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固化有机硅涂层织物的研究yd18114

周晓洁 吴海燕 王晓广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430200

收稿日期:2012-06-18

作者简介:周晓洁,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纺织材料及纺织品设计。

通信作者:王晓广,E-mailwangxg1978@163.com

原载:产业用纺织品2013/1031-34

 

摘要:采用乙烯基硅油、辐敏剂及SiO2纳米粉体配制不同的涂层剂对纯涤纶织物进行整理,并采用辐射技术对涂层进行固化。对涂层前后的织物进行表面形态、抗渗水性能、透湿性能、透气性能、拒水性能进行研究对比,结果表明:辐射能很好地将乙烯基硅油涂层剂固化,并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整理后的织物抗渗水性好,拒水性强,并保持一定的透湿和透气性能。

关键词乙烯基硅油,涂层织物,辐射,固化,抗渗水性

中图分类号TS1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093(2013)10-0031-04

 

织物的涂层整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速、有效的纺织品加工技术。涂层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织物的外观和风格,使织物增加许多新的功能,如防水、透气、透湿、防污、阻燃等,使织物的用途大为拓宽,并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1]。涂层织物的种类众多,其中有机硅涂层织物由于具有良好的拒水性、耐热性好、耐气候性好、力学性能优良、无毒等众多优点,备受亲睐[2]。但由于有机硅黏合性较差,很难用传统的热烘方式对其进行很好的固化,且其热固化成本很高[3]。近年来,由于辐射固化技术具有固化速度快、污染少、节能、固化产物性能优异等优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技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4-8]。热固化为目前我国织物涂层固化的唯一方式,近年在国外已出现辐射固化织物涂层技术,但处于严格保密状态,我国辐射固化织物涂层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迄今几乎没有一台电子加速器用于实际生产[9-11]。本文采用乙烯基硅油对织物进行涂层整理,并利用辐射固化方式对涂层进行固化,对整理前后织物的性能,如外观形态、抗渗水压力、透气性、透湿性、表面张力等进行测试分析。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纯涤纶织物240T(昆山市英杰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乙烯基硅油(黏度为10 000 cs,上海鼎绍化工有限公司);辐敏剂(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广州谛科复合材料技术有限公司)SiO,纳米粉体(粒径为30 nm,南京海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备

60Co-γ 辐射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辐射加工研究所;JSM-651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YG(B)812D-20型织物抗渗水压测试仪;YG(B)61D型数字式织物透气量仪;jY-PHb型接触角测定仪;马丁代尔耐磨仪;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透湿杯。

13  试验工艺及参数

本文中采用的技术路线为:配制涂层整理剂涂层(刀涂)辐射固化(氮气保护)卷装取样测试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不同的涂层配方及辐射工艺,其详细参数如表1所示。

1 试样及其涂层工艺

image012.gif

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1  涂层前后织物表观形态的变化

涂层前后织物的表观形态如图1所示。

image003.gif

1 涂层前后织物的表观形态

    由图l(a)可知,纯涤纶织物在涂层层前,纤维表面十分光洁,纤维与纤维之间缝隙较明显,由此决定其涧湿性能较好,且具有良好的透湿、透气性能。由图1(b)及图1c)可知,由乙烯基硅油涂层后,利用60Co-γ辐射技术不仅可以很好地将硅油涂层剂固化,而且涂层剂能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较连续的薄膜,纤维与纤维之间互相黏结,缝隙减少。采用纯有机硅整理后的织物,其表面的膜比较光洁,而加入辐敏剂及SiO2纳米粉体后所形成的膜则表现不仅粗糙而且相对较致密。膜的增加必然会影响材料的表面能以及透湿、透气等性能。

22  抗渗水性能

涂层前后织物的抗渗水性能(静水压力)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2涂层前后织物的静压力  单位:Pa

image005.gif

  注:“涂层面向上”是测试时,非涂层面向下,接近水面,水压从非徐层面向上透过织物:“涂层面向下”是指测试时.涂层面向下.接近水面,水压从涂层面向上透过织物

    由表2 可知,涂层前的涤纶织物完全不抗静水压力,其静水压力值不到100 Pa;而经乙烯基硅油涂层后织物的抗静水性能明显增强。这是由于有机硅分子在辐射条件下.交联固化,在织物的表面形成了膜,使得纤维与纤维之间几乎没有缝隙  在膜存在的情况下,织物的缝隙孔洞极小,其静水压力增大,由表2还可知,添加了辐敏剂的涂层织物的抗静水压力更好。这是由于辐敏剂的加入,在同等的涂层量下,辐射时乙烯基硅油分子的活性增强,分子之间能很好地交联固化,所形成的膜性能更优异、更稳定,使织物的抗渗水性能更强。.

23  透气性能

涂层前后织物的透气性能测试结果见表3。.

3涂层前后织物的透气量       单位:立升/平米·每秒

image006.gif

:“涂层面向上是测试时,涂层面向下,气压从非徐层面向上透过织物:“涂层面向下”指测时.涂层向下.气从涂层面向上透过织物

由表3可知,涂层前织物的透气量达461 2 L(m2·s),织物表现出良好的透气性能;涂层后的织物由于膜的增加,透气性能均下降,由添加了辐敏剂及SiO2纳米粉体的涂层剂整理后的织物,由于其成膜较致密,透气性能相对纯有机硅涂层的织物要差.但仍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

24  透湿性能

涂层前后织物的透湿性能测试结果见表4

4涂层前后织物的透湿率WVT         单位:g/m2·24h

image008.gif

:“涂层面向上是测试时,涂层面向下,水汽从非徐层面向上透过织物:“涂层面向下”指测时.涂层向下.水汽从涂层面向上透过织物

     由表4 可知,涂层前织物的透湿率达7 832 g(m2·24 h),织物表现出良好的透湿性能;涂层后的织物由于膜的增加,透湿性能均下降经纯有机硅涂层后的织物,虽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膜,似其透湿率仍高达6 000 g(m2·24 h)以上;而经添加了辐敏剂及SiO2纳米粉体的涂层剂整理后的织物,由于其成膜较致密,透湿率则不到500 g(m2·24h)

    织物在采用不同配方的有机硅涂层剂整理后,仍能表现出一定的通透性。主要原因在于,构成聚硅氧烷主链的Si-O-Si链的键角较大,原子与原子间的距离较长,具有较大的自由度,Si-O键长达0193nm,使得硅氧烷类化合物不易发牛结晶。因此,其容易透过氧气、氮气甚至水蒸汽分子,用其处理后的织物仍具有一定的通气透湿性。

25  表面张力

    涂层后织物的接触角如图 2所示。

涂层前的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当在织物的表面滴上一定量的水滴后,水滴逐渐将织物润湿,其接触角为零。而由图2(a)可知,在采用纯乙烯基硅油对织物进行涂层整理后,其拒水性增强,接触角为100°;由图2(b)可知,在乙烯基硅油中添加辐敏剂及SiO2纳米粉体,由其整理后的织物的拒水性能更为优良,接触角为115°。原因在于,经有机硅涂层剂整理后的织物,其表面存在一层有机硅薄膜,有机硅分子表面能很低,决定了其涂层织物的拒水性较好。而在整理剂中添加了辐敏剂及SiO2纳米粉体后,最终形成的膜相对较粗糙,更进一步增强了织物的拒水性。

image010.gif

image011.gif

(a)  试样B涂层面

(b)试样C涂层面

  2  涂层后织物的接触角

3  结语

    本文采用乙烯基硅油、辐敏剂及SiO2纳米粉体配制不同的涂层剂对纯涤纶织物进行整理,并利用辐射技术对涂层进行固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知,乙烯基硅油涂层整理剂能在织物的表面形成一层良好的较较的薄膜。而通过其他相关性能测试对比分析可知,涂层后的织物抗静水压力高,表面张力小,拒水性能好,并且还具有一定的通气透湿性能。该涂层织物可泛用于衣料(雨衣类、仿皮革、防水耐热衣),日用 (防水布),杂品(雨天帐篷布、海滨太阳伞),工、农业用(电气散热材料、印刷布、制版布),医疗卫生用 (护伤膏),室内装璜用(贴墙材料、天花板材料、铺底材料),装饰用(家具面料、遮光帘、暗幕等),建筑用(顶盖板材、帐篷)等产品中。

参考文献

[1]吴红玲,蒋少军.涂层织物的开发及应用[J].济南纺织化纤科技,2002(2)20-22

[2]章杰.环保节能型织物涂层胶的发展和应用[J].印染,2010(24)4l45

[3]李正雄.浅谈织物涂层剂[J].印染助剂,200320(1)7-10

[4]HISATOMO YoneharaThe status of radiation curing markets and technology in Japan[C]Conference Proceedings Rad Tech Asia2001115-119

[5]GIESSMANN A Muhipu,'pose production line for the coated textile industry [J]Journal of Coated Fabrics199828(1)56-62

[6] MEHNERT RRadiation curing technologyequipment[M]Chiehester and New YorkJohn WileySons 1998129-134

[7] MENEZES TRadiation curingLooking backLooking forward[J]Radtech Report1998(10)14-18

[8] UWE FRadiation curable coatings[M]SRI Consdting2004257-261

[9] 金养智.高速发展中的中国辐射固化行业经济信息统计分析[J].中国化工信息,2002(43)13-17

[10]TAKASHI UTORU ONORIYASU Set a1Radiation curing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its industrial appliin Japan[C]ShanghaiProceedings of Rad Tech Asia200515-23

[11]吕延晓.我国辐射固化产业发展特点与现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1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