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和纺织产品阻燃整理加工的新主张yd19525

李进卫     湖北十堰市神风化工材料公司, 湖北十堰442001

投稿日期:2015-07-22

作者简介:李进卫(1980-),女,湖北武汉人,工程师,大学本科,从事化工材料技术方面的工作。

原载:染整技术2016/326-31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阻燃纺织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针对纤维和纺织品的阻燃整理已经受到业内的普遍关注,分析了纤维和纺织品的阻燃及覆盖层机理,介绍了纤维和纺织品阻燃剂的种类,研究了纤维和纺织品阻燃整理的生产工艺,同时指出了纤维和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纤维纺织;阻燃整理;产品加工

中图分类号TS 1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16)03-0026-0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阻燃纺织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阻燃理论的研究是整个阻燃技术的基础,已经受到业内的普遍重视,一方面要研究各类纤维、织物的燃烧理论,另一方面还要研究阻燃剂在纤维上的阻燃机理。随着测试技术手段的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已成为可能。阻燃理论的研究可为寻找新型阻燃剂、确定阻燃方法、提高阻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纤维和纺织品的阻燃整理已经受到业内的普遍关注纺织织物的阻燃整理统称为防火整理。只有某些特殊用途的织物才要求具有一定的阻燃性能。近年来,在民用产品如童装、地毯、墙布、劳动保护布上进行阻燃整理受到了重视。阻燃并不是说织物经过整理后就不会燃烧了,而是指纺织物不易燃烧或离开火焰后即能自行熄灭,不发生阴燃。织物的阻燃性能一般用极限氧指数,即织物在氧、氮混合气体中维持烛状燃烧所需最少的氧体积分数以及移去火源后织物继续燃烧的状态、时间和烧焦程度等方法来测定。所谓火灾是指违背人们意志而发生的非正常性的着火事故。随着城市人口的密集化、住宅建筑的高层化和物质生活的现代化,火灾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随着纺织品使用量的迅速增长,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大部分纺织品不具备阻燃性而引起潜在的火灾威胁也进一步增大,减少纺织品燃烧危险陛及燃烧时有毒气体的释放,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工业不断进步,纺织品种不断增加。各类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如在高层建筑、商业大厦、高级公寓、宾馆、机场、礼堂、室内娱乐场所、交通运输等各个场所和领域都可看到。但是,大多数纺织品具有易燃性,已经成为引发火灾的主要隐患。从世界范围看,由火灾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火灾往往都造成惨重的损失。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层建筑的火灾,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上约20 以上的火灾事故都是由于纺织品燃烧而引起或扩大的,尤其是住宅失火,因纺织品着火或者蔓延而酿成的火灾事故比例更大。英国火灾死亡人数每年约1 000人,其中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约占一半。美国火灾死亡人数更多,每年约8 000余人,受伤者达1525万人,经济损失达4亿美元,其中以床上用品、家具装饰用布和衣着用品为起火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建筑住宅火灾,纺织品着火蔓延所占的比例更大。因此,纺织品的阻燃功能对消除火灾隐患、延缓火势蔓延、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为重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纺织品的难燃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曾作过统计,19711975年,美国在有人伤亡的火灾中,90 以上是住宅火灾,且最初着火物主要是纺织品。近年来,美日等发达国家对纺织纤维的阻燃已用法律的形式作了规定,要求凡是制作儿童、老人、残废者的服装,室内铺饰用布,剧院幕布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旅馆内使用的纺织材料,炼钢工人及士兵的制服等均需达到一定的阻燃要求。

纺织品与人类直接接触,一旦燃烧,轻则部分皮肤烧伤,遭受痛苦,重则皮肤大面积烧焦烧伤,危及生命。另外,纺织品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也危害人的生命,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氧化氮、氨类和醛类气体等,都会造成人的窒息或毒害而死亡。因此,如何减少因纺织品燃烧造成的火灾,研究纺织品阻燃技术,开发各种阻燃纺织品,制订阻燃纺织品的法律法规等就成了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1]

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是对一些本身是可燃的原丝(如涤纶、棉纶、腈纶)加入某种阻燃剂,使其抑制燃烧过程中的游离基;或是改变纤维的热分解过程,促进脱水炭化;有些则是使阻燃剂分解释放出不燃气体覆盖在纤维表面,起隔绝空气作用。纺织品的阻燃研究首先起步于工业发达国家。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纺织品阻燃标准及测试方法;有些国家还将纺织品阻燃性能标准结合相关的法律强制执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旅游、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各国工业部门和研究部门竞相进行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研究以满足阻燃纺织品不断扩大的需求,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激烈的竞争,从而推动了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

2  纤维和纺织品的阻燃及覆盖层机理

纤维的裂解是纤维燃烧的最重要环节,因为裂解将产生大量的裂解产物,其中可燃性气体或挥发性液体将作为有焰燃烧的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热,又作用于纤维使其继续裂解,使裂解反应循环下去。提高成纤高聚物的热稳定性即提高热裂解温度,抑制可燃性气体的产生,增加炭化程度,从而使纤维不易燃烧。可有以下途径:在大分子链上引入芳环或芳杂环,增加分子链的刚性,提高大分子链的密集度和内聚力来增加纤维的热稳定性;通过纤维中线性大分子链间交联反应变成三维交联结构,从而阻止碳链断裂,成为不收缩不熔融的纤维;通过大分子中的氧、氮原子与金属离子螯合交联形成立体网状结构,提高热稳定性,促进纤维大分子受热后炭化,从而具有优异的阻燃性;将纤维在高温(200300)空气氧化炉中处理一定时间,使纤维大分子发生氧化、环化、脱氧和炭化等反应,变成一种多共轭体系的梯形结构,从而具有耐高温性能。

从燃烧过程看,要达到阻燃目的,必须切断由可燃物、热和氧气3要素构成的燃烧循环。阻燃作用的机理有物理、化学及二者结合作用等多种形式。阻燃剂与燃烧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新的观点认为燃烧应有4要素:燃料、热源、氧气、链反应。织物燃烧又可分为3个阶段,即热分解、热引燃、热点燃。对不同燃烧阶段的4要素采用相应的阻燃剂加以抑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阻燃机理及中断阻燃机理。

阻燃剂受热后在纤维材料表面熔融形成玻璃状覆盖层,成为凝聚相和火焰之间的一个屏障,这样既可隔绝氧气,阻止可燃气体的扩散,又可阻挡热传导和热辐射,减少反馈给纤维材料的热量,从而抑制热裂解和燃烧反应。例如,硼砂-硼酸混合阻燃剂对纤维的阻燃机理可用此理论解释。在高温下,硼酸可脱水、软化、熔融而形成不透气的玻璃层粘附于纤维表面。某些热容量高的阻燃剂在高温下发生相变、脱水或脱卤化氢等吸热分解反应,降低了纤维材料表面和火焰区的温度,减慢热裂解反应的速度,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如三水合氧化铝分解时可释放出3个分子水,转变为气相需要消耗大量的脱水热。

具有高热容量的阻燃剂在高温下发生相变、脱水或脱卤化氢等吸热分解反应,降低纤维表面和火焰区的温度,减慢热裂解反应速度,抑制可燃性气体生成。阻燃剂吸热分解后释放出不燃性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氨、二氧化硫等,这些气体稀释了可燃性气体或使燃烧过程供氧不足。不燃性气体还有散热降温作用。阻燃剂吸热变成气体,该气体在火焰区大量捕捉高能量的羟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降低它们的浓度,从而抑制或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在气相发挥阻燃作用。在热和能量的作用下,阻燃剂转变成熔融状态,在织物表面形成不能渗透的覆盖层,成为凝聚相和火焰之间的一个屏障,可阻挡热传导和热辐射,减少反馈给纤维材料的热量,从而抑制热裂解和燃烧反应。若在可燃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惰性微粒,不仅能吸收燃烧热,降低火焰温度,而且能在微粒的表面上将气相燃烧反应中大量的高能量氢自由基转变成低能量的氢过氧自由基,从而抑制气相燃烧。

通过阻燃剂的作用,在凝聚相反应区,改变纤维大分子链的热裂解反应过程,促使发生脱水、缩合、环化、交联等反应,直至炭化,以增加炭化残渣,减少可燃性气体的产生,使阻燃剂在凝聚相发挥阻燃作用。阻燃剂的热裂解产物在火焰区大量地捕捉高能量的羟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从而抑制或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在气相发挥阻燃作用。

目前,国内外开发的阻燃整理剂是含有磷、氮、氯、溴、锑、硼等元素的化合物,纤维素的阻燃剂以含磷为主。有关阻燃的机理有多种解释,对纤维素而言,阻燃剂所含磷在高温下产生磷酸酐或磷酸,对纤维素有强烈的脱水作用,使纤维炭化,减少可燃气体的生成,磷酸酐会产生玻璃状的熔融物覆盖在织物上,促使生成二氧化碳,减少一氧化碳量,产生阻燃效果。各种元素的阻燃机理各不相同。纤维素纤维的阻燃剂可分为非永久性、半永久性和永久性3种。非永久性阻燃剂品种很多,如各种金属盐、硼化合物、氯化石蜡等,经常是数种混用,效果较好,成本较低,但不耐洗且有使织物强度下降的弊病。

3  纤维和纺织品阻燃剂的种类

阻燃剂是一种能降低高分子材料燃烧性的物质,其主要作用是在保持材料原有性能的同时防止织物发生燃烧。由于纤维的分子结构和阻燃剂种类的不同,阻燃作用是十分复杂的。为了获得最佳阻燃效果应使上述的机理尽可能协同作用。

阻燃剂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很多。

31  按所含阻燃元素分类

按所含阻燃元素可分为含卤阻燃剂、含磷阻燃剂、含氮阻燃剂等。

32  按使用方法分类

按使用方法的不同可把阻燃剂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添加型阻燃剂主要是通过在可燃物中添加阻燃剂发挥作用。反应型阻燃剂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在高分子材料中引人阻燃基团,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燃性,起到阻止材料被引燃和抑制火焰传播的目的。

33  按织物耐久程度分类

按阻燃织物耐久程度分为非耐久性、半耐久性、耐久性3种。非耐久性阻燃整理剂又称为暂时性阻燃整理剂,大部分为水溶性(或乳液)无机盐。处理时先将阻燃剂溶于水,织物经浸渍烘干即可使用;也有二浴浸轧的,第2浴用氨水或纯碱,使氧化物沉积在织物上。这种方法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但织物的手感较差,洗涤后阻燃效果大幅度下降。多用在一次性防护服上。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剂处理的阻燃纺织品能耐1-10次温和洗涤,但不耐高温皂洗。该法有尿素磷酸法、磷酸尿酯法、磷酸铵-羟甲基氰铵-甲醋混合溶液法。耐久性阻燃整理剂采用化学法在纤维内部和表面进行聚合或缩合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一般要求耐洗30次以上。该法主要有汽巴(CP)法和Proban法。CP法由瑞士汽巴公司创造,该法加工工艺容易实施,阻燃效果显著;缺点是织物强力损失较大,对服饰性能影响较大。Proban法由英国奥布赖一威尔逊有限公司创造,该法整理的织物,阻燃效果好,特别是处理后织物的手感与强力保持是任何其他整理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但此法危险陛较大,环境污染严重,因而推广受到限制。

34  按组分分类

按组分的不同可分无机盐类阻燃剂、有机阻燃剂和有机、无机混合阻燃剂3种。

无机阻燃剂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类阻燃剂,无机阻燃剂主要作用是吸热,主要品种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红磷、氧化锑、氧化钼、钼酸氨、硼酸锌、氧化锌、氧化锆、氢氧化锆等。其中,以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红磷、氧化锑的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第3 李进卫:纤维和纺织产品阻燃整理加工的新主张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不仅可以起到阻燃作用,而且可以起到填充作用。它们具有热稳定好、高效、抑烟、阻滴、填充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且价格便宜等特点,在无卤阻燃材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无机阻燃剂耐洗性差,这是因为无机阻燃剂具有较强的极性与亲水性,同非极性的织物兼容性差。同时,为了达到规定的阻燃要求,无机阻燃剂添加量较大,这对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对传统的无机阻燃剂进行超细化与纳米化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另外,为降低同一阻燃效果的阻燃剂用量,将阻燃剂复配,研究阻燃剂的协同效应,也是近年来阻燃剂的研究方向[2]

有机阻燃剂分为磷系和卤系2个系列。前者在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卤系阻燃剂主要包括氯和溴2大类。但氯系阻燃剂的效果比溴系阻燃剂要差得多,这是由于不易产生游离氯的缘故。另外,由于溴化物热分解后腐蚀性和毒性相对较小,因而较少量使用即可达到与氯化物相同的阻燃效果。因此,溴系阻燃剂使用要普遍得多。但是,从总的使用情况来看,卤系阻燃剂由于其分解产物中含有卤酸,烟雾大,对人体健康有害,正逐步被其他无机阻燃剂所代替。

卤系阻燃剂在热解过程中分解出捕获传递燃烧自由基的HXHX能稀释可燃物裂解时产生的可燃气体,隔断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接触。磷系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磷酸酐或磷酸,促使可燃物脱水炭化,阻止或减少可燃气体的产生。磷酸酐在热解时还形成了类似玻璃状的熔融物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促使其氧化生成二氧化碳,起到阻燃作用。在氮系阻燃剂中,氮的化合物和可燃物作用,促进交链成炭,降低可燃物的分解温度,产生的不燃气体起到稀释可燃气体的作用。磷一卤系阻燃剂、磷一氮系阻燃剂主要是通过磷一卤、磷一氮协同作用达到阻燃目的,具有磷一卤、磷一氮的双重效应,阻燃效果比较好。

还有一部分有机阻燃剂用于织物的耐久性阻燃整理,如六溴水散体、十溴一三氧化二锑阻燃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洗涤的阻燃性能。

有机、无机混合阻燃剂是无机盐类阻燃剂的改良产品,主要用非水溶性的有机磷酸酯的水乳液部分代替无机盐类阻燃剂。

4  纤维和纺织品阻燃整理的生产工艺

一般来说,纤维和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可通过3种方法获得: (1)对纺织品进行阻燃后处理,使其达到阻燃目的,但其阻燃性会随时间和洗涤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或消失。对于棉、麻、毛等天然纤维,只能采用后整理的方法,即通过吸附沉积、化学键合、非极性范德华力结合及粘合等作用; (2)直接生产阻燃纤维,由这种纤维制成的纺织品具有永久阻燃性。涤纶、维纶等合成纤维大多采用这种方法;(3)根据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把这2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生产阻燃纺织品。阻燃织物除了考虑其阻燃性外,还要考虑到阻燃制品的毒性和熔融性,以尽量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损害。

阻燃处理方法分为提高成纤高聚物的热稳定性和原丝阻燃改性2种。

41  阻燃纤维的主要制造方法

阻燃纤维的制造主要有涂层法、共混法、共聚法、接枝改性法、皮芯复合纺丝法以及纤维后处理法。

411  涂层法

涂层法是纤维在制成或生产过程中使用阻燃剂对其进行物理吸附或化学性结合,使阻燃剂附着于纤维上而达到阻燃目的的方法。但物理吸附易引起吸湿、毒性等问题,化学吸附则会引起织物强力下降、手感变硬等缺陷。而且这种阻燃方法的处理范围有限,有赖于后整理工厂的技能,处理效果不稳定,耐久性差。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天然纤维织物及其与合成纤维混纺织物的阻燃加工,也可用于纯聚酯、聚丙烯腈等织物的处理,但应用并不普遍。

412  共混法

共混法即是在纺丝切片制造过程中添加阻燃剂或是将阻燃剂加入到纺丝熔融体而制得阻燃纤维的方法。

413  共聚法

共聚法即是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聚合过程中加入阻燃剂作为单体之一参与共聚而制得分子链中含有阻燃化学单元纺丝切片的方法。共聚法是在成纤聚合物的合成过程中,把含有磷、硫、卤素等阻燃元素的化合物作为共聚单体引入到大分子链中,经纺丝制成阻燃纤维。用这种方法改性的聚合物阻燃性耐久。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加聚型(聚丙烯腈)和缩聚型(聚酯、聚酰胺)

414  接枝改性法

接枝改性法是用放射热、高能的电子束或化学引发剂使纤维与阻燃单体接枝共聚,使其获得有效而持久的阻燃改性方法。接枝阻燃改性纤维的阻燃性与接枝单体中的阻燃元素及接枝共聚的部位有关。

415  皮芯复合纺丝法

皮芯复合纺丝的阻燃改性方法应用不太普遍,主要是因为需要复杂的纺丝设备。用复合纺丝法制备阻燃聚酯纤维多采用皮一芯型结构,即以共聚型或添加型阻燃聚酯为芯、普通聚酯为皮层复合纺制而成。这样既可以防止卤素阻燃剂过早分解卤化氢离开火焰而影响阻燃效果,又可防止某些含磷阻燃剂不耐高温的缺点,还可使纤维保持原有的外观、白度和染色性。

416  纤维后处理法

纤维后处理是在高聚物成纤后,用高能射线或引发剂使纤维与乙烯基形成的阻燃单体接枝共聚,或是用含有添加型阻燃剂的溶液处理湿法纺丝过程中的初生纤维,使阻燃剂渗入到纤维内部,从而使纤维获得持久的阻燃性能。

42  织物阻燃整理的加工方式

织物的阻燃整理主要是在纺织品的后整理加工过程中对织物进行表面处理,从而使织物具有阻燃性能。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的加工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421  织物阻燃整理喷涂技术

此技术主要针对不需洗涤的织物或洗涤次数极少的装饰织物和建筑用织物。例如地毯、墙布等。喷涂加工后,一般不经水洗等后处理,对阻燃剂的选择要求不高,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在织物表面均匀地涂敷一层或多层高分子成膜物,由2层或2层以上的材料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层是纺织品,而另一层是完全连续的聚合物涂层。层与层之间通过外加的粘合剂或材料自身的粘性紧密地粘合在一起。涂层可以赋予织物外观和功能的变化,织物外观可产生珠光效果、反光效果、双面双色效果、皮革外观效果、光泽效果等;织物风格呈现柔软丰满的手感、硬挺及高弹回复性等;增加织物的防水、防油、防酸、防碱、防辐射、防紫外和远红外辐射等。常用的涂层剂主要有聚氯乙烯树脂、聚丙烯酸酯涂层剂(溶剂型、水分散型、超微乳液型等),聚氨酯涂层剂(溶剂型、水分散型),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涂层剂。涂层技术主要加工劳动防护服以及装饰织物。例如电焊工作服和炼钢工作服以及装饰用织物等。

422 工厂织物阻燃浸轧和浸渍技术

此技术主要加工睡衣、床上用品和家具用品等,也可以加工外衣。要求阻燃剂的耐洗牢度优良。可结合其他特种功能一浴浸轧整理,也可以分步加工。其工艺复杂,但较涂层技术简单,此技术适应范围较广,成本较喷涂高。

423  织物阻燃整理生产要点

溴化物和锑化物要按一定比例混合才能发挥最大的阻燃作用,一般两者的重量比约为2l,此时效果最佳。阻燃剂的颗粒必须很细,粘度越低分散性越好,阻燃效果越能充分发挥,同时耐洗性亦相应提高。粘合剂是提高阻燃耐久性的关键物质,用量越大耐洗性越好,但手感下降,在处理时2种因素必须兼顾。对于成品质量要严格控制,特别是手感和色牢度等。因柔软剂对阻燃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应选择适量的柔软剂。

5  纤维和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己成功研制了多种阻燃材料,为我国纺织品的阻燃技术开创了新的途径。但其品种、数量及阻燃性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制的健全,阻燃纺织品的推广应用必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阻燃纺织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开发潜力巨大。纤维和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51  加强阻燃纤维的开发研究

国内外提高纺织纤维阻燃性有2条途径: (1)改进阻燃工艺提高易燃纤维的阻燃性,并保持其原有的性能; (2)大力开发新型阻燃纤维。为了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以日本为首的各国加强了耐久、高效、复合功能的阻燃纤维的开发。目前,各行各业对装饰用阻燃制品的需求相当可观,但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有机磷系阻燃纤维及阻燃制品耐热性比较差,挥发性较大,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发展低烟、无毒的无机阻燃聚酯纤维及其多功能产品是阻燃纺织品研发的热点之一。采用普通纤维生产的织物通过阻燃整理加工后可以达到一定的阻燃效果,但其耐高温程度、阻燃效果及耐久性不如自身具有阻燃特性的耐高温阻燃纤维产品,品种也少。因此,耐高温阻燃纤维的开发也成为阻燃纺织品的研发热点之一。

52  研究开发纳米阻燃剂

纳米阻燃剂与普通阻燃剂相比具有2大优点:(1)多相抑制作用,纳米阻燃颗粒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与外界接触的面积增加,反应区产生的自由基具有更多复合的场所,能有效减少自由基,抑制链反应; (2)均相抑制作用,纳米阻燃剂在火焰中均匀分解、气化、产生游离基,进入气相后,可在短时间内与燃烧物产生的游离基充分作用而终止反应链。

53  研究开发微胶囊阻燃剂

    微胶囊阻燃剂能更有效更好地发挥阻燃剂的阻燃作用。如将一些易挥发的阻燃剂微胶囊化后引入到纤维上,在其使用过程中可长久地保持一定量的阻燃剂,而一旦遇火温度过高时,囊壁破裂,释放出阻燃剂,从而达到阻燃目的。微胶囊阻燃剂与普通阻燃剂相比在纺织品阻燃整理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重视。

5.4  开发环保、无烟、低腐蚀的阻燃剂

高效多功能复合阻燃剂(热稳定性好、耐久性好)和无机环保阻燃剂(ATH)备受重视。卤溴族阻燃剂一统阻燃领域的传统局面被打破,逐步兴起的是磷系、氮有机硅型、膨胀型阻燃剂、无机阻燃剂.由于它们具有低烟毒,不含卤锑,是阻燃剂无卤化的途径之一,因而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此外,消烟型阻燃剂也在开发中。协效阻燃剂的阻燃效果大于单独使用某种阻燃剂的效果,可以减少用量,降低成本,也是研究方向之一[3]

5.5  加强阻燃纺织品的功能化研究

    阻燃纺织品除了具有阻燃功能外,我们还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赋予其不同的功能,我国在冶金、林业、化丁、石油及消防等部门的阻燃防护服需求很大,除了阻燃外,还需要防水、拒油、抗静电等多种功能。所以。发展多功能阻燃纺织产品势在必行。

5.6  完善阻燃纺织品的法规标准

    完善法规标准,正确评价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应以其使用场合的要求为准,按用途制订标准。只有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各项法规标准,才能更好地推动阻燃纺织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对因纺织品易燃引起的火灾事故的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6  结束语

    总之,纺织品的使用是构成火灾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阻燃方法对纺织品进行处理是降低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措施。严格的技术规范是保证其阻燃措施落实的重要手段。结合纺织品阻燃要求.开发生产阻燃、低烟、性能优异的阻燃制品,加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可从根本上预防纺织品的火灾威胁,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l]徐锡环,阻燃纤维及纺织品阻燃整理[J],江苏丝绸,20ll(1);37-38,

[2]锡环,阻燃理新技术[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1,26(3);94-94,

[3] 刘凤媛,织物阻燃整理技术[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4(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