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特稿yud18306

image002.jpg

image004.gif

2100多万留守缺少父母陪伴3000多种药品中90%没有儿童剂型

image005.jpg

2100多万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3000多种药品中90%没有儿童剂型,不少儿童睡眠时间不达标,外出就餐如厕没有“自己的位子”…_祖国的“花骨朵儿”、家庭的“宝贝儿”,面临这么多“囧”境,你知道吗?《中国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儿童超过2.2亿,如此规模群体的权益不可小视。儿童节之际,让我们关注一下他们的诉求。

 

留守儿童渴望“闻霸爸爸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

   “我特别期待假期。尽管在他们那里。大多时候是一个人待在小小的出租房里,但能闻到爸爸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这是重庆大山深处奉节县留守女童黄燕菲的日记。

    去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约2100万人,他们多由祖辈照顾。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53岁的蓝志锋背着一岁的孙女蓝秋萍。蓝秋萍的父母在外地务工。新华社发

“父母与留守儿童缺少沟通.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如意,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重庆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处处长李劫说。缺少父母陪伴,并非农村“留守儿童”专属。不少城市儿童的父母就在“身边”,却没时间一起吃饭。重庆某重点小学的小学生刘乐(化名)因父母经常出差,跟爷爷奶奶住。“妈妈只知道送礼物,其实我只想她陪我玩一整天。”

多数儿童没睡够“学得太多太杂我消化不了”

    周六上午英语下午钢琴。周日数学跆拳道——北京初一学生小颀的周末就这样没了。“平时上学都要早起,好不容易周末大早上还被拎起来,根本没睡够。我想玩,不想学这些。”

    20155月上海市妇儿工委公布的“上海儿童发展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各年龄阶段达到睡眠时间标准的儿童都不足两成;有71.8%的父母会为孩子布置课外作业,还要报兴趣班等;约34%的儿童觉得学习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

    早在1988年,国家教委就出台了《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其后一直重申“减负”,然而27年后的今天,孩子依然奔波于各种“课外班”。“我的烦恼又有谁知道,学得太多学得太杂消化不了……我喜欢和小朋友蹦蹦跳跳……”这首《爸爸妈妈听我说》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儿科“缺医少药”看病“家长受累孩子受罪”

    沈阳6岁的小朋友乐乐因病毒性感冒去医院打吊瓶,爷爷排队挂号,爸爸当司机,妈妈抱乐乐,全家人分头取送化验单和开药,早上7点到医院,等打完点滴已经夕阳西下。“好难受,我再也不想来医院了。”乐乐委屈地说。

  排队长、环境吵、医生忙、心情躁,儿科住院一床难求,儿科门诊一号难挂….农村孩子更为窘迫,生病要从乡里跑到县城或大城市。北京儿童医院每天都有许多外地父母,为“挂专家号”带着患儿睡在医院走廊里,日夜排队。

    2013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2年全国儿科医师约1O.4万,要想达到满足患儿就医需求,儿科医师仍缺口近20万。

    除了“缺医”,还有“少药”。我国绝大多数化学药品没有儿童适宜剂型或规格,而国外很多药都配有相应的儿童剂型。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赵春杰认为,掰片、拆散成人药物,会破坏药品骨架影响药效,增加用药风险。

上个幼儿园要走10公里眼没完全睁开就要出门

    住在北京鲁谷的小虎,每天早上7点多就要出门去10公里外的地方上幼儿园。在冬天,孩子经常眼还没完全睁开就被家长抱上车,并常嚷着“我不想去幼儿园”。

    “我们也很心疼,可是没办法呀。”小虎的爸爸说,家附近的公办幼儿园挤不进去,私立的一个月要五六干元.只好长途跋涉去上单位的幼儿园。

    幼儿园未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公办幼儿园资源紧缺,部分私立幼儿园随行就市,价格水涨船高。在北京,每月.3000元只算中等收费.动辄五六干的私立幼儿园不在少数。即使在重庆、西安等西部城市,每月2000元的收费也很正常。上海某知名双语幼儿园年入园费甚至高达1O万元。对此,有网友不禁感慨:“入园贵,贵过大学学费!

吃奶的婴儿吃饭的幼童都找不到自己位子

因为高铁上没母婴室或私密空间,3个月大的宝宝又饿得直哭,只能硬着头皮在座位上喂,用一条小毛巾勉强遮挡——这是周女士前几天遭遇的尴尬。记者观察发现,全国多地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都未设置母婴室,哺乳期妈妈“出行尴尬”,孩子“饿到嗷嗷哭”。

    国家卫计委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7.8%,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50%的要求。专家表示,公共场所哺乳室的缺失是推手之一。

    婴儿没地方吃奶,幼童外出就餐同样面临“囧"境。记者近日在沈阳一家甜品店看到,一位不到三岁的小男孩站在沙发椅上,用成人款的不锈钢餐叉叉起一块蛋糕,摇摇晃晃地塞进嘴里。不远处一个差不多大的孩子直接坐在桌上。

    怕餐刀划伤孩子,怕没坐好呛到,怕尿不湿蹭脏餐桌……儿童餐具、座椅的缺位,常令孩子身处“危险边缘”、家长“提心吊胆”。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表示,“关爱儿童”应在社会细微处嵌入,公共服务的人性化理念还需不断加强。

蹲坑大坐便器脏儿童“方便”很不方便

  “幼儿餐厅当众撒尿”“可乐杯成临时马桶”……有关儿童当街大小便的新闻时有爆出,有的还引发社会热议。“老师说了不能随地大小便,可有时候找不到厕所,我真的忍不住。”9岁的小男孩帅帅难为情地说。

    记者观察发现,除了少数亲子餐厅、儿童医院和高档购物场所,国内大多数公共场所未增设儿童马桶和小便池。

    年轻妈妈李女士说::“小孩子用大蹲坑,脚容易踩进去,只能大人帮忙。”

    无法解决“出口”问题。一些家长无奈减少孩子外出频率。“不能因为公共设施缺乏,就把儿童困在家里。”张思宁建议,有关部门应前瞻性地进行人性化规划,增设更多适合儿童的卫生间,让公共场所的儿童如厕不再尴尬。

青岛晚报2015-6-1/22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