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汉语拼音路名yd19513

image002.jpg

岛城修改优化道路导示标志导则,取消汉语拼音路名并增大指示牌面积

    本报525日讯  在今年青岛两会上引发市人大代表热议的路名牌设置问题,逐步得到了落实。525日,市城乡建设委和市公安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2012年本市编发的《青岛市城市道路导示标志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近期进行了补充、修改、优化和完善。新版《导则》确定,今后岛城的路名牌将采用中英文标示,取消汉语拼音路名。同时,将增大车行道两侧的门牌面积,让市民找路更加方便。

    市城乡建设委市政工程管理处有关人士介绍,市城乡建设委会同市公安局于2O12年编发了《导则(试行)》。“试行3年多以来,收到了社会各界反映的-些意见和建议,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对导则进行修编。”上述人士表示,部分市民认为,路名牌导示信息中汉语拼音路名应该改为英文翻译。交通导向牌应该包含方向信息等。

此外,部分指路标志的中英文翻译不统一,《导则(试行)》缺少对指示旅游景区标志相关要求;试行导则缺少有关主动发光标志相关技术要求;门牌尺寸过小;楼牌样式存在新旧交替的现象等。针对在试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市民建议和需求,本市对有关条款进行了补充、修改、优化和完善,并增加了旅游景区交通指路标志、门牌、楼牌等内容,使导则更全面、系统和规范。

    据悉,修订后的《导则》包括《青岛市路名牌设置导则》、《青岛市交通指路标志设置导则》和《青岛市楼牌、门牌技术导则》三部分,共20章,适用于青岛市城市路名牌、交通导向牌、门牌、楼牌等城市道路导示标志的制作、施工、安装和维护。

    记者发现,新版《导则》明确了交通导向牌、路名牌和门牌导示标志采用中英文标注,并明确中英文翻译采用《青岛市公共标识英文译法通则》。《导则》实施后,将有利于国外游客通过道路导示标志实现快速指路定位;增加的关于指示旅游景区的交通指路标志内容,将使城区旅游标志的设置实现标准化,同时提出了交通导向牌和旅游标志牌可共面设置,将有利于导示标志的整合和资源的节约;同时适当增大的门牌(由目前车行道两侧150mm×90mm小型门牌,调整为中门牌300mm×215mm、大门牌600mm×430mm)、增设的小区总导示牌等,都将使得老百姓找路更加方便。

汉语拼音路名将“退役”

    记者25日获悉,对《导则》重新修编后,在第一部分《青岛市路名牌设置导则》中,专门对路名牌式样和选用、路名牌安装和设置、路名牌验收标准、路名牌维护等内容,对路名牌的建设、验收和维护,作了具体的规定。新版《导则》明确,路名牌导示信息中原有的汉语拼音路名,将改为英文路名。

    此外;新版《导则》的道路方向较为明确,共分为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及斜角30度以内这几种情况,路名牌牌面方向符号将替换为具体方位。

image004.jpg

在江西路上一导示标志已经更改为英文标示。

城区门牌将增大面积

    在今年的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吉庆认为,青岛城区的门牌太小,而上海等城市道路上的门牌很大,开着车很远就能看到。建议对门牌统一格式,挂门牌的位置也需要统一。

针对这一提议,新版《导则》专门增加了《青岛市门牌、楼牌技术导则》共6章,内容涵盖了门牌、楼牌、单元牌、户牌和小区楼牌总导示牌的基本要求,以及安装和维护要求等。

    《导则》规定,门牌、楼牌、单元牌、户牌均采用蓝底白字。同时;为解决岛城目前城区门牌偏小的问题,导则将门牌分为3类:大门牌:600mm×430 mm;中门牌:300mm×215mm;小门牌-150mm×l08mm。其中大门牌用于机关、团体、部队、工厂、学校等单位和适宜安装大门牌的院门;中门牌用于车行道两侧和适宜安装中门牌的院门;小门牌用于在步行道两侧和适宜安装小门牌的院门。

半岛都市报2016-5-26/A6本报记者马正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