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技奖yd17931

image009.jpg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image010.jpg

 

习近平向获得2 0 1 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19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2页,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173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image011.jpg

image012.jpg

核心提示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人生。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本土核物理学家,究竟能迸发多么灼热的能量与光芒?越神秘,人们越想要走近他。

于敏资料照片

 

当之无愧的“核卫士”

    1967617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徐克江机组驾驶“轰6”进入空投区。但听一声惊天“雷鸣”,万里碧空升腾起炽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云顶天立地……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东方巨响,震惊世界。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百日会战”令人永难忘怀。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他带领小分队赶往华东计算机研究所。“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参与“会战”的蔡少辉研究员说。

    于敏全凭满腔忠诚的热血拼搏、鏖战,和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核卫士”一道,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

接受绝密使命隐姓埋名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即使时光倒流,老于仍会走这条路。“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19611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重担千斤。

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出师表》背诵到底。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所有人真切体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突破氢弹后,于敏带领团队乘胜又干成几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为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和国防高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今天看来,件件意义深远。

 

青岛早报2015-1-10/2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