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无过错yd19625
|
|
|
日前,安徽石台县考生圆圆.语文考试中途被监考老师质疑眼镜有问题.要求没收上交,此事件引发热议。15日。石台县教体局公布了事发考场的探测视频监控。调查核实情况后认定。监考员的操作和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安徽商报》6月16日报道) |
“作弊入刑”之后的第一次高考,堪称“史上最严”,各种措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高考能够严肃公平地进行.这本就是严肃考纪的题中应有之意,本不该引起波澜。不过,安徽的一位考生因为“近视眼镜可疑”,在考试过程中被监考老师收走眼镜的遭遇.却引来多方质疑。 在事件发酵多日之后,安徽省石台县终于给出了调查结论,“监考员的操作和处置符合有关规定”。于是.在这件事中考生没错、眼镜没错、规定没错、监考员也没错,那么为什么“都无过错”的过程却导出了一个考生权益受损的结果呢?
说到这儿,想起了一则故事:春秋时,秦国的孙阳擅长相马,被人称为伯乐,并写了一本《相马经》。《相马经》上写了“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于是,伯乐的儿子严格根据这些条件去寻马。最后却找来了一只“符合规定”的癞蛤蟆。
再说上世纪50年代就在北京百货大楼当售货员,曾被誉为“燕京第九景”而闻名全国的张秉贵.他在卖糖果时经常碰到还没等称糖就哭闹着要吃的小娃娃,怎么解决?先给娃娃一颗糖.称完从秤盘里取回一颗就行。这样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人性的关怀,更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可谓两全其美。
回到安徽的这位监考员身上。他完全可以像老张卖糖一样做得更好,而不是像伯乐的儿子那样按图索骥得到一个荒唐的结果——怀疑某个考生的眼镜可能有问题.可以等考试结束后留下考生细查。若真有问题。她的成绩自然会作废,该受的惩罚一个都逃脱不了:若没有问题,则可避免影响考生的考试。
实行“最严高考”,其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保障考生权益.维护高考公平。然而,若是单纯地追求“符合规定”.却对考生权益和高考公平造成损害,这样的做法不是本末倒置,背离了规定的初衰吗?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追究这位监考员的责任,而是希望在以后,无论是高考还是其它,我们各种规定的设计者和执行者都能够明白,规定的刚性和人性化的柔性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只有对规定更好地理解,才能让规定更好地执行,才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
|
青岛早报2016-6-17/2 赵亚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