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概览yd17315
梁加龙 丝绸史研究室
原载:现代丝绸1991/4;59-60
一、
美国是服装社会心理学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对于服装的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 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 人类学家已开始注意和描述不同民族的服装及其文化意义。同时,19世纪发生的妇女服装改革运动,服装的工厂化大批量生产以及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崛起,成为刺激服装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因素。妇女服装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在社会上大力抨击当时传统的妇女服装(如有村架支撑的女裙、紧身胸衣等),无益于妇女健康和参加活动,鼓吹改革,在社会心理方面引起反响,服装的工厂化大批量生产,使服装不再仅限于上层社会流行,时装正逐渐走向社会大众, 一些经济学者开始观察研究时尚在社会上的形成和扩散机制,有些心理学家也用精神分析学搌观点来分析服装的心理问题。到1959年, 哥伦比亚大学赫洛克教授推出了第—本《服装心理学》, 概括了服装的起源,并分析时装的社会心理问题。不过总起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对于服装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和论述, 尚属初创阶段,学科体系和理论深度都还松散和浅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研究力量增强,学科体系开始形成。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召开了一系列讨论服装社会心理方面的学术会议,有关学者一起交流,共同探索、摇动了学科的发展。1952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第一次开设了服装社会心理学课程——当时名为“服装的意义”。此后,这类课程也陆续在其他院校开设,其名称有时也称为“服装与人类行为”, “服装、社会、文化”、“服装的社会心理问题”等。50年代迄今,美国的服装社会心理学基本上都是在各高校的家政系或家政学院中发展,各家政系普遍设立了课程和专职教师。有关研究论文也主要发表在《家政学报》(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上。最近几年,服装社会心理学已开始逸出家政学界。同时,通过留学生、书籍的交流,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已传入日本、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也开始引入。
二、
战后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大量引入和吸引了当代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说、概念方法和研究成果,具有科际整合的边缘学科特点。其研究方法常用有联系现实服装行为的调查法 问卷法、 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重点虽因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时期而有所变化,但都强调服装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注意服装的社会心理层面。一般地说,60、7O年代, 具有鲜明反叛色彩妁青少年文化(服装上如无阶级差异的牛仔裤、T恤衫)在美国的兴起,刺激学者关注服装的社会阶层差异转向探索服装的文化心理意味, 其中亚文化现象(如嬉皮等)特别受到注意。而进入70~80年代,服装与人际交流的研究正日益得到重视。具体说来,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者感兴趣的内容涉及:人们如何通过服装来表明(或掩饰)自己的身份和定义情景,或者反过来,通过服装的线索来判断对方的身份和定义情景;服装对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社会互动, 包括竞争、冲突、模仿、暗示、感染等对人们服装的影响}团体和组织的结构、内部规范对成员的服装的左右;服装与个人社会角色的关系,包括服装在角色的社会化、角色冲突及角色调适中的作用;社会结构、文化环境、审美态度、价值观念对人们服装行为的影响;社会运动如女权运动、青年运动对服装走向的影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服装的比较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流机制和社会后果的分析;服装流行理论,包括时装在大众中的扩散机制、群体采用过程及时尚的社会心理分析等等。
三、
美国战后出版的服装社会心理学专著有好几部。这里仅介绍其中的两部。其一是《看得见的自我:服饰透视》,威斯康辛大学罗契(Roach M E)和明尼苏达大学艾柯(Either J B)著,1973年出版。该书是美国比较有影响的一部服饰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中至少有两个特点值得提出。—是对于服饰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作了详细而精慎的论述, 引用了许多早期的资料如旅行家的游记、探险者的报告、社会评论、文艺作品,官方文告以及学术专著等。二是该书对于社会文化对服装的影响的论述甚详。该书作者之一的艾柯1990年6月曾来华讲学。她是出身密歇根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先后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家政系长期教授服装社会心理学课程。她注重服饰的跨文化研究。i963年曾在西非尼日利亚的—个小岛约鲁巴(Yoruba)对服饰作过观察研究。这个岛上的居民并非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而是与外界充分交流的地区,有些人还曾到英国等地学习工作,日常服装已基本上国际化,也使用从El本、印度、加纳、意大利等地进口的纺织品。但是在一些礼仪场合(如葬礼)人们又穿起传统款式服饰。因而成为一个有较普遍意义的跨文化服饰研究案例。在著作中, 作者提出了服装跨文化研究的四种模式:技术模式、美学模式、伦理模式和礼仪模式。所谓技术模式是指纺织品的生产技术和服装的生产工艺;美学模式指的是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态度等,伦理模式指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伦理规范,包括社会习俗、惯例、道德标准以及法律法令等,它仍制约和影响人们的服装,礼仪模式指社会文化的礼仪方面,包括个人的和社会的两方面。个人方面指个人地位或成长阶段的变化的礼仪标识在服饰上前反映(如婚礼),社会方面则包括社会共同的礼仪活动(如节日、团体仪式等)对于服装的要求。指出在不同的服装文化交流中,技术模式最易,伦理模式最难,美学模式和礼仪模式则介于其中。
另一部专著《服装和个人装饰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纺织品和服装专业凯瑟(Kaiser S B)著, 1985年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该书是—本比较全面系统的服装社会心理学著作,共4篇15章。第一篇概述了服装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服装的起源,第二篇论服装与自我,第三篇谈服装与人际交流,第四篇述服装与群体行为。书中介绍了大量有关的实验和调查资料,也概括了他人的有关论文和专著。该书的特点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米德(Meda G H)的符号相互作用论为理论基础,把服装视为一种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服装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