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纺织技术回顾与展望yd18220
策划:《纺织导报》编辑部
支持:本刊专家委员会
统筹:孙立华
执行:赵永霞 马磊 宋富佳
原载:纺织导报2015/1;30-44
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的制造业竞争策略、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等。
就我国纺织工业而言.在大力推进纺织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对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长期动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经济提质增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同样意义深远。因此.全行业必须将科技工作看得更重,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
综述 |
2015年是纺织行业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行业谋划、布局“十三五”的关键年份。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顾“十二五”期间行业的技术进步,展望“十三五”技术发展方向具有特殊的意义。
“十二五”以来,全行业围绕纺织强国建设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50+110”各项任务,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和创新队伍成长,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大批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展望“十三五”,整个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将进一步以新材料为依托,以产品升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动力,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材料技术开发与应用
料科学的变革和进步的外溢性强,往往带动其他行
业和领域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创新。就纺织行、Ik而言,今后纺织纤维材料的发展,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重点开发_方向仍为高性能纤维,在服装用和家用纺织品领域重点是开发新功能纤维。
从现有的来自中纺联的声音可以判断,未来提升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新纤维的品质,做大其产能和市场规模是行业的重点发展目标。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一些主要领域来看,随着汽车轻量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交通工具用纺织品将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全社会对大气治理正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陆续推出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刺激了高温过滤纺织品领域的市场需求。此外,属于刚性需求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天然纤维替代型纤维和差别化纤维的开发也是重要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纤维消费市场中,接近80%的纤维消费为化学纤维,而化学纤维中超过70%为涤纶纤维。涤纶纤维在性能上与棉花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未来要首先重点开发涤纶仿棉产品。
开发新型纺织纤维材料必须结合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未来,差别化、仿真化涤纶纤维的工艺和装备,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产工艺和装备,碳纤维、芳纶高强纤维生产工艺和装备等将继续成为研发的重点。
二、生产自动化.智能化
目前我国用工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常态,年均超10%的工资增长使中国的人力成本远高于邻国,成本优势不再。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工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从我国工业经济的现状来看,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将长期并存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传统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其中,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将成为企业减员增效、产品升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产的棉纺、针织、印染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国内已经有了自动化的纺纱工厂,针织内衣工厂,筒子纱车间等。针织自动成型设备、印染的自动染纱成套设备以及在线检测技术均已相当成熟。在一砦棉纺企业,清梳联、粗细络联、筒纱自动包装仓储系统、无梭织机的广泛应用、全流程信息化等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纺纱的劳动生产率,减少了用工人数。未来,纺织行业将进一步加快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进程,这既是产业升级的需求,也是应对日益加剧的用工成本上升的必然选择。
三、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
力促节能减排成为当前纺织科技创新的主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共推出了35个节能减排项目,有力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委已于2014年率先在纺织行业开展生态文明企业的创建试点工作,这将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形成了有力的推动。
节能减排需要靠合理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来支撑。目前,欧洲纺机设备制造商销售设备时,最大卖点往往是其设备可节省多少能源,降低多少成本,减少多少排放。国产的纺纱、织造、针织、印染等设备现在也都在朝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
当今,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国内目前已有一批从事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加工企业,同时,出于对环保的关注,消费者对再生产品的认识和使用意愿也在逐步改善,随着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和推动,我国的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并在法律和规范框架下与国外进行更大规模的循环利用合作。
专家盘点 |
纤维材料领域 |
|
芦长椿 全国化纤新技术开发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目前全球从事生物聚合物研究开发的厂家不下于247家,约363个生产工厂分布在世界各地。2011年全球生物聚合物产能达到350万t/a,约占聚合物材料的1.5%,预计2020年生物基聚合物所占份额将升至3%。
不断加大生物基纤维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是我国化纤工业可持续性建设的长远举措
生物聚合物在医学,包装材料领域的使用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几年来,工业生物聚合物性纤维材料上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2011年投放市场的生物基聚酯约62万t/a左右,预计2020年将突破500万t/a。日本东丽公司使用Gevo公司的生物基PX和生物乙二醇合成了100%的生物基PET,并成功制得生物基聚酯纤维。
目前PLA产能维持在14万t/a左右,预计2020年将增加到80万t/a。PLA纺织用丝,纺丝成网和熔喷非织造布产品也实现工业规模的生产。
巴西Braskem公司实现了生物基聚丙烯的工业化生产,2015年将完成3万t/a生产装置的运转,给生物聚丙烯纤维在医学和卫生保健领域的使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依据权威部门的预测,2020年生物基聚酰胺66纤维的产量有望达到1 OO万t/a,日本帝人公司利用YXY技术,开发了生物基芳香聚酰胺纤维(Twanron),改善了高性能纤维材料的环境友好特性,并有效地降低了材料的成本。
利用制浆造纸的副产品(木质素)与PLA的混合物料,采用熔法纺丝工艺的原丝,制得的生物基CF已用作风能透平的叶片材料,其加工成本较传统的方法可降低47%。
宁波天安生物产业是第一家完成PHBV工业性试验的厂家,据悉已建成9 000 t/a PHBV生产工厂,PHBV静电纺产品的试验也取得了进展。
Radici集团开发的生物聚氨酯,使用了80%的可再生资源(麦秸原料),拜耳公司生物基多元醇的成本已可控制在O.2欧元/kg水平。Invista生物基莱卡®纤维亦将在2015-2016年进入市场。
纤维素是工业生物材料可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它可直接用作生物基材料,亦可经葡萄糖制得乙酰、丙酸、糠醛、呋喃二羧酸等中间体再用于生物聚合物的合成。法国Rhodia公司开发了淀粉基生物基纤维素醋酸酯,其后续的生物基醋酸纤维变在开发中。芬兰Tamlink等17家公司院所合作开发的生物酶纤维素直接配置纺丝液(Biocelson)技术的半工业化装置亦在运转中。
生物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生物基聚合物及其纤维技术进近年来的长足进展,值得关注,因为我国有世界最大的化纤产业群,亦面临着行业可持续性建设的转型挑战。世界经合组织(OECD)研究报告指出“生物技术是工业可持续发展最具希望的技术,它会使加工过程的原料减少,能耗减少,水耗减少和污染减少”。
|
张大省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聚酯类超细纤维的深染是世界性难题。聚酯纤维通常需要高温高压染色。目前,常规直接法纺丝生产O.5~O.1 5d/f的技术已被我国突破,产量和质量居世界领先地位,0.15(1/啪桔瓣型复合纤维、米字型复合纤维以及海岛纤维开纤后的O.06d/f等超细纤维发展很快。然而愈细的纤维就愈是难染,尤其不能深染,成为世界性的一大难点,也是超细纤维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即使采用高温高压技术也只能染中深色,且只能采用生产效率较低且批间差异较大的间歇式溢流染色。超细纤维染深色时必须使用色母粒着色技术,然而色泽单调,更无法生产印花织物。开发了一种新型分散染料常压可染聚酯,并应用干O.15d/f裂离型复合纤维及O.06d/f的海岛复合纤维生产,可纺性好,纤维物理指标优良。
进展一、海岛复合纤维碱减量过程不伤及岛组分,100℃下0.06 d/f织物可染中深色, 120℃染深黑及深棕色;可加工印花超细纤维织物。
关键技术涉及从改性聚酯化学结构设计,纺丝及后加工,织物设计,碱减量及染整工艺整个产业链,解决了超细纤维难染课题。改性聚酯生产的常规线密度纤维织物在95℃下染深黑色效果可与常规聚酯130℃染色效果媲美,染中色及浅色时,可节省染料约20%,减少印染废水处理量,实现节能、减排、降耗,并改善织物柔软手感。
|
施楣梧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纤维领域的科技进步首先体现在高性能纤维的发展方面。所谓高性能纤维,是指征力、热、光、电等物理性能方面和在耐酸、碱、氧化剂等化学试剂的性方面有特效的纤维,特别在高强和耐热方面远优于常规纤维的特种纤维。其中,耐热性能好的纤维,在目前解决雾霾等高温过滤方面更属急需。普遍认为,我国的雾霾主要源于燃煤电厂的微尘排放,而耐高温过滤材料是减少烟尘排放的关键。因此,介绍两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高温过滤用的高性能纤维。
进展一、干法聚酰亚胺(PI)纤维
东华大学和江苏奥神联合研发了干法PI纤维生产技术,建成了国际首条干法PI纤维生产线。
聚酰亚胺纤维是指分子链中含有芳酰亚胺基团的纤维,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现有PI纤维主要有奥地利产的共聚聚酰亚胺纤维P84及长春高崎产的轶纶®。这两种Pl纤维均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存在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溶剂回收困难等缺点。
干法PI纤维采用聚酰胺酸纺丝及后续高温环化的生产技术,避免使用沸点高、毒性大的溶剂,并提高了纤维聚集态结构的规整性,使纤维力学性能容易达到更高水平,可在近300℃高温下长期使用。
进展二、聚芳恶二唑(POD)纤维宝德纶
四川大学、江苏宝德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的耐高温阻燃纤维,性能优于白俄罗斯的奥赛纶。
POD纤维以对苯二甲酸和硫酸肼为主要原料,成本低廉;设计添加的第二单体可调节其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制成的POD纤维的阻燃和力学性能与间位芳纶相当,热分解温度比间位芳纶高约100℃。POD纤维可以染色,故可应用于阻燃服装,且经染色后可改善其耐光性能;据其良好的耐热性,特别适合于作为耐高温过滤材料使用;由此纤维与其他纤维混配制成的绝缘纸,具有特别优秀的耐高压特性及极低的介质损耗,适合于电力变压器高级绝缘纸使用。
|
郑天勇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院长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聚合物静电纺丝最有希望实现纳米纤维工业化而成为研究热点,主要有“溶液法”和“熔体法”两条路线美国和捷克先后取得丁“溶液法”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方法和工业化装备的突破,但由于有毒溶剂的使用造成“污染大、产量低、成本高”的缺陷,各国竞相研究“熔体法”静电纺丝技术。但熔体静电纺丝中高粘度熔体微流细化、高温塑化系统高压静电绝缘和高效率低成本产业化这三大技术难题。
进展一、熔体微分多喷头并联法纳米纤维产业化技术
采用32喷头(每头50~90孔),产量600 g/h,纤维直径500~800 nm,可模块化扩展为6
kg/h。
2005年起,北京化工人学杨为民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提出熔体微分新概念,突破了毛细管纺丝的传统模式,揭示了拔河效应导致静电纺丝纤维细化的规律,独创气体辅助微流成纤和多级电场接力牵伸方法及装备,解决了高粘度聚合物熔体微流细化的难题;同时,创新电极配置方法解决了绝缘难题;还发明熔体微分多喷丝头并联技术等,解决了产业化技术难题。无纺布厚度:10~l 000 µm可调;工作速度:l~lOm/min;熔体连续供给,可在线连续共混;工艺温度100~350℃可控;可模块化扩展为5层128喷头的生产线。
专家盘点 |
染整领域 |
|
陈英 华东大学教授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十二五”印染行业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低温高效化学品结合配套染整工艺技术开发是技术途径之一。低温前处理(一浴法)、低温染色、低温水洗技术结合助剂研发.成功实现缩短流程、降低能耗和水耗的目的;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统计、梳理及替代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数码印花技术以其环保、花样表现力强、产品更新快、打样高效等特点得到推广应用;气流染色机推动了小浴比染色技术的应用;印染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重现性提高,同时逐步解决用工难问题;企业对功能化、智能化纺织品研发投入了较大精力,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对中水回用、热能回用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成效;结构生色技术突破了原有的纺织品染色体系,研究阶段取得了初步成果。
进展一、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替代将是本领域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统计印染加工中可能用到的有毒有害化学品种类,研究替代产品,使其安全有效。随着REACH法规的实施,纺织品出口贸易对纺织品安全性要求提高,倒逼国内企业必须提升化学品安全使用意识,从而提升纺织品的生态安全水平,同时带动了内销产品安全标准。
进展二、少水染色技术一一泡沫染色的研究
泡沫染色是少水染色技术之一,设备的改进、实现得色均匀是攻关难题,配套染料开发也是研究内容之一。耗水大、排污多仍是印染行业面临的难题,所以无水或少水染色技术将进。步得到研究和推广应用,有利于企业的降低耗水的同时达到排放标准。
进展三、功能化、智能化纺织产品研发
温度可调纺织品(保暖、凉爽),具有电子信息化功能的纺织面料。航天航空需要轻质的功能材料,纺织品是很好的柔性材料,赋予各种功能,将减少航天卫星的负载,又能保障航天员的保温、通信等功能需求。这类功能纺织品应用于民用,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赋予纺织品全新的面貌。
专家盘点 |
非织造领域 |
|
陈喆 国家非织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2014年中国非织造材料领域技术进步较快,在原料、工艺、产品、整理及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拓展了产品应用领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技术方面主要有以下变化:纤维细旦化,超细纤维、纳米纤维正在逐步向多个领域渗透;个人护理产品发展迅速,市场广阔,产品向天然、舒适、轻薄化方向发展;一次性医疗卫生产品使用非织造材料正在逐步加大、取代,合格的非织造材料医用手术服开始使用;多样化和差别化原辅材料助推应用领域的拓展,工艺技术创新实现了新产品不断涌现,装备技术的进步正在缩短和国外的差距。
进展一、医疗卫生类产品
医疗卫生类产品是非织造材料领域中较大的一个门类,近年来产能和产量高速增长。成为行业内重点投资的方向。手术服、防护服、手术洞巾、医用敷料等下游产品更是发展迅速,生物材料、产品功能性及应用拓展等方面均有突破,更多性能优异的医卫用品逐步使用,为保护医生和患者,促进伤口愈合、组织修复、器官替代等提供了更多可能。
医疗卫生用非织造材料属于刚性需求产品,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一个大的领域。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加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用产品发展空间巨大。来自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出口额合计为30.4亿美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一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据美国Transparency市场调研公司发布的一份新的市场调研报告称,2011年全球医用用即弃用品市场销售额估价为l447亿美元,预计从2012年到2018年将以每年4.3%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18年的l939亿美元。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手术室用织物的尘屑、脱落的短绒和屏蔽性是手术后伤口感染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使用非织造材料时手术室空气中悬浮的尘埃数量可减少43%、细菌穿透数为0,使伤口感染率和败血症发生率大大减少,所以非织造医用材料的应用具有必然性,不久一定会看到,国内的医院全部使用了与欧美相同的防护材料,而且有法律约束,这将产生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多的这类材料是木浆复合水刺布和SMS复合材料,例如,新型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可应用于“三抗”手术服、隔离服等高端医疗卫生防护领域,国内目前都可以生产,技术指标均达到欧洲和美国标准。
在医用敷料方面,水刺产品取代了一部分传统的脱脂棉纱布,以壳聚糖、蚕丝纤维制成的皮肤创伤修复材料及高档女性卫生用纺织品,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止血性能良好,以及舒适、高抗菌等诸多优点;纯棉非织造纱布摆脱了磨脱纤维屑的问题,不会引起伤口感染,而且手感更加柔软,具有良好的吸收性。天丝等纤维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湿强,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另外,一些生产企业利用在线接枝聚合技术,实现了抗菌聚烯烃树脂的产业化生产,制成了具有良好杀菌效果的非织造布,克服了疏水聚烯烃纺织品难以兼具杀菌功能等技术难题。有的企业还研发出可调控生物降解速率的柞蚕丝素三维材料,进而采用该材料生产出丝蛋白创面修复敷料,填补了国内空白。
美国PGl(聚合物集团公司)在我国广东省南海和苏州有两家工厂,专门生产提供医疗卫生和保健用品,据介绍将在南海再建设一套当前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增加其卫生方面应用的高级化学粘合产品的产能需求。这个项目将使该公司提供给全球卫生和保健用品市场的非织造布产能增大,预计在2016年上半年建成投产。湖北金龙及韩国东丽世韩南通公司同样均有扩产的动作。另外,美国APLUS国际公司在苏州、连云港等地投资兴建了10余家无纺布制品公司,中国台湾欣意公在广东东莞、浙江平湖建厂,并投入运营。
进展二、超细.纳米纤维生产开发应用
2014年超细、纳米纤维生产开发应用取得一一定的突破:包括静电纳米纺丝、熔喷纳米纺丝、闪蒸法超细纤维纺丝、分裂纺纳米纺丝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产品的阻隔性、吸湿性、吸水性、保水性及摩擦系数等。目前,这些纤维最好的加工方法是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产品可用于过滤、分离及擦拭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静电纺丝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各国的科研界和工业界都对此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不同聚合物的可纺性和纺丝过程中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及性能的影响以及工艺参数的优化等;第二阶段主要研究静电纺纳米纤维成分的多样化及结构的精细调控;第三阶段主要研究静电纺纤维在能源、环境、生物医学、光电等领域的应用;第四阶段主要研究静电纺纤维的批量化制造问题。目前瓶颈是环境友好性差。
熔喷法是在熔喷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利用高速热气流吹散并剪切高聚物熔体.从而制得超细、纳米纤维的方法。制得的非织造材料细度细,成形好,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纤维强度低、细度离散大。
闪蒸法超细纤维纺丝是利用聚合物溶液形成纤维时溶剂会在刹那间汽化而脱离高聚物,使高聚物被汽化成0.1~0.15 dtex的超细纤维。如将PET溶
解在二氯化甲烷与l,1,2-或l,2,2-三氯乙烷的混合溶剂中(重量比为4:6~9:l,制成浓度为5%~20%的纺丝原液,再在220~280℃、8 MPa条件下进行纺丝,纺丝原液从喷丝孔喷出,溶剂瞬间汽化喷出的PET即为超细纤维。
德国Nanoval公司开发的超细、纳米纤维技术:Nanoval技术是目前纺粘法非织造布的最新技术,采用冷/热空气对从喷丝头中挤出的熔体进行拉伸。高速气流使熔体拉伸并使之爆裂,形成连续长丝成网及非织造材料,该技术原料适用广泛,包括
可熔纺聚合物PP、PET、PE、PBT、PA、PLA、PPS及粘胶、Lyocell等纤维素纺丝溶液均可适用。
超细、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是一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其主要特点是:质轻柔软、强度高、吸湿性好,制成终端产品后,具有高阻隔、柔软、高吸湿等效果,应用此性质可制成种过滤材料、擦拭材料。
由于超细纤维的特性,大大增加了非织造布中的毛细管,使产品的透气、透湿性发生根本改观,应用此性质可制造性能良好的服用织物。
超细纤维赋予产品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微细空隙,使产品吸附微粒的能力大大增强,可应用此性质制成口罩、过滤膜等。
进展三、个人护理产品
在新技术推动下.个人护理产品发展迅速,包括美容化妆产品(面膜、隐形面膜、卸妆棉)、婴儿尿裤、卫生巾、卫生护垫、成人失禁裤等市场占有率逐步放大,特别是面膜和成人失禁裤更是如此。
新材料不断开发应用,使得个人护理产品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如棉、蚕丝、竹浆纤维等天然纤维广泛应用,棉短绒生产的铜氨纤维面膜,在保持天然材料的前提下,使产品透明度提高,厚度变薄;溶剂法纺丝生产的高柔软纤维素纤维面膜,同样具有柔、透、薄等特性。
|
刘玉军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
◆推荐领域发展动向…………
非织造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是纺织科技进步的亮点之一。从应用来看:医疗、卫生、环保、汽车和防护等领域的应用任北美、欧洲和我国为代表的亚洲依然维持高速发展。从技术来看:既有深度创新,如熔纺领域的6模头纺熔双组分复合生产技术;又有广度创新,如各种成网(短纤梳理、湿法、熔纺和湿纺等)、加固(针刺、水刺、热轧和热粘合等)和后整理技术(功能性整理及分切卷绕等)的集成应用。从原料来看:可降解的PLA、可冲散的浆粕、溶剂法粘胶纤维、回收的废旧碳纤维材料等功能性纤维材料得到推广应用。从装备来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与低碳、环保、节能等现代理念的融合应用成为新亮点。从组织模式看;跨国公司整合全球资源的力度和速度不断加大,推动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进展一、碳短纤维非织造复合材料在轻结构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废旧碳纤维或碳纤维增强塑料切断或撕裂后制成15~100 mm的碳短纤维,通过喂料器和输送带运送到专门的开清系统后,在气流的作用下将水平网帘上的短纤维输送到成网区,经过针刺加固后制成幅宽约l m、克重为l00~l 500 g/m2的碳短纤维非织造布,再由气流输送到分切卷绕机进行分切和卷绕,制成满足幅宽和卷装要求的碳纤维非织造卷材,然后进行涂层固化整理制成非织造碳纤维片材,再与其他材料复合后应用于电动汽车中。
该技术特点:(1)将废旧碳纤维材料利用现代非织造技术制成汽车用复合材料,解决了碳纤维废料的回收利用问题,是循环经济与新技术、新产业的完美结合;(2)碳纤维本身固有的物理性能如刚性、脆性和导电性等对非织造生产线技术和装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该技术生产的碳纤维非织造复合材料具备了低成本、高产出、高性能的特点,便于产业化推广应用。
进展二、可冲散非织造擦拭布生产技术(湿法水刺技术wet-lace)
可冲散非织造擦拭布生产技术(湿法水刺技术)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降低环保产业生产成本的一项新的非织造生产工艺技术,它是湿法成网技术和水刺非织造技术的集成创新。由于可冲散擦拭布在污水中具有可分散性,因而不会给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装置等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证明,生产可冲散擦拭布的纤维要具有高孔隙率、高吸湿性和良好的分散性,纤维长度不应超过12 mm、纤维截面为锯齿状,而且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同时为满足擦拭布的拉伸强度和可冲散性的要求,生产过程中水刺机的水刺压力选择要适当。
纺织新科编者按:原文论述全面,在转载时略去了纺纱、织造、针织、检测、其他,以及推荐项目等内容,需要时请读者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