为世界健康谋福祉

    上世纪六十年代。疟原虫对“老药”产生抗药性使恶性疟疾横行。1969年,时年39岁的呦呦临急受命,带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抗新药科研组整理典籍、走访名医,收集到2000多个方药,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反复摸索。

中药为源,矢志寻蒿。一遍遍地翻阅典籍文献让希望的曙光初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千多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让呦呦受到了启迪:用乙醚在低温提取有效成分,第191次实验终获成功。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作为抗首选方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说,正是传统中医药的宝贵价值和呦呦对于国家使命的忠诚之心,让世界疟疾感染者免于病痛,重获新生。

   “青蒿素对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事务负责人特希迪·莫蒂称赞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发现对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带来巨大改变。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十年里。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疗了两亿多人,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脚步不停一心系青蒿

    “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2015年获得“诺奖”后,呦呦对记者这样说。摘得“诺奖”一年来,屠先生对青蒿素还有怎样的牵挂?

    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一个月前,呦呦拿出了100万元捐献给母校北京大学设立“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激励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医药科研事业,坚持做研究。“我希望能有青年科研工作者能把接力棒传递下去。”呦呦说。

    “让青蒿素物尽其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呦呦助手杨岚对记者说,屠先生希望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青蒿素抗药性问题、青蒿素拓展适应症研究仍让如今已87岁高龄的呦呦放不下。“我最关心的是临床疗效。”呦呦屡次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应该彻底弄清青蒿素的作用机制,为人类解决更多的疾病问题。

在抗之外,呦呦团队正在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说,日前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研发已经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肿瘤、抗霉菌作用也在我们研究之列。”廖福龙对记者说。  

青岛早报2017-1-10/3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