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科技类奖yd15608
|
专利申请量达到世界第一的中国,距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为何我国迄今“缺位”诺贝尔科技类奖?华为中兴遭遇美国知识产权指责怎么看?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3日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这些热点话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记者: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专利申请国.这意味着什么?
田力普:2001年我国申请专利量就超过美国,2012年距离进一步拉大。去年全球申请了210多万件新的专利,我国有约65万件,占30%。
但申请数量大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体现创新能力和意识的核心是专利拥有量:首先要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知识产权;其次是授权量,通过全球检索、审查,显示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还要实施,投产,获得回报。
而我国的专利拥有量迄今只有80万,很少。从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到加深认识再到开始投入,从过去的模仿到现在的创新,从专利的申请到专利的授权拥有、实施投产,都需要一个转型过程,我们目前处于过程的初期。
记者:我国作家莫言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科技类的诺贝尔奖离我国有多远?
田力普:我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科技奖,涉及多方面因素。一度以来,我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制度体制、大环境都是有利于模仿而不利于创新的。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让西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国却闭关自守.走向落后,核心人才、知识分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国家没有建立鼓励创新的法律体系、制度、环境……中国一步步从曾经的创新型国家走向模仿型国家。
在文化氛围上。我们也缺少创新的精神,大家都学老师、学经典、学古人,不求与众不同、不敢特立独行。
如今,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场革命,革自己头脑的命,从模仿、抄袭、借鉴,转型到自己发明、创造、创意,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历史的积淀。
因此,由于历史、文化、时代、发展历程和各种原因,导致我们迄今缺位诺贝尔科技奖。对此,我们既要有紧迫感,也不能急于求成。 |
青岛早报20130304/2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