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发展诱因与分析yd17210

姚君洲1,2,蒋高明1,张扬1,张莹2      1.江南大学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222.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收稿日期:2013-07-17 修回日期:2013-11-22

作者简介:姚君洲(1972-),男,副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花边的发展史及风格对比。蒋高明,通信作者,E-mailjianggaoming@ sina.com

原载:纺织学报2014/4;52-55

 

摘要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缩影之一。通过对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系统探究,并追溯其在山东胶东半岛的发展历程,论述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发展历史背景、工艺技术和艺术特征,进而阐明西方花边织物在胶东半岛的传播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发展进行研究,充分挖掘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在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成因过程,科学吸收西方花边织物与当地民间花边织物的有机融合成果,对于当前我国纺织花边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传播;特征

中图分类号TS 9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9721(2014)04-0052-04

 

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发展与拉舍尔花边有着密切的联系(Raschel Lace)Raschel是以19世纪中期红极法国的著名女戏剧演员Raschel(1821-1858)的名字命名[1]Lace是指蕾丝和花边。Raschel Lace,也就是拉舍尔花边。根据山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公布的《烟台志》数据显示,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甫昂智鲁斯1868年开始在烟台教区,辖登州、莱州、青州三府传教,并传授Raschel Lace即西方花边织物的制作技术。因此可以讲昂智鲁斯是第1个将西方花边织物技术传人中国的西方人。

本文拟从西方花边织物在胶东半岛的传播着手,结合文献资料与现存的技艺和织物,对其传播特征和发展成因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获得业界关注。

1  花边织物的涵义

Lace的英文原意是指花边、带子、鞋带;作为动词使用时指系带、扎带,给(书、讲话等)润色,或是使编织(或交织、缠绕)在一起。Lace中文译名花边,又称抽纱、蕾丝,是指有花纹图案的、用于装饰的带状织物,实际上也是一种装饰带,属于抽纱产品。蕾丝花边是一种舶来品,最早出现在14世纪中期的欧洲意大利(罗马时代的布里奥)和比利时(佛兰德斯),属于网眼组织,最早是由钩针手工编织的镂空织物。在中国古代将花边织物称之为抽纱,抽纱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意为中国传统刺绣的一种,亦称花边。据临淄市临淄区档案馆收藏的1920年编写的山东《临淄县志》中记载,中国抽纱技术始于西汉初期,属于中国传统刺绣的一种方式,是抽绣的一种,指在织物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或纬纱,然后再用线绕成各种图形花纹,其花纹成连续形,可作成带状或网状。带状般的用作拼缝或穿插于扣绣的花纹之间的镂空织物。抽纱不仅花色品种多,制作精细,而且美观实用,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而据《中国衣经》记载,欧洲的抽纱是在十四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起,起源于意大利,由渔网的修补演变而来。源于公元36世纪的“柯普特”抽纱后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成为西方抽纱与中国抽纱的最早期结合。由此可见,中国抽纱技术历史悠久,并且与欧洲蕾丝花边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

2   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发展背景

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发展与西方列强侵华战争有密切关联。1840年,第1次鸦片战争为西方蕾丝花边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特别是1856-1860年第2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不平等条约。按照《天津条约》规定,山东地区只开放一个通商口岸—— 登州(蓬莱),因地理条件的影响后改到烟台。选定在烟台开埠而放弃登州开埠的是英国驻华公使派驻登州的

英国领事马礼逊。18617(咸丰十一年六月),由英国领事马礼逊提议向清廷请旨转敕山东巡抚谭廷襄,于1861822(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烟台开埠。西方花边织物在山东胶东半岛传播的各种条件均已成熟。

最初到烟台传教的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两大派,1868年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甫昂智鲁斯到烟台传教,将西方花边织物首先以烟台为中心进行传播。烟台在西方的文献中称为Chefoo,包括荣城、蓬莱、黄县、招远、莱阳、莱西、文登等16个县市均生产西方花边。随后又先后传播到附近州县,包括威海、潍坊、青州、临淄、青岛等地。传播范围接近大半个山东。1893年即光绪十九年,英国传教士在山东烟台开设了“仁德洋行”,专门负责花边贸易[3]。据1915年出版的《直隶实业杂志》记载:“1894年,烟台始有手制缕花。”到民国初年,抽纱花边织物的生产已遍及胶东各地。据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出版的《中国重要商品》记载:“中国花边工业之中心,以山东省烟台及其附近一带为盛[4]。”以上材料均说明当时西方花边织物和胶东半岛当地花边手工业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现出其在胶东半岛的发展和兴盛。西方花边织物在胶东半岛传播范围之广,在国内外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3   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特征

近代山东胶东半岛花边织物具有鲜明的工艺技术特征和艺术表现特征。本文从这2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研究。

31  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工艺技术特征

昂智鲁斯在传教的过程中,将西方花边织物技术也带到了烟台,形成了有格子花边与网形花边2种形式及多种类型。其中2个地区的花边织物最具代表性。

1类是以烟台为中心生产的花边织物,主要以编结制品为主,有“八大边”之称,包括荣城手拿花边、墨花边、梭子花边、棒槌花边、钩针、网扣、百代丽、针织边8个品种。此外,蓬莱、烟台、莱阳等地的雕平绣;文登的满工扣锁、乳山的扣眼大套也很有名气。雕平绣是在麻棉布上用雕镂、抽、勒、绣的手法以丝光线绣成;文登满工扣锁是在台布、床罩上用扣锁好图案的轮廊,再裁去图案以外的底布,形成镂空状;乳山扣眼大套则是花中有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5]

   2类是以临淄为中心生产的花边织物,临淄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刺绣及编织历史也发展久远。其花边织物主要以临淄花边和青州府花边大套为代表,而临淄花边织物主要分为梭子长条形织物小花边、棒棰形长条织物花边。梭子长条织物小花边,在当地通称“兰杆”,由一种土纺丝线织成,具有典型的民族地方特色,这种化边织物的生产工具十分简便,其工具造型式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生产梭子长条织物小花边的工艺过程实际特点就是先借用家庭常用的一条小木凳来固定经线,随后再采用缠有丝线、棉线、纱线的木制梭子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式样在固定的经线上来回编织。梭子长条织物小花边具有显著北方地域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中国特产网展示的具有代表性的蓬莱梭子花边(1)。梭子长条织物小花边在生活中要根据途不同进行生产,这种花边的长度不受限制,花边的纹样有所差异,所以被称为梭子长条织物小花边。根据实地考察和已经发现的相关资料显示这种花边的时经济发展对活跃的县城,此这种花边主要分布临淄地的近郊和周边地[6]

image002.gif

l  蓬莱的梭子花边

梭子长条形织物小花边的纹样虽有人物、鸟兽、虫鱼、花卉等,也可以在宽窄长短上下功夫,但是织法局限性很大,因为这种花边的形制特点是长条形,其工艺无法突破其形制,而备受束缚。1887年,当时居住在胶东半岛的欧洲商人发现临淄地区的梭子长条形织物小花边与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的棒棰化边织物工艺特点有类似之处,于是欧洲商人把产于罗马、米兰地区的棒棰长条织物花边引入当地。如现存了:法罔米德罗伯利丹美术馆的法国细网眼花边(见图2)。但是,充满勤劳智慧的临淄人,尝试着把当地传统的花边织造工艺技术与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的棒棰花边织物的编织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自此,新的棒棰长条织物花边在临淄得到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特点。这种花边主要是采用棉线为原料,运用打结、单稀、松三角稀布、柏翅、蝴蝶等针法进行编织织物。

image001.gif

2  19世纪后期传入我国的欧式花边

1905年,临淄田家庄人姚宾才将欧洲花边织物与当地花边织物技术进行结合生产榉棰长条花边织物其特点为织物花边的长、短、宽、窄上随心所欲,图案可以多方连接[7]

青州对外交往历史比较久远,秦末汉初时期古青州地区贸易繁盛,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波斯语‘Tay)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都来到青州开展贸易,当地人称之为“蕃客”。青州自古就是纺织业十分发达的地区,出土于青州一位北齐商人墓的线刻《华胡商谈图》《商旅驼运图》等,无不清晰地摹刻了古代波斯人来青州进行丝绸贸易的情形。青州府花边大套织物技术以l900年英国传教士库尔德从意大利引进图样和原料为发端。1930年,铁佛庄李相艮结合西方花边织物的工艺特点研制出用途广泛的宽幅大花边织物,针法密致,玲珑剔透,其两头黑线花边大套[8]。因为临淄县归属青州府,故定名“青州府花边太套”。如青州市驼山省级森林公园内展出的青州府花边大套产品(见图3)

image006.gif

3  全涤丝编织高级台布肯州府花边大套

32  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的艺术特征

西方花边织物在胶东半岛的传播,使当时胶东半岛民间花边工艺技术与西方花边织物技术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的艺术特征,整个工艺织工细腻、技术精湛、图案美观、色泽素雅,被誉为“抽纱之王”[9]。而勤劳智慧的胶东花边艺人又不断对当地花边织物的制作进行改革创新,花样丰富,档次清楚,规格齐全,用途广泛,已有满花镶边之分和大套小件之别。在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图案设汁中,主要采用以卷草纹和中固传统吉祥图案相结合的手法[10],如祥云、蝙蝠、鹿、龙、凤等,广泛应用于茶垫、盘垫、桌布、床罩、琴布、被单套、服装、茶几套、沙发垫、镶件等产品。胶东半岛花边的早期作品是衣物边饰的带型花边,是一种叫做“二方连续”的简单工艺,其形状与用途,都与过去中国妇女们镶在衣襟、袖口等处的边饰——“栏杆”相似,于是人们随口称为“栏杆”[11]。当时主要采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和“单独纹样”等。织花工艺的常用手法有密布、方结、介花、双稀等,并通过这些手法交替使用,织成各种花样。胶东半岛的花边织物在色彩上主要是采用纱线本身所固有的本色即白色和米色进行编织,纱线基本上不用漂染,所以也就没有其他色彩的出现。

4  结语

    通过对近代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深入探究和分析可以窥见其出现的客观条件、发展脉络及其特征,为当前我国纺织花边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提升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相关地方的档案馆和博物馆提供的资料中,均有对西方花边织物在胶东半岛传播和发展成长的描述,虽篇幅不长,但也见证了西方花边织物与中国抽纱相结合发展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拉舍尔花边与法网女演员“Raschel”一同芳名流传[J].中国制衣,2008(8)67

[2] 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266

[3]马晴,蒋高明.浅谈欧式花边在中国的发展[J].饰: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2006(4)43-44

[4] 周志骅. 中国重要商品[M].上海:华通局,1931176-251

[5] 多米尼克·博尔韦,玛丽·布瓦耶.时装行业[M].胡小跃,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78

[6] 朱乐平.临淄县志[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45-57

[7] 孙宝芹,梁慧娥.临淄手工花边业发展成因初探[J].山东纺织经济,2008(2)119-120

[8] 汤爱青,孙宝芹.近代临淄手工花边业发展过程及成因分析[J].装饰,2008(7)112-113

[9] 蒋高明.经编针织物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426

[10] 茅惠伟.传统百纳织物的探源与分析[J].纺织学报,201O31(9)110-112

[11] 蒋高明. 多梳拽舍尔花边的生产技术与发展趋势[J].纺织导报,2006(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