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遗存绞缬物为对象的传统扎染技艺研究yd17930
刘素琼1,2,高卫东1,梁惠娥1 1、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2、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收稿日期:2013-08-16 修回日期:2014-05-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MZ04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NCET-10—0454)
作者简介:刘素琼(1979-),女,副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染整、现代扎染艺术。梁惠娥,通信作者,E-mail:lianghe@ jiangnan.edu.en。
原载:纺织学报2014/10;100-104
【摘要】中国历史上早期存在并一度盛行与流传的传统扎染技艺,是一种特殊的手工物理防染工艺。归类整理已公开发表与出版的传统绞缬遗存物,挑选出有效案例,将之作为传统技艺研究的主要内容,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色彩特点、造型特点与工艺特点多角度深度剖析。总结得出:传统扎染在色彩上喜用红色、黄褐色系,以及和谐的色彩对比效果;追求抽象写意美的审美思想,在造型上喜用几何造型、规则构图特点;在工艺方法上具有喜用捆扎“点粒”造型为主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扎染;传统扎染;遗存绞缬物;统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S 938.9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75/j.fzxb.201410010005
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出土了大量自汉唐以来的象征丝绸之路文明的染缬服装与织物残片,其中绞缬织物较为多见。这类出土绞缬物与收藏传世的部分绞缬品,共同构建充实了我国古代绞缬技艺知识体系,是我国传统扎染研究的宝贵财富,他们在图案造型、构成特点、配色规律等艺术形式上呈现出的特征与规律性,是传统扎染技艺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用具有能够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发展趋势的统计分析法[1]对传统扎染技艺展开了研究,归纳了其典型特征。
1 绞缬的相关记载及现状遗存
绞缬是我国古代织物重要的染缬方法之一,今称扎染。在我国,可考证的时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并在唐代时期极为盛行。《洛阳伽蓝记》曰:“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为元色,余则入染色,谓之彩缬”。《说文》曰:“缬,以衣衽报物谓之缬”。《韵会》曰:“缬,系也,谓系缯染成文也”。《一切经音义》曰:“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诗词《嘲飞卿》曰:“醉袂几侵鱼子缬”。《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曰:“横铺豹皮褥,侧带鹿胎巾”。这些描述均是古代文献对绞缬的记载。
我国历史上遗存下来的绞缬织物,分为考古出土与收藏传世两大类。因织物的保存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完好的传统绞缬织物极为少见,现存物均以衣物残片为主。目前,这类文物的遗存与收藏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第一是以新疆吐鲁番、甘肃敦煌为主要区域的中国境内,主要收藏单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博物馆等[2];第二是日本,其绞缬织物主要以收藏传世为主,收藏单位为正仓院、法隆寺、龙骨大学图书馆等;第三是英国、法国、印度等国家,主要机构有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印度新德里博物馆,他们收藏了一部分从新疆或敦煌出土的绞缬文物。
现将已有文献记载的部分绞缬实物清单名录分别列于表1中。
表1 已见发表的历代绞缬实物名录 |
|
|
注: 将部分有争议的暂命名为夹缬,实际为绞缬与夹缬之间的过渡形态的文物作为绞缬夹扎法列入其中;※号为工艺特殊性或有失真度而未列入本文研究范畴的样本。 |
2 传统扎染技艺研究
因为遗存对象的特殊性,在本文研究范围、对象的选取上,对具有极强特殊性的扎经染色工艺,以及受资料限制,部分已发表文物或只有文字描述,或色相失真有争议无法考证的图像进行了适当的筛选,从已发表的34个样本中挑选出28个准确性较高的样本以展开比对研究(见表1,标注※号为无效样本)。在色彩研究上,因纺织品色彩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等化学反应而产生色变,故本文的色彩研究不涉及明度和纯度,均以色相进行统计和归类,色名统一用现代色彩学名称。
2.1 传统扎染的色彩特点
色彩是图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艺术效果的活跃因素之一。对绞缬纹样色彩特点的统计研究,从色相、套色以及色彩的面积对比3个方面展开。
2.1.1 色相特点
经统计,中国遗存绞缬织物在色相上由红色、褐色、青色、绿色、黄色、紫色6大色系构成,其中紫色仅作为点缀色出现1次。作为最明显特征的5种主色,其使用频次依次为红色(32%)、褐色(2l%)、青色(18%)、绿色(18%)、黄色(11%)。辅色黄色的使用在有彩色中的比例为82%。表2示出了遗存绞缬织物色彩统计。
表2 遗存绞缬织物色彩统计 |
|
2.1.2 套色特点
在套色上,遗存绞缬物共有一套色和两套色2种构成特点(不包括无彩色白色)。一套色配色计13次约占整体的46%,两套色配色计15次约占整体的54%,其中两套色中的色彩对比依次为同类色配色7次,邻近色配色6次,互补色与对比色配色各为1次。表3示出了遗存绞缬织物套色统计。
表3 遗存绞缬织物套色统计 |
|
2.1.3 色彩面积对比特点
色彩的美感主要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除了在本质上的色彩属性对比之外,量的对比即色彩面积的对比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16]。在色彩面积的对比分配上,遗存绞缬织物大致出现了3种明显的特点,分别为9:1配比形式的构成21次,占总数的75%,6:4配比形式的构成5次,约占总数的18%,1:1配比形式的构成2次,约占总数的7%。表4示出了遗存绞缬织物色彩配置架构。
表4 遗存绞缬织物色彩配置架构 |
|
2.1.4 传统扎染色彩特点分析
统计发现,传统扎染在色相特点上主要使用的色彩为红、黄、褐色系,有着明显的古代人“崇红尚黄”的特点,是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紧密结合的一种重要体现。在色彩搭配上,用不同色相进行套色染工艺占总体的50%以上,说明传统扎染在早期就开始有了追求多彩艺术效果的特点;在色彩调和关系的把握方面,传统扎染类似色(含同种色)搭配占总体的80%以上,说明其喜欢追求色彩丰富自然、色调柔和、层次含蓄、愉悦舒适的艺术感受。在色彩面积对比上,占总体的70% 以上的“9:1”面积对比分配特点,在另一个方面显示了传统扎染在“留白”的处理上喜用满地色少纹样的艺术特点。
2.2 传统扎染的图形特点
图案的造型根据其造型特征和思维形式可分为3大类,即抽象思维特点的几何形、形象思维特点的写实形和感性思维特点的写意形。其中,点、线、面作为重要的造型要素,通过多样化的排列组合构成,构成了各式花色的纹样图案。根据以上定义原则统计绞缬纹样发现:传统绞缬花样在造型特征上均为几何形,占总体的100%;点造型元素25例,约占总体的89%,线面造型元素3例,约总体的11%;构成特征上,规则构成27例,约占总体的96%,不规则1例,约总体的4%。表5示出了绞缬织物图形特点。
表5 遗存绞缬织物图形特点 |
|
几何纹样、点造型、规则构成元素的使用惯性,使得传统扎染艺术的美极具典型性。这种用圆形、方形、菱形、规则的线面等构成手法,以及用言简意赅的简练手法去表现图案和形式美感的表达方式,赋予了传统扎染在形象上清新典雅,布局上对称规则、严谨饱满,风格上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和强烈艺术感受力,同时也显示了其在艺术形态上追求抽象写意的审美思想。
2.3 传统扎染的工艺特点
绞缬工艺由扎花和染色两种主要技术方法构成。统计得出:传统遗存绞缬物在染色形态上主要为一色染和套色染工艺,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9%与61%;在扎花方法上主要有捆扎工艺法、缝扎工艺法[17]、夹扎工艺法,他们分别占总体的75%、14%、11% ,如表6示出的遗存绞缬织物工艺特点。进一步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扎花方法统计分析可看出,唐代是扎染工艺多样化并发展的典型时期,早期的圆形捆扎工艺在此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发展出了新的缝扎、夹扎工艺,如表7所示的遗存绞缬织物工艺特点。
表6 遗存绞缬织物工艺特点 |
|
表7 不同历史时期扎花方法数量统计表 |
|
综上所述,传统扎染工艺在染色上喜用套色染技术;在扎花手法上,具有喜欢使用圆形捆扎“点粒”造型的明显特点,这种“点粒”造型的方法是传统扎染的主体工艺。从历史纵向发展来看,传统扎花方法在本质上具有“融会贯通”的特性,在染色印花技术逐渐成熟的条件下,其工艺手段上日趋丰富,不断创新,显示出了工艺本质上“宽泛性”的特点。
3 结语
通过对遗存绞缬物的深入分析,我们从色、形、艺三个方面概括出了传统扎染技艺的本质与外在的特点,分别为:传统扎染技艺在艺术特征上,有着喜用点元素、几何造型、规则构图的特点;在色彩上,喜用红色、黄褐色系,和谐的色彩对比以及大比例面积对比特点;在工艺扎花手法上,以捆扎法为主,辅之有少量的缝绞法和夹扎法;在工艺本质上,具有交融创新“宽泛性”的特点。由于样本的数量极为有限,对传统扎染技艺特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还有待于考古出土的新发现。
参考文献:
[1] 刘亚玲.浅谈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12(9):24-25.
[2] 郑巨欣.中国传统纺织品印花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8:32-68.
[3] 国家文物局.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创造发明文物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21.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73(10):18.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丝绸之路:汉唐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
[6]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8.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73(10):l8.
[8] 中国国家博物馆.绿地染缬[EB/OL].[2013-03-19]. http://www. chnmuseum. cn/tabid/2012/Default.aspx? AntiqueLanguageID =57 1.
[9] 中国数字科技馆.绞缬作品[EB/OL]. [2012-11-09]. http://amuseum. cdstm. cn/AMuseum/silk/rx050101.htm1.
[10] 刘咏清.略论染缬[J].丝绸,2005(12):58-59.
[11] 袁宣萍.我国古代的扎经染色绸[J].丝绸,1991(12):51-54.
[12] 张抒.印染织绣艺术[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103.
[13] 方忆.唐三彩彩釉工艺与唐代染缬工艺关系之初步探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2):72-79.
[14] 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5] 赵丰.敦煌丝绸艺术全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112-119.
[16] 黄元庆.服装色彩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46-54.
[17] 高志伟.古代纺织品染色及绞缬工艺[J].群文天地,2012(1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