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用无醛固色剂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yd17506

金鲜花,张红燕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311215

收稿日期:2013-08-05

作者简介:金鲜花(1968-),女,浙江东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和纺织化学品的开发工作。

原载:印染助剂2014/7;1-7

 

摘要 固色剂可提高染料与纺织品的结合牢度,其固色能力和游离甲醛含量是评价固色剂性能的2项重要指标纺织品出口规定:游离甲醛含量必须在300×10-6 以下,内衣制品必须在75×10-4 以下,这促进了高色牢度无甲醛固色剂的研究开发.综述了无醛固色剂的发展及类别,介绍了无醛固色剂的固色机理,并分析了固色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固色剂;无醛;发展现状;色牢度

中图分类号TQ6104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39(2014)07-0001-07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出口创汇、创利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扭转长期以来的贸易逆差,一些发达国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企图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其中重要的是对纺织品色牢度的要求与甲醛含量的限制[1].为了达到色牢度要求,纺织品染色后通常需要进行固色处理.固色剂能提高染色过程中染料的固着率及湿处理牢度,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十分重要[2].早期的固色剂含有较高的游离甲醛,易导致皮肤发炎,甚至发生溃疡,因此,研制高色牢度的无醛固色剂势在必行.近年来,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型的纺织工业用无醛固色剂,不含有害的重金属、甲醛、酚类、芳烃和磷酸盐等化合物,还能固着未被洗除的水解染料,减少浮色,既不损害染料的鲜艳度,还能经受洗涤、汗、氯、光等的单一作用和复合作用,并有益于提高染色织物的色牢度.本文将从事无醛固色剂研究期间所收集到的一些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就近年来无醛固色剂的发展现状、类别及其固色机理作简要的述评,并阐述了无醛固色剂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  固色剂发展

11 概况

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外各大化工公司相继研究开发各种固色剂.当时还未发明活性染料,因此重点是针对直接、酸性染料,其中双氰胺甲醛树脂及含铜双氰胺甲醛树脂固色效果较为理想,并逐渐形成固色剂商品,即Colourfix YCoprantex B(相对应的国产固色剂为固色剂Y和固色剂M)

50年代初活性染料问世,针对活性染料水洗色牢度差的问题,卜内门化学公司用阳离子固色剂及弱酸性物质进行处理,可提高活性染料的湿处理牢度.从此,固色剂的品种越来越多,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固色剂的化学结构很少有改进,结构较为单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含醛固色剂的缺点逐渐暴露,如易引起染色织物色变、手感粗糙,特别是甲醛含量较高,对皮肤有刺激性和毒性,被限制使用.日本、德国和欧共体规定,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和婴幼儿纺织品的甲醛释放量应分别小于75x10-620x10-6日本规定婴幼儿服装的甲醛释放量应检测不出);我国对纺织品的甲醛含量也予以强制性限制,对甲醛释放量要求的规定与日本、德国相同[3].因此,无甲醛固色剂的研制和使用成为固色剂发展的主流.

近年来,世界纺织市场对染色织物的色牢度又提了新的要求,如Eco-TexOeko-Tex标准对染色织物的耐洗色牢度要求达34级.经固色处理后的染色织物,不仅要有一定的耐水洗、耐摩擦、耐汗渍、耐日晒、耐氯色牢度等,而且要求不含甲醛、无毒、不影响织物手感和颜色等,对固色剂的性能要求更加严格[4]

12  固色机理

(1)固色剂和染料生成不溶性色淀.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因含有亲水性基团,遇水时会降低染料和纤维间的亲和力.利用固色剂分子中的阳离子电荷和染料的阴离子基团形成静电结合,使染料与固色剂在纤维上生成不溶性色淀,降低染料的水溶性。从而提高湿处理牢度;固色剂的阳离子性越强,其皂洗、白布沾色牢度越好.如直接染料、活性染料用阳离子固色剂处理,通过生成色淀来提高湿牢度;直接铜盐染料用铜盐处理;酸性染料染色后用铬盐处理,使染料与纤维问形成螯合物,从而降低其水溶性,以提高染色牢度[5-6].可以把水溶性染料看作活性阴离子与固色剂的阳离子基团在纤维上进行离子交换,生成微溶和不溶于水的盐类.其反应机理如下:

image002.gif

其中:D表示染料母体,F表示固色剂阳离子基团.

(2)固色剂在纤维表面形成薄膜,增加染料的脱落难度,从而提高湿处理牢度.试验结果证明:凡是成膜性好的固色剂,固色效果均较佳.由烯烃聚合而成的高聚物,即使不含有反应性基团或阳离子基团,也能提高染色牢度.因为高聚物在染色织物上成膜,使染料脱落减少,多胺类固色剂可提高其相对分子质量,固色牢度也随之提高[7] 3-4.如果在成膜材料上引入反应性基团或阳离子基团,则更能提高其固色牢度,新型固色剂的研发大多走此路线.

(3)利用固色剂分子中的反应性基团(如羟基、环氧基等)与染料分子上的反应性基团、纤维素分子上的羟基交联,从而降低染料的水溶性,提高染色织物的皂洗、白布沾色牢度,提高染料的湿处理牢度[5-6].染料问或染料和纤维间通过交联,使断键脱落下来的染料不再转移到熨烫布上,从而提高湿烫色牢度[7]3-4.向固色剂分子中引入反应性基团,利用反应性基团的交联作用提高固色剂的固色性能,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如将二乙撑三胺和双氰胺反应制成多胺类树脂,再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即制成反应性固色剂[8]

(4)利用固色剂与纤维间的分子引力增加固色剂的固着强度,从而提高染色牢度,这里所指的分子间引力主要是氢键引力.如用多乙烯多胺与环氧氯丙烷制成的固色剂,其染色牢度比二甲胺与环氧氯丙烷制成的固色剂好 [9]9-10.又如二乙烯三胺与双氰胺的缩合物,其固色效果主要是因为具有较强的氢键引力,再加上具有弱的阳离子性.另外,n(二乙烯三胺):m (环氧氯丙烷)多为1:1的缩合物,若在此基础上增加环氧氯丙烷用量,可形成三维空间的缩合物,分子中的反应性基团增加,固色效果应该提高,但事实却相反,究其原因,此固色剂是立体结构而非平面结构,反而削弱了与纤维间的氢键引力,导致固色效果降低[5]2127-2128

(5)利用固色剂的缓冲能力提高染色织物的汗渍牢度.活性染料不耐酸,而汗液中含有酸性物质,在汗渍条件下,活性染料与纤维形成的共价键水解断裂,导致汗渍色牢度降低.欲提高固色剂汗渍色牢度,就要求固色剂有较强的耐酸能力,也就是对酸性物质有良好的缓冲能力.所以,在固色剂分子中最好含有氮原子,氮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呈现一定的碱性,能中和酸性物质,这类固色剂的汗渍色牢度比较好,如使用多元醇胺缩合而成的固色剂,其汗渍色牢度比多元酸缩合物或萘二酚类缩合物好[7]3-4

(6)利用固色剂中的平滑剂使纤维表面平滑柔软以提高耐摩擦色牢度.织物纤维在经染料染色、无醛固色剂固色处理以后,其表面的平滑性并没有多大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固色剂的耐湿摩擦色牢度.为此,国内外都在研制专门用于提高耐湿摩擦色牢度的固色剂助剂,而且已有产品出售.这些专用助剂实际上都是柔软剂,例如聚乙烯乳液和氨基硅油等.但这些柔软剂只有在用量很大(超过50 gL)时才有效果,且这类助剂只能与固色剂混合使用.所以,目前正在研制能与固色剂接枝的柔软性物质,从而达到既柔软又提高耐湿摩擦色牢度的目的[5-7]

(7)将紫外线吸收剂接枝引入固色剂分子中,利用紫外线吸收基团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对染料结构的破坏,从而提高耐Ft晒色牢度.据专利 报道,将水杨基羟肟酸先加入水中,再用NaOH溶解,加入饱和的CuSO4·5H20溶液,搅拌10 min后过滤得到绿灰色粉末状物质,即耐日晒固色剂,在pH=68时应用效果良好.直接用磷酸铜和水杨醛肟也具有较好的耐光效果[11]

(8)利用一些物质的抗氯性或吸氯性,防止活性氯对染料的破坏,从而提高染料的耐氯浸色牢度和耐氯漂色牢度.事实上,大多数固色剂的固色过程都是利用多种固色机理共同作用,提高染色织物的水洗、日晒、耐摩擦、耐酸碱和耐氯等色牢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固色效果.

一般来讲,好的固色剂应具有如下性能[12]较强的固色能力,能使染色织物的色牢度明显提高;染料适应性广,染料结构对固色效果的影响较小;与纤维的亲和力强,在固色浴中吸尽率高;织物经固色剂固色后,不会引起色光变化;在提高某项色牢度的同时,不降低其他色牢度,兼顾各项色牢度;不影响织物的手感,不引起织物强力下降.

13  固色剂的种类

13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固色剂

大多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其阳离子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固色作用.使用较多的为烷基吡啶盐、硫盐和磷盐,例如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和Sapamin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但其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日晒色牢度不好[13],目前已较少应用.其典型结构如下:

image004.gif

王学川等[14]将树状聚酰胺一胺分子(PAMAM)作为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阴离子型染料)的固色剂使用.将树状聚酰胺-胺的氨基用阳离子醚化剂进行接枝改性,使其外围带上大量阳离子基团,与阴离子染料间形成大量的离子键,并在纤维表面形成大分子色淀,起到固色作用.另外,树状聚酰胺-胺内部大量的空腔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染料分子进行包裹和释放,起到一定的匀染作用.

这一大类固色剂大部分都可以用于提高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的湿处理牢度.但是,这类固色剂处理后的织物会出现色变且耐日晒色牢度降低,并且提高耐汗渍色牢度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这类固色剂目前应用较少.

132  树脂型固色剂

1.321  双氰胺型

20世纪50年代初开发的双氰胺型树脂固色剂可以说是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固色剂,以固色剂Y为代表,由双氰胺、氯化铵、甲醛缩合而成的预缩体,在稀醋酸浴中使用[15],反应方程式如下:

image006.gif

image007.gif

 

这类固色剂的固色机理主要是缩合物上的阳离子与染料的磺酸基和羧酸基阴离子形成盐(色淀),从而提高染料的色牢度.双氰胺型树脂固色剂主要用于直接染料和弱酸性染料,一般不用于活性染料,其主要问题是存在游离甲醛.甲醛是一种无色的刺激性有害物质,能刺激人的呼吸道系统,长期接触还可能引发癌症.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甲醛危害的日益重视,该类固色剂逐渐被无甲醛固色剂替代.

1322  多胺类

多胺(如二乙撑三胺)与胍及其衍生物(如双氰胺)的缩合树脂开发于20世纪6O年代初,是固色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16]43-44主要是由多胺(主要是二乙烯三胺)与胍及其衍生物(主要是双氰胺)在酸(无机酸或有机酸或其释酸盐)存在下进行反应,经缩合、脱氨、环化成咪唑啉结构,并经缩聚形成高分子化合物[17]23,反应方程式如下:

image009.gif

这类固色剂为阳离子网状结构,可与染料的阴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色淀以提高染色牢度,而且分子质量较大,与纤维问产生范德华力结合而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同时双氰胺与多乙烯多胺缩合、环化生成阳离子盐型树脂,在织物上形成高分子膜,从而具有较好的色牢度[18]49-50

Juerg[19]将多胺的季铵盐与双氰胺缩合得固色剂SH-96,在3040pH45,用量45(omf)的条件下用于活性染料棉织物固色时,固色牢度较高;除了对活性染料有较好的固色性能外,多胺类树脂固色剂对直接染料也有良好的同色性能.陈忻等[20]以多乙烯多胺、双氰胺、壳聚糖为原料,合成了固色剂L-CS,并将其用于直接大红4BS染料的固色研究.结果表明,其耐干摩擦色牢度达到4级,耐湿摩擦色牢度达到3级,皂洗褪色牢度4级,白布沾色牢度5级.

该类固色剂的固色性能除了受其结构因素影响外,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也有较大影响.邓耀明等[21]研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的多胺类固色剂崮色性能的差别,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大且分布较为集中的固色效果优于相对分子质量小且分布较为分散的固色剂;同时,同色剂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能太大,否则易形成凝胶甚至 现沉淀,从而影响固色效果[22].因此,通过控制同色剂的合成条件,如原料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问等,改变固色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对制备同色性能良好的固色剂非常重要.

   该类固色剂除个别品种外,一般不含游离甲醛,且固色性能优于固色剂Y,特别是能提高活性染料的耐洗色牢度[7]2-3.此类固色剂品种较多,一度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和应用,如上述的同色剂SH-96[19-23]、固色剂H[24]、固色剂DFRF-1[25]、固色剂GQ-600[26]等.这类固色剂的缺点是分子结构中除了含有阳离子外,还含有较多的伯胺、仲胺及叔胺等,在染色后处理时往往会产生色变并降低耐晒色牢度[16,18,27].因此,随着人们对固色剂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其进行结构改性,提高其耐晒色牢度或者开发一类新型不变色且耐晒的固色剂也逐步成为关注的一大方向.

133  聚阳离子型

此类固色剂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开发来的,主要用于活性染料固色 一般不会引起色变和耐晒色牢度下降[16]44-45.聚阳离子型固色剂与网状结构的树脂型固色剂不同,多呈线性结构,可分为伯胺、仲胺、叔胺及季铵盐型[7,27]

伯胺类固色剂主要是聚乙烯胺,由聚乙烯胺经分解反应生成,也有用聚乙烯丙基胺合成或由聚N-乙烯甲酰胺水解制得.仲胺类固色剂主要是二烯丙基胺盐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虽不易得到高聚物,但是作为固色剂还是有效的.叔胺类固色剂主要有聚4-乙烯吡啶盐酸盐和聚丙烯腈聚合物.

由于季铵盐阳离子性最强,固色效果最好,因此,在实际开发中以季铵盐型为主.季铵盐型固色剂主要包括环氧氯丙烷与胺类(主要是二甲胺、三甲胺和二乙撑三胺)的反应物,如固色剂KS[28]、固色剂Fix-1[29]、固色剂TCD-R[7]2-3等;二烯丙基季铵盐衍生物[7,16-17]如固色剂F[30]、固色剂MRT-1 [31]等.其中,环氧氯丙烷与胺类的反应物为我国市场上批量销售的崮色剂,反应式如下[7]23-24

image011.gif

image012.gif

徐蔚[32]通过二甲胺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得到固色剂AE,用于染料固色,耐干摩擦色牢度从23级提高到45级,耐湿摩擦色牢度从l2级提高到4级,大大提高了染料的固色性.原因是其季铵盐可与染料分子的阴离子基团形成盐,其反应性基团也可与纤维分子上的羟基等发生共价交联,从而提高固色性能;而通过多乙烯多胺(主要是二乙烯三胺)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得到的缩聚物,在高温下可环化生成咪唑啉结构,有利于提高染色牢度[18]49-50

环氧氯丙烷与胺类的反应产物,可以防止色变和提高耐晒色牢度,但耐皂洗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有所降低;而二烯丙基季铵盐聚合物的耐皂洗色牢度比环氧氯丙烷与胺类的季铵盐聚合物好,也不会产生色变和耐晒色牢度降低的问题[16]45-46.此类固色剂的固色原理主要是通过其阳离子基团与染料形成色淀,降低染料的水溶性,但仍没有解决固色剂摩擦牢度特别是湿摩擦牢度不高的问题.

134  反应型

此类固色剂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其反应性基团(羟基、环氧基等)能与纤维或染料的某些基团(如羟基等)发生共价交联,进一步提高其固色牢度,故称为反应型固色剂,也称为交联固色剂[16]45-46

反应型固色剂一般分为非离子反应型固色剂和阳离子反应型崮色剂.非离子反应型固色剂一般采用1,5-二萘酚[33]、对苯二酚[34]等有机化合物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得,其分子结构两端存在活性环氧基,能与织物纤维中的活性基团(羟基等)发生共价反应,明显提高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及硫化染料的耐湿摩擦色牢度;此外,非离子反应型固色剂还有聚醚类反应型固色剂(以多乙醇胺、多羟基萘缩合成的聚醚)、聚羧酸类反应型固色剂(以多羧酸、四羧酸甲烷缩合而成的聚酯)[9,16-17].阳离子反应型固色剂除了通过其反应型基团与纤维分子上的羟基等发生共价交联外,其阳离子还能与染料的磺酸基阴离子形成盐,即色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固色剂的固色性能.

很多反应型固色剂是由多胺类固色剂或聚阳离子型固色剂改性而来,如将多胺(二乙烯三胺)与双氰胺的缩合物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得到缩聚物,可将多胺类固色剂改性为反应型同色剂,反应式如下:

image014.gif

这类固色剂在同色时不但可以使直接染料、硫化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等的耐皂洗、耐摩擦色牢度提高,而且固色后色光变化不大[35].郭振良等[36]通过多胺与环氧氯丙烷的反应产物与丙烯酰氯反应制得单体,再通过聚合反应制备了新型无甲醛固色剂YSZ,该产品对于活性染料及直接染料染纤维素纤维具有较好的固色效果,耐湿摩擦色牢度也较高

由于此类固色剂特点鲜明、性能优良,因此品种较多,除固色剂YSZ外,还有固色剂P、固色剂DE[37]、固色剂TX[7]2-3、固色剂NF-1、固色剂NF-2[38]等.在现代固色剂的研发中,可以利用反应性基团的交联作用研发新型固色剂,也可以使用2种或2种以上固色剂复配成复合型固色剂,利用不同组分的不同固色机理产生加和效果,提高染色织物的某一项色牢度,甚至多项色牢度.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固色剂也大都是通过复配方式提高色牢度,获得较好的使用效果.

135  新型固色剂

1351  溶胶-凝胶型

该类固色剂尚处于科研阶段,其固色机理是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水解直接形成溶胶或经解凝形成溶胶,微小的溶胶粒子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比表面能,促使粒子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在织物上形成一层氧化物薄膜.这层膜将染料三维固着,达到固色的目的.

李洪霞[39]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溶胶,并尝试将这2种溶胶应用到活性染料、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固色中.试验发现,二氧化硅溶胶固色对这几种染料的染色牢度都有所改进和提高,还可以起到增深效果.而二氧化钛溶胶固色虽没有二氧化硅溶胶明显,但也起到了一定的固色效果。还可以使织物具有其他的一些功能,如抗紫外性.

罗敏[40]将自制的含硅醇溶胶、硅的水溶胶和钛的水溶胶对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及酸性染料进行固色处理,湿牢度普遍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固色效果.

试验证明,溶胶-凝胶技术用于纺织品整理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1352  纳米型

张振华等[41]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纳米固色剂,不仅与水溶性染料形成色淀,而且高分子纳米有机硅可以成膜,提高耐干、湿摩擦色牢度.

135.3  水性聚氨酯型

水性聚氨酯的蓬勃发展,为固色剂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通过引入叔胺类扩链剂对其进行季铵化,得到聚阳离子型水性聚氨酯固色剂,其反应式如下:

image016.gif

通过改性反应使水性聚氨酯固色剂呈阳离子性.陆振伟等[42]合成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固色剂LH,将水性聚氨酯预聚体反滴到二乙烯三胺丁酮溶液中,通过环氧氯丙烷与二乙烯三胺的反应引入阳离子基团.杨静新等[43]公开了一种阳离子改性聚氨酯固色剂,采用亚硫酸氢钠作为封端剂,暂时把异氰酸酯基团封闭起来,保证了在应用时有足够的异氰酸酯键与纤维上的羟基、羧基形成化学交联;提高了染色织物的各项色牢度,尤其是湿摩擦色牢度,同时,保持织物柔软的手感.

水性聚氨酯类固色剂多带有阳离子基团,和织物表面上的水溶性阴离子染料生成微溶及难溶盐。还可以通过范德华引力或氢键力等与织物结合,从而提高色牢度.当固色剂分子质量较大时,可以覆盖染料,将其水溶性基团完全包覆,产生相当于粘合剂和涂料的作用,以透明薄层的形式对染料进行粘合和封闭,耐水洗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等大大提高,适用的染料种类不再局限于水溶性染料,对分散染料等非水溶性染料也有较好的效果.

2  存在的问题

21  染料耐日晒色牢度较差

目前,固色剂的耐日晒色牢度一般在34级.国外已有关于提高固色剂耐日晒色牢度的报道,在固色剂中加入壳聚糖改善其耐日晒色牢度.这主要是由于壳聚糖具有保湿、透气、防紫外线等作用,但是国内关于通过添加无醛固色剂来提高染料耐日晒色牢度的报道还未见到,如何提高染料耐日晒牢度将成为今后无

醛固色剂的研究方向之一.

22  改善氯损以及提高染料耐氯色牢度的研究较少

氯损是有些织物需常与含氯漂白洗涤剂接触,容易引起染料变色或褪色.这主要是因为整理剂所含的氨基树脂中有亚氨基(-NH-),易从含次氯酸钠的漂白洗涤剂中吸氯而形成氯胺使织物泛黄,其反应机理如下:

image018.gif

image019.gif

而耐氯色牢度又称盐素牢度.一般认为活性染料耐氯色牢度差是因为活性染料与纤维的共价键发生断裂,甚至破坏染料的发色体系,造成织物染色深度和色光发生变化.国内有关无醛固色剂改善或解决氯损问题的报道不是很多,可见无醛固色剂还不能有效改善染料的耐氯色牢度.国内已有关于固色剂CF-C提高活性染料耐氯色牢度的报道.其方法是当染色织物与活性氯作用时,以共价键结合在织物上的固色剂与活性氯的反应能力及速率要比染料高很多,能先与活性氯发生反应,阻止活性氯对染料的破坏,起到保护层的作用,从而提高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的耐氯色牢度.然而,如何使无醛固色剂有效改善氯损现象,仍是无醛固色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3  非离子型染料染色牛仔布的耐摩擦色牢度有待加强

目前研究的无醛固色剂多是对提高直接、活性、酸性等阴离子型染料的湿处理色牢度效果明显,但是对于提高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等非水溶性染料的耐摩擦色牢度效果较差.而牛仔布应用片状浆染联合染色工艺,染料主要使用靛蓝类还原染料,也选用一些硫化染料和其他还原染料,这些染料不含阴离子,均为非水溶性染料.靛蓝染料属于丙法染色的还原染

料,不溶于水,对纤维的亲和力很低,必须在碱性溶液中用还原剂(通常为保险粉)还原成可溶于水的隐色体钠盐.隐色体上染棉纤维后,经氧化转变为原来不溶性的靛蓝而固着在纤维上,反应式如下:

image021.gif

牛仔布所用靛蓝染料采用片状浆染工艺,这种染色方法的上染率低,必须用水洗去除浮色,带来了大量的染料废水,增加了染色成本和染料废水处理成本.而目前固色剂的研究多是针对阴离子型染料,还原染料的固色长期被忽略.牛仔布生产企业为了提高染色质量,通常通过增加染缸的方法,虽然可使色牢度有所上升,但仍然达不到耐摩擦牢度3级以上的要求,大量染料废水的排放增大了浆染企业成本和环保压力.因此,对活性染料、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等阴离子型染料的固色研究过热而忽略了还原染料和硫化染料等非离子型染料,为了满足还原染料和硫化染料等非离子型染料固色的迫切需求,固色剂的研究方向应当适当转向非离子型染料.

3  结论

固色剂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品种多样化,从非环保型到环保型,从功能单一到复合功能的过程.但固色剂的研究与发展仍未完全达到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耐日晒色牢度、耐氯色牢度以及牛仔布用的靛蓝类还原染料和硫化染料耐干、湿摩擦色牢度等方面,期待有更多更好的固色剂产品出现.

参考文献:

[1] 邓耀明,无醛固色剂的发展概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17(1);51-56,

[2] 宋雪晶,刘林泉,刘晶如,固色剂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广东化工,2011,38(4);37-38,

[3]徐援朝,纺织品甲醛的危害和控制[J]染整科技,2003(3);43-46,

[4]唐育民,固色剂的发展概况评述[J]染整技术,1999,21(5);22-24,27,

[5]黄茂福,化学助剂分析与应用手册(中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 126-2 129

[6]李国强,顾瑞珠,固色原理功效辨析[J]印染,1988,14(3);18,49-56,

[7j 黄茂福, ,无醛固色剂的发展与目前情况[J]印染助剂,2002,19f41;1-4,

[8] 崔跃飞,曾繁森,宁平,,改性固色剂Y树脂的研究[J]印染助剂。1994(2);10-12,

[9]冯见,杜鹃,固色剂的发展情况概述[J1,上海丝绸,2003(2);9-12,

[10]HE1SE,KLAUS P,ROBERT N,et a1,Process for improving the light fastness ofpolyamide dyeings;美国,4544372[P],1985-10-01,

[11]TAKASHI A,Electmcardiogram analyzer;日本,4253843[P1,1992,

[12]雷键,贺江平,固色剂在纺织品染色中的应用概况[J]陕西纺织,2007(3);48-49,

[13]欧联辉,李小兰,固色剂在纺织品染色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09(5);56,

[14] 王学川,何林燕,袁绪,树枝状聚酰胺一胺的合成及应用[J]现代化工,2009,29(8);86-89,

[15]崔连复,史赢新,固色剂Y的生产与应用[J]沈阳化工,1991(2);37-39,

[16] 叶金鑫,纺织用固色剂的发展[J现代纺织技术,2003,11(2);43-46,

[17]贺月,浅谈无醛固色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中国材料科学与设备,2006(4);23-25,

[18]黄茂福,论无醛固色剂的发展[J],印染,2000(6);49-53,

[19]JUERG H,BRUNO K,P0lyc0ndensates;德国,3525104[PI,1984-07-21,

[20]陈忻,袁毅桦,刘世华,,无醛固色剂L-CS的研制与应用[J]毛纺科技,2004,32(2);24-25,

[21]邓耀明,皮丕辉,文秀芳,,阳离子无醛固色剂的合成与应用[J]应用化工,2008,37(2);173-176,

[22]黄茂福,活性染料无甲醛幽色剂的研究[C]第四届伞国染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37-39,

[23]李汝富,无甲醛 色剂SH-96的合成与应用[J]印染助剂,199710);18-19,

[24]杨建平,邵炳荣,无醛固色剂H的研制[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0(2);38-40,

[25]董志芳,固色剂的作用原理和新一代固色剂DFRF-1的性能[l]印染,1986,12(2);69-73,

[26]朱国华,环保型固色剂GQ-600研制与应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6);28-32,

[27]袁慎峰,陈志荣,活性染料常用固色剂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02,23(2);153-155,

[28]周冬梅,贺江平,陆少峰,无醛固色剂KS的研制与应用[J]印染助剂,2005,22(9);18-20,

[29]陈祝军,夏建明,陈晓玉,无醛固色剂Fix-1的研制与应用[J]印染助剂,1998,15(2);19-22,

[30]徐东平,钱理忠,丛君兰,,固色剂F的研制于应用[J]印染助剂,1994,11(3);25-26,

[31]张雄,毛培,向敏虎,无醛固色剂MRT-1的研制与应用[J]印染助剂,2005,22(2);5-6,

[32]徐蔚,无甲醛固色剂AE的合成与应用[J],印染助剂,2001,18(6);26-30,

[33]付永刚 王树根,姚于红,非离子无甲醛 色剂TX的研制与应用[J],印染助剂,1999(6);13-14,

[34]文水平,新型固色剂HK-99的合成与应用[J]印染助剂,2000(6);32-33,

[35]王春梅,胡啸林,无甲醛固色剂NF-1的合成与应用[J]印染助剂,1999(3);22-23,

[36]郭振良,蒙延峰,郭相砷,无甲醛固色剂YSZ的合成与应用[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92-194,

[37]袁慎峰,陈志荣,活性染料常用固色剂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02,23(2);153-155,

[38]王春梅,胡啸林,李朝晖,反应性固色剂的研制及应用效果[J],纺织科技进展,2005(6);53-54,62,

[39]李洪霞,溶胶-凝胶法提高染料染色牢度的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5,

[40] ,溶胶-凝胶技术在纺织上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3,

[41]张振华,朱新卫,姜希,纳米固色剂Tinokin VG在灯芯绒上的应用探讨[J]染整技术,2005,27(3);17-19,

[42]陆振伟,刘晶晶,胡啸林,,阳离子水性聚氨酯圆色剂LH的合成与应用[J]印染助剂,2009,26(9);35-38,

[43]杨静新,陈新华,聚阳离子无醛固色剂研制与应用[J]印染助剂,2009,26(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