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yd18126
齐萌,王琼,王新宇,沈兰萍,李丹萌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 陕西西安710048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齐萌(1989-),男,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方向: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通信作者:沈兰萍,西安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载:印染助剂,2014/4;28-31
【摘要】 以有机热敏复配物为芯材,明胶一阿拉伯树胶为壁材,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热敏变色微胶囊.探讨了热敏微胶囊芯材组成及其配比对变色性能的影响.确定以m(结晶紫内酯):m(双酚A):m(十四醇/十六醇)=1:4:70复配物为芯材时,变色效果最好.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了热敏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热敏微胶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胶囊颗粒平均粒径为8.14μ m,变色灵敏,耐热性以及环境适应性良好,可以用于热敏变色织物的开发。
【关键词】 热敏复配物;热敏变色微胶囊;结晶紫内酯
【中图分类号】TS19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39(2014)04-0028-04
微胶囊技术在纺织染色和整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国内曾开发出用于后整理(防臭、杀菌)的微胶囊技术[2].热敏微胶囊是使用微胶囊技术将热敏材料包覆在微胶囊内,大大提升了热敏材料对外界环境的抵抗性能[3],可以提高热敏变色材料对纤维和织物的亲和力[4].在环保方面,残留在整理液中的热敏微胶囊比单纯的热敏材料更易分离,有利于废水净化,有利于生态净化[5]。
本文主要研究了热敏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表征号陛能测试.
1 试验
1.1 材料
十六醇(分析纯,纯度98%,西安化玻站化学厂),十四醇(分析纯,纯度98%)、双酚A(化学纯,纯度99%)、戊二醛(50%)(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结晶紫内酯(生化试剂,湖南亚帝科技有限公司),明胶(生化试剂,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冰乙酸[分析纯,天津(香港)新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无水碳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
1.2 仪器
MC02810202型数字恒温水浴锅、DZ-2BC型真空干燥箱、01-OA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JA2003型电子天平(上海良平仪器仪表有限公司),JJ-1型电动搅拌机(上海浦东物理化学仪器厂),BME.100LX型高剪切混合乳化机(上海威宇机电制造有限公司),SHB型循环水多用真空泵(郑州杜甫仪器厂),VIS-7220N型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LD4-1.8型台式低速离心机(北京京立离心机有限公司)。
1.3 热敏微胶囊的制备
芯材的制备:将一定量的溶剂放在烧杯中加热至熔化,再加入一定量结晶紫内酯和双酚A,放在水浴锅中保温90℃,充分搅拌1 h取出,自然冷却后得到深蓝色的固体有机热敏复配物。
热敏微胶囊的制备:采用复凝聚法,以明胶-阿拉伯树胶作为壁材,环保的戊二醛代替甲醛作为交联剂制备微胶囊.取一定量热敏复配物和10%阿拉伯树胶水溶液,pH=7,60-70 ℃保温反应,乳化形成水包油乳液;加人明胶水溶液,60-70℃保温,充分混合.在60-70℃搅拌滴加冰乙酸调节pH至4左右,凝聚形成囊壁液滴.冷却到8-10℃,滴加戊二醛溶液,搅拌30 min,升温至40℃,固化,过滤,干燥,得微胶囊产品.复合凝聚的过程主要有3个步骤:(1)芯材在溶液中充分分散;(2)加入带有相反电荷的另一种溶液,调节pH,同时调节粒子的数目使混合物中的离子恰好中和;(3)凝聚层的胶凝与固化。
1.4 测试
采用目测法测试复配物的变色性能,包括颜色深浅、变色温度、变色时间.具体方法为:将少量配制好的复配物置于烧杯底部形成薄薄一层,然后将烧杯在水浴锅中慢慢升温,观察复配物的变色性能;最后将烧杯从水浴锅中取出观察降温时复配物的变色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芯材的组成及配比
本文制备的热敏微胶囊最终用于多功能织物的变色整理,要求无毒、变色可逆,变色温度在环境温度附近.结晶紫内酯和双酚A的熔点均较高,在常温下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采用内酯型化合物结晶紫内酯(CLV)作为电子给予体,双酚A[2,2-二(4-羟基苯基)丙烷]作为电子接受体.选用十六醇和十四醇作为溶剂,两者均属醇类,为常用热敏变色复配物溶剂材料,相比其他醇,这2种醇毒性小,来源广,价格便宜,并可以使结晶紫内酯和双酚A充分融合反应.热敏复配物的变色原理为电子得失机理,在复配物中由于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的氧化还原电位相似,且伴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由于二者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程度不同,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二者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吸收或辐射出某些特定波长的光,从而使复配物的色彩发生变化[6].通常,复配物中的溶剂控制着电子转移,也就是复配物的变色温度;当温度升高后溶剂熔化,电子给予体与电子接受体分离,使电子给予体又回到原来的结构,颜色复原[7].十六醇的熔点为48℃,十四醇的熔点为38℃,可以推断使用十六醇作为溶剂时,变色体系变色应该发生在48℃左右,使用十四醇的体系变色发生在38℃左右,这2种溶剂复配物可以呈现出织物需要的变色温度梯度。
由于电子给予体、电子接受体和溶剂质量比影响复配物的可逆热致变色性能,因此,研究3者对复配物性能的影响以及最佳比例,以十四醇为例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结晶紫内酯热敏复配物,结晶紫内酯、双酚A、十四醇的质量比如表1所示.
表1 结晶紫内酯、双酚A、十四醇的质量比 |
|
为进一步确定热敏变色复配物的最佳配比,对比分析了5组试验中的最佳配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对每组中的最佳配比进行比较 |
|
如表2所示,当m(结晶紫内酯):m(双酚A):m(十四醇)=1:4:70时,复配物的变色速度最快,变色效果最明显,即变色性能最佳。
2.2 热敏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
对m(明胶)/m(芯材)、乳化机转速、m(戊二醛)/m(明胶)、乳化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复凝聚法制备热敏胶囊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见表3。
表3 正交试验表 |
|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组别的微胶囊变色时间相差不大,都为14 s左右,因此只对正交试验制备的微胶囊粒径进行极差分析.结果发现,各因素对粒径影响的强弱顺序是:D>C>B>A,最优组合为A3B2C3D2 制备微胶囊的优化工艺为:m(明胶)/m(芯材)=1.00,m(戊二醛)/m(明胶)=1.50,乳化机转速2 000 r/min,乳化时间25 min。
2.3 热敏微胶囊的性能
2.3.1 结构与表面形态
用尼康显微镜对微胶囊进行观察,得到微胶囊的形态结构如图1所示.
|
图1 微胶襞形态结构图 |
由图1可以看出,微胶囊囊壁和囊芯比例较好,囊壁厚度适中,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变色,也不影响微胶囊的机械性能。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胶囊,结果如图2所示。
|
试样中微胶囊的分布 单个微胶囊的结构 |
图2 微胶囊SEM效果图 |
由图2可以看出,微胶囊呈球形结构,对芯材的保护效果好,颗粒饱满、表面比较光滑.在微胶囊轮廓内部有一圈与其同心的亮线,这是光线通过不同介质后产生的衍射环,也可以证明微胶囊的单核单层结构。
2.3.2 变色温度
由于温度直接影响微胶囊的变色梯度,因此对热敏微胶囊的变色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微胶囊与复配物的变色性能 |
|
由表4可知,微胶囊的变色温度比复配物的变色温度高2-3℃,因为壁材隔热,使微胶囊的变色温度滞后于复配物的变色温度.综合分析:微胶囊在变色温度上滞后性不大,具有较好的变色温度和复色温度。
2.3.3 热响应性能
由表5可知,相比复配物,包封后的微胶囊可逆变色灵敏度稍有下降,这也是由壁材引起的;不过2种微胶囊的可逆变色灵敏度分别为1.96和1.92,说明微胶囊的可逆变色灵敏度较好。
表5 复配物与微胶囊的热响应性能 |
|
2.3.4 耐光性能
因为制备的热敏微胶囊用于织物整理,主要在高日晒、长日照环境下使用,因而需要对微胶囊的耐光性能进行测试.测试方法是将热敏复配物和微胶囊放在窗台上2个月,观察其变色灵敏度的变化,分析微胶囊对光的稳定性.测试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复配物与微胶囊的耐光性能 |
|
由表6可以发现,经过2个月的日晒,复配物和微胶囊的变色时间、复色时间和变色灵敏度都稍有下降,复配物的变色性能下降比微胶囊严重.这是由于复配物在日晒情况下会出现溶剂挥发、光催化等情况,使复配物的颜色以及变色性能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而微胶囊化后,微胶囊有效地保护了芯材,避免微胶囊内复配物的性能受到影响。
3 结论
(1)以有机热敏复配物结晶紫内酯、双酚A、十四醇/十六醇作为热敏变色微胶囊的芯材,确定3者质量比为1;4:70时,复配物的变色效果最好。
(2)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m(明胶)/m(芯材)=1.00,m(戊二醛) /m(明胶)=1.50,乳化速度2 000 r/min,乳化时间25 min.
(3)微胶囊的变色性能良好,可以满足开发热敏变色织物的要求.由于囊壁包裹,微胶囊内部的复配物对热的敏感有所滞后,但仍具有较好的变色灵敏度,且经过囊壁包覆后,复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l] 纪俊玲,汪信.微胶囊化染料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技术[J].纺织学报,2006,27(10);112-116.
[2] 关新杰,张海燕.微胶囊技术在染整工艺中的应用 纺织科技进展,201 1(2);21-24.
[3] 周秀会.变色织物生产技术[J].产业用纺织品,1999,17(8);1-4.
[4] 宋心远,沈煜如.新型染整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16-27.
[5] 范雪荣.纺织品染整工艺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354-356.
[6] 吴赞敏,吕小卓,冯文昭.热敏变色整理机的研制[J1.纺织学报,2009,30(1);91-96.
[7] Az R,DEWALD B,SCHNAITMANN D.Pigment decomposition in polymers in application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J].Dyes and Pigments,1991,1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