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院yd19022
|
||
我市在全国首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让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有了保障 |
||
|
核心提示
我市人均期望寿命80.76岁,60岁以上老年人占1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157万老年人尽享颐养天年。为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让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我市踏上了医养结合的探索之旅。医养结合具体开展得如何呢?昨天,记者到我市已经实行医养结合的机构探访发现。医养结合的护理院对许多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
|
老人在老年公寓中得到了良好的照顾 记者 王建亮 摄 |
||
|
护理院工作人员给老人按摩托车脚部。 记者 王建亮摄 |
|
到护理院病情奇迹好转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青岛圣德老年护理院看到,恰逢饭点,护理员非常忙碌,他们在耐心地给老人喂饭。86岁的李先生患有呼吸衰竭、脑梗塞,曾在一家医院ICU病房住了多日,病情一直没见好转。为了节省开销。。子女把老人送到护理院时,只是抱着“让老人在最后这段时间别太遭罪”的想法,却不曾想,经过一系列针灸、康复等治疗后,老人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护理员告诉记者,李先生如今不仅能正常进食,肢体活动也逐渐好转。
护理院办公室副主任张燕介绍说,护理院“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常年有病卧床需反复住院老人的医疗需求.也解除了因老人反复住院家属陪床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从大医院ICU病房转出已失去抢救价值的老年患者。“来圣德老年护理院后,通过规范、专业的护理和有效地治疗,使许多老人改善了状态,延长了生命。卧床老人褥疮发生率低于2%,原先老人已有的褥疮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95%以上得到了恢复。”张燕说,有些老人通过康复后,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甚至可以自理,出院回家。 老人的心理健康有保障
医养结合的内涵,除了给老人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外,还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进入护理院后,有的老人明显不适应,甚至想回家,由此心理出现了问题。对此护理院成立了专门的社工部,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社工部主任孙建美介绍说,每名进入护理院的老人,他们都会及时沟通。通过聊天得知他们的心理状况。孙建美举例说,他们曾经接待过一名老人,她的两个女儿都在国外,考虑妈妈年龄太大,而且有慢性疾病,因此把她送进了护理院。刚进入护理院后,老人的心情很差,觉得女儿不孝敬她,感觉很失落,甚至经常在半夜哭泣。护理院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和老人.沟通,了解老人的心理动向,及时疏导。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开导,老人已经完全适应了护理院的生活,还结交了不少朋友。
在护理院内,有的老人病情非常危重,意识已经不清。对于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护理院的工作人员也很关注。孙建美说,他们在聊天过程中,发现有的老人对于,死亡非常恐惧,由此而惶惶不可终日,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对此,他们及时与老人交流,讲述死亡和衰老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都是不可怕的,慢慢地让老人开始懂得享受生活。 养老方式获得家属认可
护理院负责人介绍说,自圣德老年护理院开业至今,先后收住久病卧床者1600多人,康复出院约260人,目前入住老人处于满员状态。很多家属来到护理院后会情不自禁地说:“终于找到这样一个好地方了。”
据了解,护理院设置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老年病科、康复医学科、医疗专护科等临床科室和放射、检验、特检、药剂等辅助科室,配备CT、C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可满足日常诊疗及危急病症的抢救。 |
||
多数老人进去都不愿意搬走
“这位奶奶已经偏瘫一年多,前几年曾经发生脑梗塞和心肌梗塞,现在稳定了,但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昨天下午,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专护病房护士小郝为85岁的于老太喂完水,又拉着她的手做了一会儿运动。自从青岛市正式确定医疗专护病房试点以来,市南区人民医院已收治上百名老病号,绝大多数人无法说话。
“从早晨8点上班,一直到下午5点下班,我和同事主要负责5位老人的生活。”19岁的小郝称照顾的老人为奶奶,她的工作是“紧盯”5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此外还有喂药、喂饭、喂水、洗脸、刷牙。“除了简单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我们还帮老人倒大小便。”小郝说,于老太病情算是比较轻的,还有几乎无法说话的老人,所以只能不时地去问是否饿了、渴了,还要随时检查老人是否尿床。目前。于老太的褥疮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后,现在已经好转。
“住院老人的收费都是根据医保和物价的规定,没有因为住进医疗专护病房而提高。”市南区人民医院院长宋培铎表示,住院老人都是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参保人。使用的药品和治疗首选医保范围内的,目前也是按照常规的住院来结算费用。“很多人都关心费用问题,但实际上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调整,老人受益越来越明显。我们医院更注重社会效益和责任,配备了足够人手服务老人。”宋培铎告诉记者,作为全市首批医养结合的试点医疗机构,市南区人民医院从2011年8月份启动专护病房以来,从十几张床位扩大到80张床位,几乎一直保持满员状态,累计接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近千人,若无特殊情况。绝大多数老人住进来都不愿意搬走。 |
||
护理保险制度已城乡全覆盖
2015年1月1日起,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市政府令235号)正式实施.肯岛市建立了三险合一、城乡统筹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新制度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政策框架,建立了职工和城乡居民统一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护理保险制度)。自此,护理保险制度首次开始覆盖到全市农村参保人,青岛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全体城乡参保人在制度上实现医疗护理保障全覆盖的地区。
在医养结合的政策上,我市在全国首创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规定护理保险待遇不设起付线,按以下标准执行:参保职工接受各项护理保险服务期间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报销比例为90%;一档缴费成年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接受专护、医护、巡护服务期间,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报销比例为80%;二档缴费成年居民接受巡护服务期间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报销比例为40%。其中,参保人接受巡护服务期间发生的除药品费用以外的一次性医用耗材费、治疗费、出诊费等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用,由护理保险资金按上述标准支付;期间发生的药品、检查检验等医疗费用,按门诊大病、门诊统筹有关规定结算。 目前,全市658家护理服务机构开展护理保险服务,其中18家机构开展专护服务,46家机构开展院护业务,594家机构开展家护、巡护服务。此外,4000余家一体化村卫生室按规定均可提供巡护服务。 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行,保障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权益,缓解了“住院难、看病贵”问题,促进了中小养老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护理服务台机构,提高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了“患者减负担、医保少支付、机构得发展”的多方共赢。 |
||
意义 改善医养分离 实现资源整合
有条件办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如何开展医养结合?由医院承担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比如,乐万家老年公寓与附近的医院签约,每天有医生护士来巡诊,如果老人生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青岛的医养结合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养分离的状况,整合了医疗和养老资源,调动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资源实现转型发展.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暂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推动养老机构从住房型机构向护理型、医护型转型,提高了传统养老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
青岛早报2015-12-4/3记者 王磊江 陈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