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yd16723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
|
|
|
|
|
习近平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颁奖。 |
习近平向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颁奖。 |
中共中央、国务院1O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人民大会堂里灯光璀璨,气氛热烈。上午1O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
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为推动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关心和参与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指出,当前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经济的整体质量;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使我国发展的空间 更加广阔;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1O位科技专家和313项成果。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5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8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161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
国家需要啥,他就改行干啥 张存浩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理想就是报国
水煤气、火箭推进剂、激光……86岁的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张存浩科研履历很丰富,付出过心血、取得过成功的领域特别多,几乎每一项都是我国当时迫切需要的高科技。
曾有人问过张先生,可曾关注过个人的科学兴趣?他回答:我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的科研理想,就是国家。 “遗传”化学基因
张存浩,山东无棣人,出生于天津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家里有三个留美归来的高材生:父亲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姑母张锦是我国较早的化学女博士。从小受到姑父母的严格训练,他日后撰写的英语论文被国外稿件评阅人赞为“beautiful English”。而家人从美国学成归来,心甘情愿投身于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也给张存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岁那年,张存浩考入国立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毕业,次年赴美国深造。“我去美国时思想很矛盾,一方面挺恨美国的,另一方面也知道美国的科技是先进的。所以,我还是去学习了,但不打算在那里呆很长时间。”一次接受采访时,张存浩如是回忆那段留学岁月。按照计划,他本应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0年当张存浩获得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他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当年1O月便回到中国,不久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十年改行一次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张存浩差不多每1O年要经历一回“改行”:不同的研究方向共同的目标——满足国家需求。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燃油匮乏,刚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的张存浩投入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中,并和同事们在很短的时间里研制出新催化剂、建立新工艺体系。当时,美英德日都只能用每立方米水煤气生产150克产品,而我国的产率为每立方米水煤气生产200克产品。
上世纪60年代,张存浩转向火箭推进剂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火箭试车台上做高能燃烧实验。他与何国钟等人首次提出的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烧模型和燃速理论,至今仍颇具指导意义。
七八十年代,张存浩的研究精力主要用在高能激光领域。对于又一次改行的他而言,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因为“一无所有”——资料、仪器、设备样样都缺。但凭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劲头,他和合作者们没几年就赶上了美国水平。 呼吁整治学风
张存浩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经他提议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主任时,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科学道德和学风调查研究。他多次在大众媒体上发表文章,内容都离不开四个字:学术道德。
“科技界也面临着学风浮躁、学术失范和科学不端行为的严峻挑战。同时由于我国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够完善,由此及其他一些环境和外部因素所引发的科学道德问题也日益明显,从而腐蚀了科学界的健康肌体,损害了科学和科学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崇高信誉。”这是张存浩2007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我看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中的一段,现在读来依然切中时弊。 |
|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核司令” 程开甲主持我国核武器研试二十多年
他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曾成功地主持了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首次氢弹试验、、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首次地下竖井核试验、首次增强型原子弹试验,人们习惯称这位大科学家“核司令”。他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程开甲。 顽童开窍
程开甲,1918年出生于“丝绸之乡”江苏吴江,祖上是徽商,祖父程敬斋是远近闻名的商人。然一而,吴地尚文,程敬斋对儿孙最大的期许却是走科举功名之路。“开甲”,寓意在考场独占鳌头。
出生前一天祖父过世,七岁丧父,九岁母亲出走,程开甲小学里的大部分时间只顾着玩。直到最后一年,开了窍,考上了嘉兴著名的秀州中学——在该校的校友名录上,还有陈省身、李政道、谭其骧等多位大家的名字。从初二起,程开甲的学习成绩冒尖了,尤其是数学和英语。他能将圆周率轻松背诵到小数点以后60位数,也能将1-100平方表倒背如流,还得过全校英文背诵比赛和省演讲比赛的第一名。 崭露头角
在浙江大学读书期间,程开甲得到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的指点,在物理和数学上.崭露头角。大三那年,他写了论文《根据黎曼基本定理推导保角变换面积的极小值》,发表后被前苏联的《高等数学教程》全文引用。
1944年担任浙大助教时,程开甲又写了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论文,托李约瑟将论文带给物理学权威狄拉克。狄拉克亲自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程开甲因此放弃了进一步研究。1979年,外国科学家因一相关试验获得诺贝尔奖,他测得的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结果基本一致。年轻的程开甲与诺奖擦肩而过。
在李约瑟的推荐下,程开甲1946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拜现代物理学大师波恩门下。博士毕业后,程开甲成为英国皇家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事必躬亲
回国后,程开甲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在南大先后组建了金属物理教研室和核物理教研室。1960年,他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原来,经钱三强“点将”,他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技术副所长。程开甲带领一批年轻人,经过半年探索,首次算出了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
1962年,钱三强提议,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有关技术问题由程开甲牵头负责。他经过周密论证,否定了空投的方案,提出百米高塔的爆炸方式,在北京西郊的大型化爆试验场取得模拟联试试验的成功。就这样,程开甲带队提前半年走进了罗布泊。1964年1O月16日,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在这里成功进行,并且拿到了全部数据!
程开甲总共设计和主持了几十次核试验。1969年9月23日,我国第二次地下平洞核试验成功。为了掌握藏在地下的第一手数据,程开甲和朱光亚决定亲自去最危险的地方——地下爆心走一遭。两人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手套、安全帽,背着测试仪器,在直径仅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前行,汗流浃背地爬进爆炸形成的巨大空洞里。
程开甲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家里有一块茶几大小的黑板;办公室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搬了家,还专门在新居留一面墙装黑板。灵感进发,演算公式,分析方案,弛都爱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多少核武器的方案就是这样算成的! |
|
【链接】 国家最高科技奖 奖金500万元
从2000年开始,我国对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技工作者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3年度是该奖产生以来的第14个年头,除了200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及2002年和2006年有一位院士获奖外,其余年份都有2位院士获此殊荣。
据统计,有14名获奖者年龄在80岁以上,占总获奖人数的近6成。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此外,记者还发现,在24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O年以上,9成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年以上。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蔡言厚教授表示,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版的诺贝尔奖",代表科学家最高的荣誉。同时其科研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不仅仅看科学家的研究理论,更要看其研究是否得到有效应用。”蔡言厚表示,一些科学研究的应用,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蔡言厚说,最高科技奖是一个终身成就奖,是奖励一位科学家的终身贡献。 |
|
青岛早报2014-1-11/21 文图据新华社等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