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yd16806

image002.jpg

黑龙江一工业园数十亿投资面临血本无归风险

凸显民间资本进入电力市场遇“玻璃门”“弹簧门”阻碍

核心提示

    一个由国家八部委批准实施的中俄电力合作项目——黑河市俄电工业园区,由于民营企业供电业务被国有电力企业收购,边贸俄电价格优势丧失,园区多家高耗电企业陷入亏损或停产状态。数十亿元投资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说改革初期黑河市以“一船西瓜换一船化肥”的传奇故事,打开中俄边境贸易的大门,如今这个黑龙江口岸城市俄电工业园区的兴衰际遇。则凸显民间资本进入电力市场屡遭“玻璃门”、“弹簧门”阻碍的现象。

黑河市合盛硅业的多晶硅生产车间.大部分设备巳被企业拆走运往新疆。只剩下空空的厂房(20131029日摄)    新华社发

 

image004.jpg

跨境引入俄电

    黑河市是我国最北部的城市,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1992年,黑龙江省电业局跨江而架的“布黑线”合闸送电。早期以易货方式购买的俄电,主要供黑河市区范围内使用。

    2002年,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出台,黑河市授权黑河星河实业发展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负责扩大对俄购电规模的边贸合作。据该公司时任董事长陶然反映,省电力公司20038月,同意出租“布黑线”给民营企业使用,默许其经营园区供电业务。

    “从2004年到2006年.园区俄电价格一直稳定在每千瓦时0229元。”陶然告诉记者,“为了扩大供电规模,我们还与俄方共同投建了跨境直通园区的输电线路。”

    至此,作为电力改革破冰之旅的民企供电服务,一度让这个园区名声大噪。浙江宁波合盛集团、浙江新安化工集团、香港中国天集团等一批高耗电企业,纷纷进驻这个价格低廉的专署供电区,总投资逾40亿元,试图打造一个规模庞大的硅材料产业集群。

国电收复“失地”

    通过专署供电区开放供电市场的黑河模式,为民间资本进入电力市场找到了突破口和立足点,也打破了国有电力企业的市场垄断格局。

    2007年,面对黑河专署供电区模式的不断扩大趋势,国电公司决定采取行动,收复“失地”。双方围绕园区供电权益的争夺不断升级。

    数据显示,当时国电公司以每千瓦时0215元和“购销协议优惠电价”向园区用户供电。该电价已低于购电成本40%,同时还低于星河电力公司的俄电价格10%以上。

    结果,不到二个月时间,星河电力公司的俄电进口负荷直线下降,从150兆瓦跌至仅剩5兆瓦,最终被迫退出供电市场。

挤走民电企业

    20078月。省电力公司致函黑河市政府.承诺“给予园区招商企业充足的电量,保证园区用户享受十年内平均不超过每干瓦时031元的优惠电价”,以换取对统一俄电购销市场的支持。

    面对国电公司强大的竞争优势,地方政府决定“忍痛割爱”。用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海军的话说,由于“胳膊拧不过大腿”,同年12月,黑河市政府与省电力公司签署了‘《布星线及相关输变电资产有偿转让协议书》。

    国电公司方面称,多家公司到俄方买电会产生恶性竞争,使出口方受益。因此对民企在沿边地区多点引入俄电设想持否定态度。由于事关中俄能源合作大局,此次收购民企供电业务并不指望挣钱。

    “政府跟我们承诺得非常好,结果电价不但上涨,涨价后还不能保证供电。”黑河龙江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德发说。“现在企业进退两难,政府你没准备好招啥商?

    由于省电力公司无法履约,导致地方政府为此官司缠身。

反思

专家呼吁电力改革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黑河市五秀山、二公河俄电工业园区。只见宽阔的街道上行人冷清、车辆稀少,难觅昔日中俄民间电力合作的兴旺景象。

    自星河电力公司退出后,园区电价已突破国电公司承诺.涨至老用户执行每千瓦时O335元、新用户执行每千瓦时03962元,且俄电价格保护协议期限仅剩3年时间,这也让园区企业难见未来希望。

    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二期空荡的厂房内.仅剩的一台真空泵显得异常突兀。公司副总经理周冰掀说:“原计划做硅产业循环项目.由于电价承诺没兑现,大部分设备已拆除运往新疆。”

    “电价约占硅材料企业生产成本的四成。若再涨价,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黑河市元泰硅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先法的感慨.在园区企业中颇具代表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要求“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专家呼吁,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还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国有电力体制改革,如实行“政企分开、厂网分开、输配分开和竞价上网”等,破除市场垄断,进一步为民营企业松绑,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性战略调整。

青岛早报2014-2-19/23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