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丙烯酸为功能性单体的苯丙乳液聚合及其性能研究yd19124

徐丽丽, 刘增伟, 马凤国    青岛科技大学a.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b.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42

收稿日期:2014-11-12;修回日期:2015-01-07

作者简介:徐丽丽。198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通信作者:马凤国,副教授fgma@qust.edu.cn

 

摘要 以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为共聚单体,丙烯酸为功能性单体,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制备稳定的苯丙乳液。研究表明;当NaHCO3质量配比在0.19%-0.3%,乳液稳定性好;当丙烯酸质量配

比小于0.2,乳液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0.18µm,乳液流动性较好,高于2.5,乳液粒径变大且分布变宽,乳液呈膏状、流动性差;当丙烯酸质量配比增大时,乳液黏度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氨水质量配比的增加,乳液黏度逐渐增大,但达到一定量后保持不变;随剪切速率增大,乳液呈明显的剪切变稀趋势,说明乳液为假塑性流体。

关键词苯丙乳液; 剪切速率; 黏度; 粒径

中图分类号TS959.9T03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70032015)05-0011-05引用页码051103

 

因社会环境安全需求,具有无毒、无味、污染少等优点的水溶性乳液逐渐占领市场[1-4],而苯丙乳液有较好的耐水性、耐候性、耐碱性等优点,且价格低廉,相对于其他水溶性乳液有着更高的性价比而倍受青睐[5-7],在涂料、纺织、黏合剂等领域有广泛应用[8-11]。近年来关于苯丙乳液合成方法及其性能的研究越来越多,稳定性是评判乳液质量的首要条件,而通过测量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对表征乳液稳定性好差直接而有效,并且乳液黏度高低能直接影响其储存稳定性及施工性,所以研究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和表观黏度具有重要意义[12]

本文拟合成适于织物后整理的苯丙胶乳液,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单体,利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得苯丙乳液,主要讨论了影响乳液稳定及黏度的相关因素,具体分析了pH缓冲剂NaHCO3、氨水、丙烯酸、剪切速率等对乳液稳定性及其黏度影响。

1  试验

1-1  材料及仪器

材料:丙烯酸(AA,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苯乙烯(St,分析纯,天津市博迪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丙烯酸丁酯(BA,分析纯,天津市登科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化学纯,天津市广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碳酸氢钠(NaHCO3)分析纯,天津市博迪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过硫酸铵。ASP ,分析纯,天津市北辰方正试剂厂);氨水。分析纯,莱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厂);去离子水。自制)

仪器:ME204E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JY10002精密天平(上海森宇恒平科学有限公司);6402-D电子继电器(黄骅市亚龙仪器仪表厂);T-50B高剪切分散机(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GI-120电动搅拌器(江阴市保利科研器械有限公司);DGG-9140B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1XZ-1旋片真空泵(浙江黄岩宁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LZV-VC旋转黏度计(美国Brookfield公司),APA-2000MASTERSIZER粒度分析仪。英国马尔文公司),KDC-40低速离心机。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

1.2  方法

1.2.1  预乳化

250m烧杯称取部分去离子水, 苯乙烯49.26g,丙烯酸丁酯-61.58g,OP-10 1.60g,质量分数为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64.0g。提前配置),用高速剪切机以2000r/m

转速预乳化30min

1.2.2  种子乳液

50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剩余部分去离子水、64.75g预乳化液,定量的丙烯酸及NaHCO3,开动搅拌机,冷凝水,插入温度计,油浴升温至75,加入1/4APS引发剂水溶液,乳液瞬间变蓝,反应20min,制得种子溶液。

1.2.3  乳液聚合

反应温度维持80,将剩余预乳化液及部分引发剂以滴加的方式加入到反应烧瓶中,滴加3h。然后将温度升至85,保温30min,并补加剩余引发剂。保温完成后降温,出料。

1.3  测试及表征

1.3.1  乳液固含量的测定

用质量为mg的锡箔称取数克乳液,记为m1,放入烘箱,烘至恒重后,取出锡箔,冷却后称重为m2,按下式计算乳液固含量:

S/%=

M2-m1

×100     (1)

M1-m0

1.3.2  单体的转化率

取一定质量(G0)乳液放入锡箔中,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再称重(G1),按下式计算转化率;

Y/%=

G1-G0W

×100   (2)

G0W

式中:Y为转化率,%,G0为试样质量,g;,G1为试样干燥后恒重,g;W为聚合配方中除单体以外不挥发物质百分含量,%;M为配方中单体的百分含量,%

1.3.3  乳液粒径与分布

使用MASTERSIZER 2000粒度分析仪对乳液进行粒度分析。

1.3.4  黏度的测定

使用LVDVC旋转黏度计,在室温下对乳液黏度进行测定。

1.3.6  离心稳定性的测定

利用KDC-40低速离心机, 5mL样品, 3000r/min的速度,离心30min,观测乳液稳定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NaHCO3质量分数对乳液稳定性及转化率影响

在聚合反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质量配比为St:BA:AA=16:20:2时,考察了苯丙乳液制备过程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对乳液制备的影响。其中,丙烯酸中和度为与NaHCO3反应的丙烯酸与总丙烯酸质量之比,结果如表2 所示。

 

由表2 可以看出,NaHCO3质量分数的变化,对乳液稳定性影响较大。当NaHCO3质量分数低于0.19%时,乳液不稳定,皆有颗粒析出;当其质量分数为0.19-0.3%时,乳液中无颗粒析出;而当其质量分数达0.38%,后,乳液中又出现颗粒状析出,说明乳液稳定性下降。

1  NaHCO3质量分数对乳液稳定性影响

image001.gif

分析认为,当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NaHCO3时,部分-COOH基团失去H+-COO-形式存在,并在乳胶粒表面起到乳化剂的作用,而含有丙烯酸根负离子基团的分子聚合到大分子链中,使分子链同时带有亲水亲油基团,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乳液的乳化能力,盐电解使得带有丙烯酸根离子的大分子链上具有负电性,从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乳液的稳定性。但若加入过多的NaHCO3,会产生更多丙烯酸根负离子)钠离子,对乳胶粒表面电离层的侵害破坏作用而导致胶粒失稳和凝聚,导致乳液稳定性下降。

与此同时,当NaHCO3 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时,乳液固含量及转化率相应增大(1)。其质量分数在0.19-0.3%时,乳液固含量较高,为42%左右,转化率皆达到97%以上;大于0.32%后,固含量及转化率有下降趋势。乳液体系中凝胶的逐渐析出,直接导致其固含量及转化率的降低,所以适量的NaHCO3对乳液稳定性及转化率有重要影响。

image003.gif

1  乳液转化率随NaHCO3质量分数的变化

2.2  丙烯酸质量配比对乳液的影响

2.2.1  丙烯酸质量配比对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在相同的聚合反应条件下,当质量配比为St:BA:AA=16:20:XNaHCO3质量分数为0.19%时,以丙烯酸质量配比为变量,制得乳液。其中丙烯酸与单体质量配比分别为1.251.51.752.02.5,考察了丙烯酸质量配比对乳液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2及表2所示。

image005.gif

2 不同丙烯酸质量配比乳液的粒径分布

 

2  苯丙乳液粒径数据

image006.gif

从图2及表2可以看出,当丙烯酸质量配比小于2时,粒径分布曲线基本重合,平均粒径较小,为0.19µm;但当其质量配比为2.5时,粒径明显增大,为0.448µm且分布较宽。这说明随着丙烯酸质量配比的增加,乳液平均粒径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分布逐渐变宽。主要是由于丙烯酸带有羧基,亲水性较强,在水溶液中较易自聚,且加入丙烯酸后,由于丙烯酸自身结构及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丙烯酸钠盐,导致部分乳胶粒间易相互聚集连接,形成较大粒径的乳胶粒,最终使粒径分布较宽。

2.2.2  丙烯酸质量配比对乳液黏度的影响

聚合反应条件不变,调节丙烯酸质量配比,考察其对乳液黏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3 所示。

image013.gif

3 苯丙乳液黏度随丙烯酸质量配比的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丙烯酸质量配比的增加,乳液黏度逐渐增大。 特别是当质量配比从1.51.75时,黏度明显增大;当质量配比为2.5时,乳液黏度很高,乳液呈膏状不流动状态。 研究认为,每个丙烯酸分子含有一个-COOH,当所制高分子链中其含量增大时,相应胶粒表面的静电斥力会增大,但其对电解质也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正离子趋向于扩散至双电子层中,使得双电子层变薄,最终导致静电斥力减小。 且丙烯酸量多易在水中自聚,生成聚丙烯酸钠,与水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便利乳胶粒相互靠近,阻碍其流动性,增大乳液黏度。

2.3  氨水质量分数及剪切速率对乳液黏度影响

取聚合条件不变, 质量配比为St:BA:AA=16:20:1.5,NaHCO3质量分数为0.19%时制得的乳液,分次加入氨水进行中和。静置排出气泡后,利用旋转黏度计在不同的转速下,测得氨水质量分数不同时体系的黏度,所测结果如图4所示。

image014.gif

4  不同剪切速率下乳液黏度随氨水质量分数的变化

氨水质量分数不同的乳液具有不同的中和度,图4显示了不同剪切速率下乳液黏度随氨水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由图4可知,中和度大小对乳液黏度影响较大,随着中和度的增大,乳液黏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乳液体系中丙烯酸质量配比较大,当NaHCO3质量分数为0.19%时,仍为酸性体系,随着氨水的加入,逐渐形成的丙烯酸铵盐,由于盐电解反应,使体系中形成更多丙烯酸根负离子和铵根离子,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乳液的黏度。 当氨水质量分数为0.09%、中和度为22.56%时,黏度达到较高值,继续增大氨水质量分数,乳液黏度基本不变。这说明在达到一定的中和度后,乳液大分子链间已形成广泛的相互缠结,排列紧密,分子链流动难度增大,乳液体系黏度较大。 当加入更多的氨水时,对乳液黏度影响较小。

由图5可以看出,不同质量分数氨水的乳液随剪切速率的增加,黏度皆呈曲线状逐渐下降,明显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且氨水含量越大,黏度越高,下降趋势越显著。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氨水质量分数增大,丙烯酸中和度相应变大,分子链中含有的聚丙烯酸铵盐量越大,电离程度增大,使得乳液易聚结,增大乳液黏度。 综上可知此苯丙乳液属于假塑性流体。

image016.gif

5不同氨水质量分数下乳液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

3  结论

1、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式,加入不同质量配比的功能性单体丙烯酸, 制得了稳定的苯丙乳液。

2pH调节剂对乳液稳定性影响较大, NaHCO3的质量分数为0.19-0.3%时,可得到稳定乳液。

3.当丙烯酸质量配比小于2时,粒径分布曲线基本重合,平均粒径较小,为0.19µm,且分布较窄;当质量配比为2.5时, 粒径变化明显增大,为1.48µm,分布较宽。

4、随着丙烯酸质量配比的增加,乳液黏度逐渐增大,特别是当质量配比从1.51.75时,黏度明显增大。

5、随着中和度的增大乳液黏度逐渐增大,但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黏度基本不变。 体系呈现明显的剪切变稀特征,表明苯丙乳液为假塑性流体。

参考文献,

[1]ZHONG z QYu QYAO Het a1Study of the styrene-  acrylic emulsion modified by hydroxyl-phosphate ester and its stoving varnish[J]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201376(5)858-862

[2]QU x WWAN(N YL()VELL P A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texe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by semibatch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properties of waterborn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2(5)3030-3040

[3]徐凯,郑礼平,易玲敏,等6含氟硅涂料印花黏合剂在真丝织物上的应用[J]丝绸,201350(10);6-10

[4]邵国强.水性苯丙纳米乳液的制备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l39(4)111-113

[5] CHEN KXIN X LWEI Y NSynthesis of styrene-acrylic emulsion for aqueous glazing agent[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mh20113801l-14

[6 ] J1 W JJIANG Y MLI B Tet a1Design and control of Soap-free hydrophilic hydrophobic core-shell latex particles with high carboxyl content in the core of the particles [J].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2,30(4);595-602

[7] 杨少艳,赵振河,李辉。新型交联单体在苯丙乳液印花粘合剂中的应用[J],印染,201440616-19

[8] XU J F,HU H R.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yrene acrylate emulsion Surface sizing agent modified with rosin [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2123(1)6ll-616

[9]ZHANG R HLIANGJWANG Q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ite-dispersed styrene-acrylic emulsion composite coatillg on magnesium alloy[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2258(10)4360-4364

[10] XU J FLONG LHU H RPreparation of starch-based styrene acrylate emulsion used assur[ace-treatment agent for decorative base paper[J]Journal of Polymer Engineering201333(4)323

[11] ZIIANG HWSONGN NLEI Y HCharacteristics of    styrene-acrylate micro emulsion with high solidcontent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coaring properties [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791-7974447

[12] ALAMIR MSHElBAT-OTHMAN  N  OTHMAN  SMeasurement based|modeling and ontrol of bimoda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batch emulsion polymerization[J]AIChE Journal201056(8)2122-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