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老树”育“新芽”yd18835
|
|
记者深入北京、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带来中医药一线调查报告 |
|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疑难杂症科室“一号难求”,苏州的“虚拟中药房”受到市民欢迎,民营针灸连锁机构“粉丝”达几十万……
最近两个多月,新华社记者赴北京、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就中医药发展进行调研,发现在广大“中医人”的努力下,一些创新实践可圈可点,中医药这棵“老树”正孕育“新芽”,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近,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正与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补充替代医学办公室筹建国际中医肿瘤研究联盟,力图通过中医现代化办法寻找攻克癌症和延长患者寿命的“钥匙”。
“我们已在美国设立办公室,开展中美间长期的科研合作。今年又把中药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治疗肿瘤中药的相关机理研究等6个研究课题带到美国招标。”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原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林洪生说。
“现在看病拿中药,真是太方便了!”在苏州姑苏区娄门街道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偶遇来这里取药的方大爷。这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人长期服中药,过去到市里看病要乘车一个多小时,回家还得熬药,很麻烦。
“虚拟中药房”是姑苏区为推广中医药服务而提出的创新举措,中医开具电子处方后直接传输至药房,待患者付费后,电子处方自动传送至中药饮片企业,次日代煎好的中药饮片会被送回……这些举措正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中医药的便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监督司副司长杨荣臣说,分级诊疗已成为深化医改的关键任务,其中中医药的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不久前,国办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划价缴费、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重新做回学生,学与不学确实大不一样。”这是甘肃省庆阳市中医院肛肠科医生朱虹向老中医马晓勤拜师学艺3年后的深刻感受。
2010年,甘肃省启动五级中医药师承担教育培养中医人才试点工作,从省、市、县、乡、村选出1000名中医导师带3000名徒弟,在岗在职,一对一指导,一带三年。
“中医侧重关注人的个体差异,而不是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认为。中医个性化治疗一定要在大量日常医疗过程中,跟师才能更好地传承经验。因此,除院校制培养模式外,师承制是必须的。
长期以来,由于相关规定,不少依靠家族传承和民间秘方行医的基层中医无法取得执业资格。2013年甘肃省卫计委决定,将此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资格准入考试,当年就有1800人考试合格,获得执业资格。 |
|
专家建议 |
|
新华社北京1O月7日电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近日在《传承与发展·2015广安创新论坛》上表示,针对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西快中慢”现象,建议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建立政府可保障、百姓可负担、医保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
为此,王宏广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等提出以下建议:遵照“中西医并重”方针,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强化中医药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确立中医药在人民健康保障体系中“病前主导、病中协同、病后核心”的战略定位。
加快中医药立法,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且垂直的中医药管理体制.解决省级以下缺乏专职管理队伍的问题。 完善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以及家传、自学等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药教育与培养体系。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相结合,建设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科技强国、产业大国,打破化学合成西药垄断全球的局面。
加强对中药材、中成药、中药处方、中医药诊疗方法等的知识权益保护。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总体战略部署,制定并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规划。
此外,在中小学校设置中医药科普必修或选修课。 |
|
青岛早报2015-10-8/22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