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外贸公司调整产品结构转型成功yd16217
|
受双重夹击青岛外贸业一度举步维艰2013年上半年一批外贸公司调整产品结构转型成功 |
|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不景气、国内成本抬升等双重夹击,外贸行业举步维艰,青岛外贸业也未能幸免。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虽然2013年上半年青岛加工外贸企业经营数据仍不算理想,但相当一部分外贸公司转型成功,他们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拓展海外新兴市场等方式让企业重现生机。
遭遇金融危机重创曾濒临倒闭,危难之际卖掉爱车、四处借款咬牙坚持,最终转型成功求得生机,青岛一家印花公司老板范延良的经历折射出部分青岛外贸企业困境之下的探索求生路线图。 |
人物故事 “生不逢时”连年亏损
天时、地利、人和,创业要想成功.上述三要素缺一不可,而范延良用了4年多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 上世纪八十年末代至2008年,在近30年间,外贸服装及家纺行业一直是青岛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依托廉价劳动力,上述两行业产品大量出口,迅速成为岛城外贸主力。外贸服装、家纺业的兴盛,也带火其上下游行业,大批人纷纷涌入其中“掘金”,生于1974年的范延良便是其中一位。
2000年外贸服装业鼎盛时,范延良瞅准服装印染设备中蕴藏的商机,一干8年,由穷小伙变身腰包鼓鼓的小老板。印花行业作为服装家纺等的上游配套产品,一度也创造辉煌。2009年春天,在给一名日本服装客户安装印染设备时,范廷良得知这名客户也在寻找中国供应商,当时范延良也正有开办印染实体工厂的想法。说干就干,范延良找来懂印花技术以及生产的两名朋友,3个人一拍即合。当年下半年,范延良便投入200多万积蓄租赁厂房和购置设备,2010年5月正式投产。 孰料2010年堪称印花行业本命年的开端,金融危机开始逐渐“侵蚀”该行业。投产后,范延良才发觉公司“生不逢时”,他主要为日本这名客户供应杨柳布,以往一般的外贸印花公司每月至少生产30多万米的布,而当时的日本正遭遇金融危机重创,客户订单大幅锐减,范延良一年才为其供应40万米布。
自开业后的两年,范延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仅收不回高额成本,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销路也迟迟无法打开。“以往外贸业可谓黄金遍地,金融危机后是一落千丈。”4日,在回忆自己在印花行业的艰辛创业路上时,范延良眉头一直紧锁着。 2010年春天最难熬时,范延良将价值六七十万的爱车卖掉,继续硬撑着,而当时他身边一批外贸服装、印花等公司已大片倒闭。家人不理解,好人才留不住,范延良称当时企业已处于破产边缘,他只要不坚持,企业肯定就倒了。 调整产品结构“逆势飘红”
时光回转,2010年7月是范延良永远铭记的一个月份,这个月他接到中东客户的订单。而事实上,当时国内外贸行业正遭遇严重冲击。来自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12年7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38.89亿美元,同比减98.1%。。
能赢得中东客户其实也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之前范延良已苦苦蛰伏两年。在这两年间,范延良在寻找客户之余,也和公司技术人员在苦苦探索,逐步改进提升印花设备的技术含量。范延良的工厂位于城阳区长顺路26号,加工车间超过200平方米。4日下午,记者进入厂房时看到一派忙碌景象。在车间内采访时,每走到一台机器前,范延良都会讲述他们为机器做的技术改动。
“这是刚上的意大利定型机,前面介绍过,以前用油来驱动,现在改成电的,更加节能环保。”“这台是日本转移印花机,以前是只用导热油加温,印染的布料颜色不够均匀,我们做了技术创新,用电加热来导热油,布面颜色更加均匀。”……
事实上,自去年7月接触到中东客户后,范延良公司并没有立即起死回生,只是看到一个生的希望。“当时我们采用的布料、颜料都几乎是最高规格,价格自然没优势,事实上中东市场上这种布料应甩广泛,更新换代也快。”范延良了解中东客户的真正需求后,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将价格合理回调,从去年底迅速打开局面,仅中东市场月销量便达到36万米,接近以前一年的销量。
进入2013年,遭遇重创的国内外贸行业仍步履蹒跚,5月份进出口数据,更是不佳,当月出口增幅从4月的14.7%大降至1%,进口更是从4月的增长16.8%跌落至下降O.3%,而就在这个月。范延良凭借着技术优势和产品质量又赢得一笔海外大订单。
在范延良的厂房一角,4名工人正在安装一台长十余米的圆网印花机,范延良称这是他刚上的一台机器,准备为海外客户生产床品,他为这台印花机配备的是意大利进口的定型机。“我们生产床品的这两台设备都做了技术改良,这种技术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现在海外市场的大订单已拿到,上述设备安装完便立即投产。”范延良开心地说。 |
半年盘点 外贸回暖有待时日 不过幸运真属于像范延良这样的少数人,大多数外贸行业如今处于爬坡阶段,曰子并不好过,青岛不少从事进出口的外贸企业同样如此。 青岛文泰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武文受访时,直言今年生意不好做,他们公司从事铝材、废铝等加工型原材料进口业务,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国内经济也呈现放缓态势,而外部需求低迷、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多重影响下,他坦言公司业务经营压力很大。“今年进口铝材的价格,一直在1700美元/吨左右,去年还有200元/吨的盈利空间,但是今年初国内铝市场的价格战就已经开打,盈利空间已经基本消磨掉了。”王武文如是说。
据介绍,除了铝业外,今年以来,铜业、钢铁业等原料进口行业表现都很低迷,而加工出口行业表现还不及它。记者在青岛保税港区采访时发现,从保税港区内撤出的原材料进口贸易商数量并不少。多家经营原材料加工出口贸易的企业已贴出厂房转让的通知。 有关资料显示,青岛保税港区内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今年1-4月份进口总额下降了16.1%,出口总额更是下降了21.5%。其实,这并不是青岛保税港区一地的情况,青岛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4月份,该辖区内进行加工进出口总额仅微涨1%,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总额更是下降了14.5%。同期,其对欧日韩出口额均出现下降态势,其中对韩降幅最高,为12.9%。 在青岛恒信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法宏看来,出现这种情况是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今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影响仍在发酵,少欧美国家经济回暖很慢,国内出口订单少。”姜法宏说,而国内人工成本的过快增长,也让国内加工出口企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减弱,受此影响,不少加工出口企业是“有单不敢接”。 导致企业“有单不敢接”的原因还有人民币持续罕见的升值势头。如今国内加工出口企业的国际订单多以美元为标的结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举升破6.2,而升值势头仍不见减弱,这给国内外贸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打个比方,一家企业每月营业额在400万人民币,如果汇率每变动0,1,他们的利润就凭空减少6.5万美元,一年折合下来是70多万元人民币。”姜法宏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出口量越大被蒸发的利润就越大,这让不少企业对海外订单“望而却步”。
“人民币升值还在继续,国际经济回暖乏力,国内人工成本已居高不下,外贸企业要想再续辉煌,这需要一段时间。”青岛信航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姚贵晨如是说。 |
转型:外贸企业需“断臂”求生
外销之路浓雾弥漫。内销市场又前途未卜,对于一些中小外贸企业来说,生存是当下第一要务。“成本、汇率和市场的三重压力日益严峻,外贸企业要想在这场生死战中活下来,必须要断臂求生,抛弃竞争力弱的产品,痛下血本‘炼内功’,不断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停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求生存谋发展。”青岛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范勤德如是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青岛外贸企业负责人也开始动起了转型的脑筋。“我们攻坚拿下的日本床品市场,制造床品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技术创新才会有市场。”范延良介绍说,而在拓展海外新兴市场上,范延良表示好的产品是第一位的,如今他也摒弃以前只做代工生产的老路子,正在注册商标创建品牌,准备将印花产品做大做强;如今他除了拓展中东市场,也在拓展非洲和南美等新兴市场。
而青岛恒信塑胶有限公司则瞄准集装箱液体包装袋的市场,不到两年,他们的产品已行销海外十余个国家。“以前运送饮料、燃料等,都会使用大塑料桶,这种桶每个造价至少要过万,装车卸货等也非常不便,如今采用我们的集装箱液体包装袋,成本降低几百倍,装车也更加方便。”该公司董事长姜法宏说,他们的产品已获得国内十余项专利,并获得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支持。
“全球经济增进放缓令传统外贸增长方式的局限性显露无遗,简单靠加工贸易赚取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刘文俭认为,青岛外贸企业要想摆脱经济不景气的困扰,加工贸易向高技术、新领域转型已成为必然之路,虽然转型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一旦挺过去,未来将会迎来更加生机勃勃的市场。 加速:多措并举助外贸企业
令人欣喜的是,外贸活力可能在慢慢回归。广交会一直是国内外贸行业冷暖的风向标,在前不久的广交会上,不少青岛外贸企业收获不错的成绩。青岛金泰家纺金绍伟受访时说,在他成交的82家客户中,57家是新客户,主要来自南非、南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来自青岛市商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青岛企业共有365家企业在广交会上成交,占我市参展企业总数的66.9%o累计实现成交16.99亿美元,比上届增长9.5%。其中,新兴市场成交增幅明显,对南非成交1.3亿美元,增长116.7%;对印度成交6069.8万美元,增长98.2%。
在这背后,青岛市相关主管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多举措助力外贸企业。青岛市商务局外贸处副处长吕坤表示,目前青岛经济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已不再单纯追求速度取胜,开始有计划转向调整产业结构。
据介绍,为了推动青岛市外贸进出口发展,今年以来,青岛市已启动多项措施,如充分利用、国家鼓励进口的贴息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以及鼓励青岛企业境外并购。青岛保税港区更是努力开展整车进口口岸、高端产业集聚区、自由贸易政策试验区等多个项目。 |
结束语
上半年青岛GDP增速9.4%,青岛经济上半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消费、投资、出口均亮点纷呈。但事实上,在各产业背后都不是风平浪静,房产业从“冰”到“火”.餐饮业由“一座难求”而到“门前冷落”,外贸业则持续“阴睛难定”……各产业在上半年做了什么?做的怎样?恐怕大家都心中有数。
早报5名记者,历时1月,深度起底岛城与民生最相关的行业.重点剖析楼市、车市、商圈、餐饮、旅游、外贸等行业上半年动态及发展趋势。6篇报道,6个整版,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对各行业逐一梳理,将零散的信息单元归纳总结。让读者对岛城经济半年考了然于心.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
青岛早报20130812/14 撰稿摄影
记者 锡复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