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蜡染工艺及其艺术性研究yd19910
李倩倩1,2 ,陈国强2 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00;2.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投稿日期:2016-05-19
作者简介:李倩倩(1986-),女,山东潍坊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服装设计与理论。
原载:染整技术2016-7/11-19
【摘要】通过对贵州苗族蜡染纹样、地域及其艺术性的分析,阐述了贵州苗族蜡染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为蜡染技艺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贵州;苗族;蜡染;工艺;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TS 1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16)07-0016-04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种传统染整工艺,与镂空印花、扎染并称为古代3大印花技术。所谓的蜡染是指将胚布置于熔融后的蜡液中,待其固化好,再用蜡刀对其进行熔蜡绘花。利用靛蓝对绘花后的胚布进行浸染,布样即出现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图案,也就是涂蜡、绘画、染色、脱蜡、漂洗工艺。这种印染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防染剂(主要为黄蜡)在浸染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龟裂,使得纹样出现特殊的“冰纹”,呈现色调素雅、风格独特、朴实大方的特点[1-2]。目前,蜡染工艺主要流行在仡佬、瑶、苗等少数民族中,通过对贵州苗族蜡染工艺及其艺术性的探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1 蜡染纹样
贵州苗族的传统蜡染纹样一般是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2大类。所谓的自然纹样是指从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如动物、植物,对这些事物的形状描绘即为自然纹样,而几何纹样是从自然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形状,通过对这些几何形状进一步加工,使之成为蜡染的纹样[3-4]。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别,纹样的种类也千差万别,总体来说,贵州苗族蜡染主要有5大纹样。
1.1 龙纹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少数民族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贵州蜡染一个很重要的纹样就是龙纹,中华民族的龙纹是中华民族想象出来,是吸收了其他民族图腾的部分器官组合而成,给人一种以利牙尖爪、头角峥嵘之感。而贵州少数民族的龙纹与汉族的龙纹存在一定的差别,少数民族的龙纹给人以憨态可掬、天真稚拙,与自然有亲近之感,如图1所示。少数名族的龙纹形态多变,以苗族为例就有鱼龙、鱼尾龙、盘龙、水龙、蚕龙、叶龙、水牛龙等,其中,有些龙
纹的造型既像蚕又像蛇,与汉族的龙纹差别很大。
|
图l贵州蜡染龙纹图样 |
1.2星辰山川纹
星辰山川纹是对自然景物抽象后的描绘,保护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属于典型的自然纹。星辰山川纹不仅排列整齐、形式优美,而且具有深刻内涵,如图2所示。很多少数民族蜡染的星辰山川往往是对本民族历史的回顾,如著名的九曲江河纹中,以城界花纹代表城墙,四边代表角楼,菱形的套结代表江河纵横,而菱形中间的十字架则代表城区街道,用这样的纹样代表本民族的风光与迁徙过程,表达了对故土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图2星辰山川纹样 |
1.3 花草植物纹
花草植物纹也属于自然纹样的一种,在蜡染中通常以辅助的纹样出现,来衬托一种吉祥富贵之感,如图3所示。常用的花草种类有桃子、莲花、牡丹等,还有一些虽不常见,在衬托一些山川星辰的时候也会用到,如梅花、荞花、杏花等。同时,很多几何纹样也是通过花草纹样抽象而来,这些花草植物纹样的烘衬使得蜡染的自然景物和谐自然,给人一种祥和的美感。
|
图3花草植物纹样 |
1.4 鱼鸟纹
贵州苗族蜡染中的鱼纹占有重要的比例,源于这些少数民族对鱼类生殖能力的崇拜,认为鱼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这也是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在祭祀中将鱼作为必不可少的贡品的原因。这点也可以从苗族蜡染的鱼纹作品中看出,很多蜡染的鱼纹体型一般都较肥大,有的鱼腹内还有类似鱼籽的斑点,甚至是小鱼,如图4(a)所示。而鸟纹则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鸟纹中常出现的有孔雀、喜鹊、锦鸡等,这些鸟纹或窃窃私语、或比翼双飞、或昂首啼啭,生动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4(b)所示。
|
(a)鱼纹 (b)鸟纹 |
图4鱼鸟纹样 |
1.5 铜鼓纹与蝴蝶纹
铜鼓纹是一些少数民族极其推崇的重器,也是战争、祭祀等重要活动中的必备品。这种纹样的中心一般为太阳,它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拜和缅怀。也表达了对万物之源的崇拜。而蝴蝶纹则是抽象与写实相结合,如图5所示的舞蝶纹,逼真形象.生动自然,也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
|
图5蝴蝶纹样 |
2 贵州蜡染地域分布及其艺术风格
贵州的大部分县市都有蜡染工艺,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蜡染的地域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则是蜡染的大本营。贵州蜡染以家庭为中心,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域之间在蜡染的造型及风格上又千差万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1 黔西、六枝、纳雍、织金
黔西、六枝、纳雍、织金处于贵州西北部,这一带的苗族妇女相比其他地域的苗族妇女较为豪放粗犷.但他们的蜡染作品却画面饱满、描绘工细。这一带的蜡染作品大部分为自然纹样、抽象几何纹样,以蝴蝶纹为主,自然纹样多以鸟纹为主,出现在画面琉朗的小幅蜡染作品上。这一带的蜡染作用在点蜡时往往不借助别的工具或剪纸,直接用手进行描绘,精确度却不差分毫,具有很强的技巧性。而六枝一带的苗族蜡染,均以几何图形的细碎花为主,没有纹样大花,别具一格。
2.2 开阳、龙里、贵定
开阳、龙里、贵定位于贵州中部,这地区的苗族蜡染通常将图案与刺绣相结合,在帽子、背善、衣裙等明显位置通常加一块挑绣图案,而背扇、包帕、头帕等则依然保留蜡染的固有原貌。这样的蜡染作品线条生动、层次分明、构图严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印象。
2.3 丹寨
丹寨位于贵州东南部,这一带的苗族蜡染作品造型粗犷,其作品除用作服饰外,还大量应用于包片、门市、床单等。该地域的蜡染纹样多以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抽象而来,这种抽象融入了变形、夸张和奇妙的组合,充满了天真童趣。如当染制一只锦鸡作品时。有时候会把锦鸡的尾巴画成一束蓓蕾,将鸡冠画成一株石榴、或者一只桃子、或者一朵花,将锦鸡的身子画成鱼身子的形状,翅膀画成蝴蝶的翅膀等。通过这种天马行空的组合方式.也增加了蜡染的难度。因此,在蜡染的过程中,往往使用细针等进行刻画,同时用竹筒作为圆规使用等,这样蜡染出来的图案规范整齐、魅力性十足。
丹寨附近有些少数民族.如水族,也盛行蜡染,其蜡染作品风格与丹寨相近,但存在一定的差别,尤其是在蜡染的色彩上,丹寨蜡染的色彩主要集中在黄色与红色,而水族则不用这2种颜色进行蜡染。
2.4 榕江
榕江位于贵州东南部,主要为苗族与侗族的聚居地,榕江的蜡染盛行区域主要集中在兴华乡,其蜡染纹样以龙纹为主。这里蜡染的龙纹主要应用于鼓社祭的鼓藏幡上,通常情况下,幡上的龙纹只是幡的12个图案之一,幡上的其他图案有蝴蝶、蚕、鱼等。这些幡上的龙纹头部一般呈锯齿纹,身形或舒展、或盘旋,形状与蛇相似,形态逼真、多变。在鼓社祭时,每户人家为迎灵都会挂幡,有时候踩堂歌时,男子也会穿戴绘有龙纹的服饰,给节日增加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2.5 镇宁、安顺
镇宁、安顺位于贵州中部,曾是古时夜郎国的中心,现在主要为苗族与布依族的聚集区。镇宁与安顺地区苗族喜欢在背扇、衣背脚、襟边和袖口等位置绘制蜡染图案,其中以背扇上的蜡染图案最为细致、精美,该地区蜡染的图案纹样也最为丰富,同时涵盖了几何纹样与自然纹样2大类。几何纹样多以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为主,使用点、线、面等对称元素组成图案纹样,力求图案效果的整齐统一、疏密有致、主次分明,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几何纹样的蜡染作品以点子纹最为常见。蜡染的工艺师们还喜欢在作品中白、蓝相间的地方涂上黄色或红色,俗称彩笔。自然纹样多以花、鸟、鱼、虫等自然景物为主,又不局限于自然景物的原貌,一般均为对自然景物进行抽象加工。该地域苗族的蜡染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色彩丰富,蜡染工艺师们多用多色蜡进行色彩对比,这样的蜡染作品如锦似绣,色彩丰富,层次分明。
3 蜡染工艺
虽然各地区蜡染纹样与蜡染效果千差万别、风格各异,但蜡染工艺大致相同,可以分为4个步骤。
3.1 蜡前处理
蜡前处理是指对蜡染的胚布进行预处理,古时人们将芋头煮熟后制成糊状涂抹于草木灰洗净的白胚布反面,将处理后的白胚布晒干、磨光、磨平,备用。现代蜡前处理则是通过对白胚布高温碱洗退浆后,再施以淀粉轻浆对白胚布进行蜡前处理。
3.2 点蜡
点蜡也称为绘蜡,是指将蜡融化后,使用蜡刀对前处理后的白胚布进行蘸蜡作画或将融化后的蜡全部涂于胚布表面后,再使用蜡刀对其进行作画。蜡的温度一般控制在60~70℃。
3.3 染色
将点蜡完成的胚布放置到染液(以蓝靛染色为例)中进行浸泡染色,浸泡时间一般为5~6 d,取出后晾干,即得浅蓝色,如要得到深蓝色,可以浸泡数次。对于多图案的,可以一次浸染后,再次点蜡。再次浸染,依次完成多幅图案的染色。在浸泡的过程中应对蜡染胚布不停地翻卷,外力的作用使得胚布表面的蜡碎裂,染液在对蜡封碎裂处浸染,形成蜡染所特有的“冰纹”。
3.4 去蜡
去蜡是指染色结束后,使用清水对蜡染胚布沸煮,去除胚布表面的染料及蜡质,胚布表面就显示出蓝白分明的图案。
4 结语
贵州苗族蜡染拥有优美的纹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贵州苗族蜡染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必定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大舞台上发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马正荣,宛志贤.贵州蜡染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钟茂兰.民问染织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3]雷丽,项正文.苗族传统蜡染的现状和保护对策[J].文山学院学报,2014,27(1):27-30
[4]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