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溢油机器人yd16929

image002.jpg

青岛一企业设专家站借“外脑"研发出“水下溢油机器人"能回收悬浮海中的油污

    早报讯  “油田溢油发生后,能看得见的油污基本都会快速处理,可悬浮在海水中的油污,寻找和处理难度就大了,所以需要机器人来帮忙。”昨天上午,在“青岛市水下溢油机器人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刘贵杰介绍,海面上看不见的油污多数悬浮在海水中,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有长期的危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刘贵杰教授与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已经进入测试阶段,今后将有望用于寻找、收集这种悬浮着的“半潜油”。

水下机器人将与浮油回收船配合。打捞海水中的油污。

资料照片

image004.jpg

“跨界”造出水下机器人

    在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锐看来,“水下溢油机器人"的研发特别偏门,应用范围很窄,但却意义重大,“我们曾经参加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油污处理,期间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油田附近漂浮着千米油带,但养殖户经常发现黑色油球。”何锐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技术人员认为石油在泄漏过程中会夹杂泥沙等,使其密度与水接近,这种油团并不会浮出水面,而是在波浪洋流作用下悬浮于海中,被称为“半潜油”。

    何锐表示,水面上的溢油可及时回收处理,半潜油往往被忽视,但对环境的危害是长期的,如果是相对封闭的海域,会循环污染,半潜油在波浪作用下,还会接近海岸线,对岸边造成再次污染。“就算知道有半潜油悬浮着,但太难找了,因为太分散,另外回收也是个难题。”这就是这家公司着手研究水下半潜油机器人的初衷,通过市人社局的专家库,“光明环保”联系上了海大教授刘贵杰,于2012年设立专家工作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进入了产品测试阶段。

看一眼想一想能分辨油污

    “光明环保”与海大科研团队的合作下,已经完成水下探测机器人的试制工作,目前正在编写实验大纲。“本质上这是一种小型水下探测机器人,包括多种运作系统和摄像机,通过运动控制就可实现机器人在水下的运动。”刘贵杰教授介绍,为了克服普通导航系统无法在水下导航的难题,团队使用了不容易受到干扰的惯性导航系统。此外,机器人还采用了有缆远程遥控方式,一旦设备出现不可预料的故障时,可通过缆线撤回安全区域,不至于丢失。

    保证了水下正常运作,如何发现半潜油也是个科研难题,专家团队通过“看一眼”、“想一想”的思路进行编程,在传感器舱内安置了超声波装置、介质分辨检测装置,分别承担“看”和“想”的功能.当机器人利用超声波在水下发现可疑物质后,通过介质分辨的装置,分辨出该物质与油品的性能结构等是否相同,来判断其中是否含有浮油。“说起来挺复杂,实际上判断就在一瞬间。”刘贵杰告诉记者,目前机器人正在测试阶段,相应的专利尚未申请结束。测试发现相应问题并做好完善,机器人才算最终成功。据了解,该产品的潜在客户为中海油、中石油以及海事组织等.市场份额估计过亿元。此外还能用于其它领域,如沉船收油等,市场前景广阔。

企业设工作站实现双赢

    像“光明环保”这种经常遇到难题的科技企业,青岛还有许多家,但像刘贵杰教授守着一堆科研成果无法实际利用的专家,高校中也有不少,“教授科研与生产结合少.一直被人诟病,尤其是社会阅历少的年轻专家。”刘贵杰自称是教授中的“工程师”,作为海大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他很喜欢带着年轻教师、研究生到企业中参观、交流.并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所学付诸于生产,解决企业难题。

    而作为企业的“外脑”,刘贵杰及其团队拥有企业无法企及的科研优势,“如果我们自己研发,首先要组织团队,其次还要一步步做测试,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取得成果。”何锐认为.人社局的专家工作站提供了一个类似“红娘”的平台,让企业和教授实现了合作.不仅节省了大量开支,还能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并获得实用性强的成果,“好几个教授为我们做智囊,还有一批研究生帮忙,这在几年前简直无法想象,就算敢想也请不起他们。”

新闻延伸

全市设立169个专家工作站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从2004年开始,由原人事局提出了在企业设立专家工作站的设想,并在2005年设置首个专家工作站,即城阳区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青岛贝类良种养殖繁育专家工作站”,此举也是全省首创。目前全市已设立169个专家工作站,先后有400余名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专家进站工作,开展了大量包括国家“973”、“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取得经济效益过亿元。

    我市还出台规定,对正常运行满一年,状况良好的,择优给予10万元的资助。对成效特别突出,规模不断壮大的,升级设立专家工作基地,与国家、省专家工作基地接轨

青岛早报2014-3-19/5  记者 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