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yd18815
|
|||
揭示了DNA修复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未来癌症治疗 |
|||
一名瑞典科学家、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拥有美国和土耳其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因在DNA(脱氧核糖核酸)修复方面的研究而分享201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7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宣布这一消息时认定。3名获奖者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描绘了细胞如何修复DNA并维护遗传信息.为创新癌症治疗手段提供了广阔前景。 |
|||
|
|
|
|
托马斯·林达尔 |
阿齐兹·桑贾尔 |
保罗·莫德里克 |
|
修复“生命密码”
3名获奖者分别是77岁的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名誉教授、瑞典人托马斯·林达尔,生于1946年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教授保罗·莫德里克以及69岁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教授阿齐兹·桑贾尔。其中,桑贾尔出生在土耳其萨武尔,同时拥有美国和土耳其国籍。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声明中说,3名获奖者的研究在人类了解活细胞功能、从分子层面解释遗传性疾病成因以及癌症发生发展和人体衰老的机制方面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和生命机能运作,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被称为基因。DNA每天会因受到紫外线、自由基和致癌物质的侵袭而受损。然而,科学界曾一直认为DNA是一种稳定的分子,直到上世纪70年代,林达尔的研究才打破这一设想。
由于认定DNA的衰变速度与人类生命的衰亡进程并不一致,林达尔通过研究发现了能够不断抵消DNA崩溃的碱基切除修复这一分子机理。桑贾尔则绘制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展现出细胞如何修复紫外线对DNA造成的损伤。莫德里克更是在研究中发现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时的细胞“纠错”机理。 丰富治癌手段
评审委员会表示,除去每天受到的外部“攻击”,DNA本身也具有内部不稳定性。人类的遗传物质之所以没有解体,正是得益于一个能够监控并修复DNA的分子系统。
“他们(的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人体如何运作的了解,”声明说,“还会为丰富拯救生命的治疗手段开辟(前景)。”
林达尔在现场电话连线时说,自己能获奖相当惊喜。他表示,DNA大量受损会诱发癌症和其他严重疾病,“因此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对抗这种损伤,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摸透这些损伤形成的机理。”
另一名获奖者桑贾尔同样激动不已,甚至有些语无伦次。他说,通知电话打来时自己正在睡觉。“电话是我妻子接的,她叫醒了我。我根本没想到(会获奖),太吃惊了。我尽量让话语连贯……这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
|||
解读 |
|
||
每天我们体内的DNA细胞都被紫外线、自由基以及其它致癌物质所破坏,但即使没有这些外在的破坏源,DNA分子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改变发生在细胞的基因组中。除此之外,DNA中的缺陷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复制过程而增加,这些缺陷和损坏的过程不计其数,在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人体内的遗传物质之所以在这样的破坏浪潮中没有变成化学碎片,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体内有一个分子系统在不断地监控和修复被损坏的DNA。今年这三位化学奖得主,在分子层面绘制DNA细胞修复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上世纪70年代初,科学界认为,DNA是种非常稳定的分子。但托马斯·林达尔认为,如果按照DNA的衰减速率,地球生物的循环往复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个观点支撑引导下,林达尔发现了一个新的分子运行机制——碱基切除修复,这种机制可以抵消DNA的消亡。
阿齐兹·桑贾尔的研究已经清晰地展示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过程,即细胞用于修复紫外线损伤DNA的机制。对于那些天生具有这方面缺陷的人们,在阳光下暴露会患皮肤癌。细胞还利用核苷酸切除机制来修复由致突变物质等其他因素引发的缺陷。
保罗·莫德里克演示了在细胞分裂时的DNA复制过程中,细胞是如何修复错误的。这种机制,错配修复,可以将DNA复制期间的错误率降低一千倍。修复系统的先天性缺陷是已知的,比如,导致结肠癌遗传变异。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们为我们继续深入了解细胞运行系统提供了重要突破,这些知识可以被广泛应用,例如,发展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
|||
青岛早报2015-10-8/23 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