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纺织博物馆yd18322

image001.jpg

青岛纺织博物馆展示的老物件讲述了享有“上青天”美誉的我市纺织工业发展历程

image002.jpg

“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这首歌曲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歌词以梭子的不断穿梭来形容时光荏苒,激励了一代年轻人,很多纺织人更视其为“纺织之歌”。在这首歌传唱的年代,青岛的纺织业也如日中天,与上海、天津共享着“上青天”的美誉。昨天,记者走进青岛纺织博物馆,重温青岛纺织工业那段辉煌的岁月。

image003.jpg

重走百年“纺织之路”

    青岛纺织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北区辽宁路80号天幕城内。天幕城内绚丽的灯光顺着橱窗照进展厅,给伫立在这里的纺纱机增添了一丝生命力。如果说纺纱机代表着厚重的机械质感,那么机上的丝与纱则体现出了柔滑的唯美之态.两者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针织圆机、针织横机、细纱纺织机……站在众多各式各样的纺纱机中间,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纺织工人们在机器前忙碌的身影,机器发出富有节奏感的声音,在人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二楼与三楼保存的纺织机更为古老。木织机、纬纱机安详地“躺”在展柜的一角,染布用的元宝石则.敦实地“坐”在一旁,如同几名老者在谈论着陈年往事。在展厅的墙面上,记者看到了许多泛黄的.老照片,有纺织厂旧址,也有老纺织工人的合影。“不管是物还是人,都不应该被我们所忘记。”博物馆综合办公室主任王雷说。

    在历史展厅,王主任一边向记者介绍发黄的旧照和历史实物,一边回顾青岛纺织业从诞生起,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历史。1902年的德占时期,德国的“德中蚕丝工业公司”在青岛沧口设立了大型蒸汽缫丝工厂,这是青岛的第二个纺纱厂。在1916年至1936年近20年时间里,日商先后在青岛的沧口和四方建立了九大纱厂,这些纱厂南北方向分布在四流路两侧。193811O日,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为了更多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将纱厂修复,并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设备。青岛解放后,新中国对九大纱厂进行接收改造,这些历尽风波的纱厂终于得以成长为青岛纺织业的支柱。

image004.jpg

image005.jpg

纺织厂的优秀老员工介绍

也挂在了迎内的墙壁上

老式的进口纺纱机

纺织工业展现辉煌

    “盛锡福的帽子,谦祥益的布,瑞蚨祥的绸缎,震泰的西装……”说起青岛经营纺织服装的老字号,王雷就像说顺口溜似的。博物馆内,随便几个藏品都可以供他滔滔不绝地向大家介绍。

    纺织复原车间展厅内,从一台1936年的日产粗纱机上,王主任轻轻拔起1支已经松动的柱形钢杆,说这就是纱锭,当年纱厂老板们骄傲的资本。“以前老板们碰面儿,不问纱厂占地面积,也不谈工厂有多少工人和设备,只问有多少纱锭。谁拥有的纱锭数量越多,谁的纱厂规模就越大。”王雷将这个不及两柞长的钢杆递到记者眼前,随后说起青岛各国棉厂的规模:国棉八厂有6万纱锭,五厂有12万纱锭,四厂有3万纱锭、三厂有4万纱锭……。

    博物馆有一台最早的梭机是日本丰田公司生产的1511型号的丰田布机。“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织布机,是日本重建纱厂时引进的。织出来的产品非常好。青岛纺织业与上海和天津相比,贵在技术和设备精良。”王主任说。这台织布机后面的墙上,张贴着一张放大后的老照片。照片中展示的是建国后的一个大纺织车间。里面织机林立,工人们穿着工装在流水线上忙碌工作。人们通过这张照片,仿佛可以看到轰隆隆响的纺织车间内,工人们如梭子一样穿梭,热闹的场面跃然眼前。“最辉煌的时候,整个流水线上清棉的、梳棉的、运纱的、维修的几十个工种相互配合,整个车间实在太热闹了!”王主任兴奋地回忆说。

博物馆里的“金字招牌”

    在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一支奥运“祥云”火炬。王主任介绍,这是2008年奥运会期间,被推举为青岛奥运火炬手的程波捐赠的。程波同时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岛城纺织业“郝建秀小组”的第七任组长。

“郝建秀小组”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王主任介绍,上世纪50年代的青岛百废待兴,青岛纺织业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青年楷模,如青岛国棉四厂的于花泽、国棉五厂的黄人美、国棉六厂的郝建秀等,其中纺织工人代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郝建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当时总结创造的“郝建秀工作法"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郝建秀小组”就以她命名,被视为青岛纺织业的“金字招牌”。

    王主任介绍,郝建秀当时是青岛国棉六厂的工人,她在工作过程中总结创造出一套科学的 “细纱工作法”,使皮辊花率降低到O25(当时全国最好的纺织厂皮辊花率在15%左右),看车能力由300锭提高到600锭,这套增产增效的工作方法马上得到全行业认可。此后,她还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当时她才16岁。19525月,郝建秀所在的细纱车间甲班第七生产小组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并逐渐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记者看到博物馆内还展览着郝建秀等杰出肯年代表的照片,和与她相关的历史实物,这些都是建馆时从老纺织工人那里征集来的。王主任介绍,现在的馆名“青岛纺织博物馆”这儿个人字也是2009年建馆时郝建秀题写赠送的。

祖孙三代人的纺织梦

    今年50多岁的王雷,曾经是国棉五厂的一名纺织工人。“我外祖父、母亲还有我,在纺织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对纺织业感情很深。”王雷说。建国初,他的外祖父参加了青岛纺织厂的筹建工作,是国有纺织厂的元老,他的母亲之后进入国棉五厂成为一名纺织工人,并一直工作到上世纪70年代,他随后顶替了母亲,进入国棉五厂成为一名一线工人。“我刚进去时非常自豪,那时在纺织厂工作不仅受人尊敬,而且待遇还很高,整个行业蒸蒸日上。”王雷说,当时纺织工人的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两倍。

    当然,纺织车间的工作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轻松。人们通过电影形成对纺织车间的印象是,年轻漂亮的女纺织工一边哼着歌,一边欢快地穿梭工作。但真实的场景是,纺织车间里充满了纺织机轰隆隆运转的声音,许多工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听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不过这也抵挡不住这份工作待遇优厚又受人尊敬的诱惑。王雷介绍,1978年,青岛纺织行业的从业人数能占青岛从业人数的40%,那时进去的年轻男女更是谈对象的香饽饽。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市纺织业急转直下,生产过剩、效益低下、连年亏损成为国有纺纱厂的噩梦。为了转型,重现青岛纺织业的辉煌,政府部门出台了“压锭方案”,不过这也没能挽救国有纺织企业这艘大船。不久,一批批工人含泪下岗,离开了自己曾日夜劳作的纺织车间。“我一直在纺织厂干到了工厂关闭,90年代看着砸锭那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王雷说时有些动容。

新闻链接

将整体迁入“纺织谷”

    青岛纺织业红火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纺织业不断自我提升的步伐。如今走进现代化的纺织车间,人们已经听不到梭子和挡板碰撞时发出的“当当当”的声音,也见不到我们所知的“梭子”,因为青岛的梭织机已经被‘全部淘汰’青岛纺织业已经进入全部采用无梭织机的“无梭时代”。王雷介绍,现在纺织厂使用的喷气式无梭机织造效率比传统织机更高,而且织出来的产品含金量更大。在展馆中他向记者展示了由现代喷气式无梭机生产的织品,上面织有青岛城市全貌,图案十分细致精美。

    青岛纺织博物馆中的许多展品都见证了青岛纺织业乃至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王雷介绍,目前馆中藏品有2000多件,其中被认定为文物的有30多件,但是仍旧缺少镇馆之宝。同时,与青岛丰厚的纺织历史形成对比的是,眼前博物馆的客流量并不是很多,展品常常处于闲置状态。

    “现在多数年轻人不了解纺织业,对纺织业也没有感情,来转一圈也看不出藏品背后的故事。”王雷说,他常常站在博物馆前台观察来访者,并一眼可以判断出来者是不是老纺织工人。“眼神儿不一样,老纺织工一看到这些老物件,两眼都放光。”王雷笑着说。许多老纺织工人都是在纺织厂干了一辈子,有些全家几代人都是厂里的工人,因此这部分人对纺织业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纺织博物馆刚刚落成时,许多老纺织工人都赶来参观。随着老人们的离世,纺织工人的后代与纺织历史就渐行渐远,博物馆逐渐门前冷清。

    不过好消息是,纺织博物馆将整体搬迁到四流南路的“纺织谷”,即国棉五厂原址,那里聚集了大量的纺织工人,有先进完善的纺织产业链条,积累了青岛现代纺织产业园的产学研优势。“青岛‘纺织谷’是现代先进纺织业的聚集地,把纺织博物馆搬到那里顺理成章。”王雷说。他介绍,青岛纺织谷的博物馆场地已经在建设当中,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就可以实现整体搬迁。届时,新博物馆会与周边园区融合,成为传承纺织历史和宣传纺织文化的工业文化旅游基地,那时候的博物馆会以更生动的形式,更详实的内容向市民展示青岛深厚的纺织历史。

    青岛纺织博物馆地址:青岛市市北区辽宁路80号青岛天幕城2号门。

    开馆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卜-9:30-下午5:00

青岛早报2015-5-21/4 本版撰稿摄影记者 胡明山 黄飞 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