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类毛面料极光消除剂的研究与制备yd16227
吴紫维 潘茜 谢柏兵 李亚哲 吴愿心 陈益人
作者简介:昊紫维,女,1988年生,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讯作者:陈益人,yiren.chen@wtu.edu.cn
原载: 纺织导报2013/6;93-94
【摘要】本课题研究制备了一种毛类面料极光消除剂,包含A、B两瓶喷剂,在含有极光现象明显的含毛面料处,喷上喷剂A.轻刷后揉搓该处,15 min后再喷上喷剂B,轻刷或揉搓,电吹风吹干或者自然晾干即可。该产品使用方便、无需清洗、绿色环保,可有效消除毛类面料服用后产生的极光现象。
【关键词】毛类面料;极光现象;极光消除剂
【中图分类号】TSl95.2 文献标志码:B
在纺织面料的加工或服用中,熨烫不当或穿着时频繁摩擦、拉伸等作用会导致织物表面的光亮度发生变化,使得上装肘部、前胸,下装臀部、膝盖等部位会出现较强的反射光,这种光泽的视觉感较差,被称为“极光”。极光作为一种非正常的光学现象,影响了面料的美观,造成服装表面光泽不均匀的视觉差异。尤其是毛类面料,在服用后极易出现极光现象,影响视觉舒适性,降低了服装的美感。
1 极光现象分析
为了有效解决毛类面料服用后的极光现象,首先对面料极光处和非极光处分别进行纤维性状分析、纱线结构分析和织物结构分析。研究发现,受到多种机械外力作用后,面料中凸起的纱线浮长被压平,极光处纤维抱合变得紧实,同时羊毛的鳞片受损脱落,使极光处织物表面变得平实,同时羊毛的鳞片受损脱落,使极光处织物表面变得平整光滑,织物表面反射光加强进而形成极光。
此外,本课题对面料表面化学物质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试样中极光处和非极光处的C、H、N、0、S等有机元素的含量,发现极光处和非极光处的有机元素成分含量基本相同;通过红外光谱图分析,发现面料极光处和非极光处的红外光谱图吸收峰基本相同,但是吸收强度存在差异,极光处的吸收强度比非极光处强,说明面料极光处的有机物含量较非极光处高。气质联用仪定性分析证明,极光处存在油脂和类脂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附着在纤维表面,导致纤维黏连在一起,毛羽伏贴而加剧极光现象的产生。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对服用后的毛类面料进行去污去油脂及蓬松整理是消除极光的最佳方法。
2 实验
2.1 试剂
为了对毛类面料极光处进行去污去油脂及蓬松整理,本课题优选了几种简单、高效、环保的试剂(表1)进行实验。
2.2实验方法
对表1中的化学试剂进行组合,组合方案见表2。
表1 实验所用试剂
代号 |
类型 |
性质 |
C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具有良好的发泡,去污.润湿作用 |
D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具有去污.乳化和优异的发泡力 |
E |
油脂溶剂 |
能够有效地溶解油污.清洁织物 |
F |
有机溶剂 |
易挥发有机酸.对面料具有固色作用 |
G |
有机溶剂 |
去污.对油脂具有萃取作用 |
H |
有机溶剂 |
易挥发有机溶剂 |
其它 蓬松剂DR(R),碳酸氲钠{N),OP-lO(O),吸附硅胶(X)等 |
表2实验试剂的选择
布样 编号 |
试验组合 |
|
A |
B |
|
1 |
N+R |
E+H+F |
2 |
N+O |
E+H+F |
3 |
N+C |
E+H+F |
4 |
C+D |
E+H+F |
5 |
C |
G+H+F |
6 |
C+D |
G+H+F |
7 |
C+D+X |
E+H+F |
8 |
C+D+E+H+F |
使用方法:对于1~6号布样,将试剂分别摇匀后先喷A,15 min后轻揉或轻刷布面,再喷试剂B,放置晾干或者在5 min后吹干;对8号布样,将试剂摇匀后喷于极光处,自然晾干或者在20 min后吹干。
对处理后的8组布样进行评价,选出使用效果较好的试剂进行进一步优化组合,并通过效果测试,选出最优组合。
2.3 极光的评价方法
(1)主观评价法
主观评价法即直接通过人的感官来进行评价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主观评价法是目前常用的评价织物光泽的方法之一。对每组试样在同一光源下观察并主观评分,分数住O~5分范围内,极光消除越少,得分越低;试样外观光泽感越柔和,与原样越接近,则得分越高。评分标准见表3。
表3 极光主观评分标准
分数 |
0-1 |
1-2 |
2-3 |
3-4 |
4-5 |
描述 |
剌眼的 反射极光 |
明显的 反射极光 |
稍多 反射极光 |
微弱 反射极光 |
基本 没有反光 |
(2)M524织物光泽仪测量
采用M524织物光泽仪测量面料的对比光泽度,测试
温度20℃±2℃,相对湿度65%±2%。
3 结果与讨论
3.1 试剂选择
采用主观评价法对按表2处理的面料进行极光消除效
果评价,结果见表4。
表4 极光消除效果主观评价
效果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得分/平均 |
2.6 |
2.8 |
2.9 |
3.4 |
3.2 |
3.5 |
3.9 |
3.0 |
布面情况 |
发白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发白 |
正常 |
手感 |
变硬 |
变硬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由表4可知,加入碳酸氢钠后去极光效果不理想;加入表面活性剂O和蓬松剂R会影响面料手感。4号试样的得分高于8号,这是因为分次喷涂能够使织物得到充分润湿,试剂的功效发挥完全,去极光效果较好。7号布样对应的试剂组合虽然去极光效果最好,但由于吸附硅胶中硅胶粒子与织物结合紧密不易掉落,导致布面变白。综上,选择C、D、E、F、G、H等6种试剂进行下一步的组合优化。
3.2试剂组合优化
将选择出的几种试剂按溶液的共存性进一步组合,方案见表5。
表5 实验试剂的组合
布样编号 |
试验组合 |
|
A |
B |
|
1 |
D+C |
E+F+H+G |
2 |
D+C+F |
E+H+G |
3 |
D+C+F+G |
E+H |
4 |
D+C+E+F |
G+H |
5 |
D+C+E |
G+F+H |
采用M524光泽仪对实验后的5块布样进行评价,结果见图l。
|
圈1 M524光泽仪测试结果 |
由图1可知。5个试剂组合对含毛面料极光的消除都有一定效果。图1中布样4经处理后的正反射光强比处理前明显要弱,该试剂组合对极光的消除效果最好。对比布样2、3、4可知,在喷剂A中加入去污剂,能有效去除油脂,有利于极光的消除;对比布样4、5可知,喷剂A中加入F对极光的消除更为有效,这是因为F为酸性助剂,对织物表面的去污与蓬松具有协同效应。综上可知,布样4对应的试剂组合为最佳方案。
4 结论
试剂C、D、E、F、G、H的组合对极光的消除效果较好,通过调整试剂的使用先后顺序,针对调整后的试剂组合的去污和蓬松效果,最终确定喷剂A(C、D、E、F)组合和喷剂B(G、H)组合对极光的消除效果最好。本消光剂使用后无需清洗,方便快捷;原料刺激性小,绿色环保,且能使板结的织物表面更加蓬松,改善织物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