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yd15526

image002.jpg

谁来拯救我们的空气

image004.jpg

专家详解雾天气成因及对策

PMl0PM2.5是“祸首"

 

左图

113日,车辆行驶在大雾弥漫的

沈海高速江苏苏通大桥南通段。

新华社发

 

image006.jpg

这是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拍摄的杭州市区同一地点的拼版照片:

 

上图摄于201286日。

下图摄于2013113日;

 

新华社发

image008.jpg

   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各地就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天气。截至13日零时,记者统计发现,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近几天,受雾天气影响,我国各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引发热议。雾天气成因是什么?谁来拯救我们的空气?空气质量数据怎么看?空气污染如何应对?

    专家指出,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防治空气污染,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京城仅是一个样本,所有遭遇雾的城市都应借此反思,而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则应格外注意前车之鉴。各地雾天气的出现,本质上是环境自净能力达到临界点的提醒。

PMl0PM2.5是“祸首”

    记者查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12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21时更新)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960微克/立方米。面对高的监测数值,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也有人表示看不明白。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意味着空气污染程度吗?

    专家介绍,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空气质量指数与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单以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并不科学。但是,如果可吸入颗粒物(PMl0PM25)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质量肯定好不了。

    截至13日零时,记者统计发现,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记者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长三角区域城市129个国家网监测点位约有三分之一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其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监测点位也有不同程度空气质量超标。

    监测总站数据显示,颗粒物(PM25PMlO)为本周连续雾过程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主要污染物,以严重影响环境健康和环境能见度的污染物PM25为例,上述城市部分点位的小时最大值达到900微克/立方米,超过空气质量日均值标准(75微克/立方米)的十倍以上,并超过AQl日报严重污染等级(500微克/立方米)的约一倍。S02N02等也达到轻度以上污染水平。

    其中,近一周内受不间断雾过程困扰的华北、中原和华东部分城市影响最为严重,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由于低空近地面的空气污染物久积不散,主城区点位连续出现空气质量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包括PM25PMl0S02N02等主要污染物徘徊在较高超标浓度水平。

与气象污染排放等有关

    事实上,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大范围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其局地交通、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均在低空不断积累。与此同时,由于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环保专家表示,如果在冬季遇到长时间雾过程,通常在北方地区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主城区连续三天的空气污染物积累就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在南方地区如果生产和交通排放量大也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

    专家指出,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

    专家介绍,PM25是比PMl0更小的细颗粒物,它的一次生成,基本来源于工业排放和面源污染。建设项目增多,也是造成PM25浓度居高不下的原因。

    由于目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旧巨大,加上空气氧化性不断增强,导致污染因子活性增加,许多污染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PM25,这样危害更大。

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PM25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如果措施到位.在‘十二五’末会有所降低,但是要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还有很大难度,需要很长时间。”王金南说。 

■小资料

雾与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雾与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雾的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而80%以下,但通常两者并存。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的称为雾,1公里以上但小于10公里的属于灰现象。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也称灰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一般呈乳白色,它使物体的颜色减弱,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而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组成的粒子极小,不能用肉眼分辨。当大气凝结核由于各种原因长大时也能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水汽进一步凝结可能使演变成轻雾、雾和云。主要由气溶胶组成.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观。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雾与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雾和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

    雾转为雾,雾转为。北京连续3天的污染物累积令气象备件形成了一次恶性转化。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对此作出了“贡献”。

多地雾:大雾缘何变“毒气”?

    2013年第10天起,浓浓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大雾”咋就变成了“毒气”?

    “这脏乎乎的雾是怎么回事?”家住北京大兴的悦涵回忆道,6年前,也是1月,也是大雾,她在家门口拍到了美丽的“雾凇”,蓝天下白茸茸的松树是属于冬天的美丽回忆。

    雾转为雾,雾转为。北京连续3天的污染物累积令气象条件形成了一次恶性转化。

    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对此作出了“贡献”。2012年。北京市常住入口至少增加50万,超过2000万,机动车近520万辆,城市建设开复工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北京的经济规模、人口、能源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污染物减排速度每一日拼命跑,都未必能“跑赢”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物增加速度,不利气象条件的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

    “连续好几个小时,北京许多站点的PM25浓度在每立方米700900微克,这意味着非常严重、可怕的污染。”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说,虽然每个人对污染的耐受力不同,但在这样严重的污染条件下,易感人群和老人孩子必须做好自我保护措施,不要外出,不要剧烈运动,不要开窗换气。

    北京市环保部门表示,13日将首次在部分污染严重区域启动《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中最高级别的“极重污染目应急措施”。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当极重污染日出现时,施工工地停止土方施工,冶金、建材、化工行业的污染减排量上升到30%,在京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

    朱彤教授认为,严格执行政府应急措施,尽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必须的,但如此大范围的雾天气导致的污染物累积很难因为一两个临时措施就出现明显改善。

    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微博成千上万的转发,一方面是民众对于空气污染程度的惊讶、愤怒甚至惊恐,另一方面依旧是我行我素的生活,真正重视,谈何改变?

    朱彤认为,所谓公众自身的环境意识觉醒,首先应该从个体做起切实减少污染排放。“每一位共同呼吸的市民,都同时是污染排放的‘贡献者’,我们要在如此严重、持续的污染中得到警示。不仅污染日,在平日也尽可能选择绿色出行、停车熄火,减少排放。”    据新华社

    京城仅是一个样本,所有遭遇雾的城市都应借此反思,而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则应格外注意前车之鉴。各地雾天气的出现,本质上是环境自净能力达到临界点的提醒。

天气警示城市发展之忧

    京城连续三天被雾笼罩.PM25浓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准、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北京只是其中最典型和严重的地区。

    雾是自然,是人工。大雾天气使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才有“能见度不超过十米”、“空气刺鼻”的现象出现。因而持续雾其实是工业文明对自然损害程度的直观展示,是对人类将承担的污染后果的现身说法。

    城市化一向与工业化同步,越是现代化的城市就会越早承担污染的后果,这是普遍情况。但除此之外,严重的雾天气也昭示了城市在规划上的不合理之处,在发展上的隐忧。以北京为例,PM25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三者比较而言,工业污染反而是最有治理抓手的一项——如要治本可以将重污染企业外迁(北京已经做到了),如要治标也可以应急情况下要求企业临时减产减排,无论哪一种都是有明显可控制性的。但燃煤和汽车排放却会随着城市体量的增大、边界的扩张而不断加大,治理对象分散且复杂。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北京的一系列措施,如改用清洁能源为城区供暖、机动车治理摇号限号、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等,都是对城市体量增大现状的不断跟进。只是相比起迅速推进的城市边界,公共政策跑得有些气喘吁吁。

    功能过度集中带来了过大的体量,这已经是北京发展的深层困境。而公共交通的集中发展和机动车治理方案都相当于被现实逼出来的政策,有应急性而无前瞻性,又使城市在规划上失去了先机。此刻笼罩京城的雾,虽可泛泛归结为现代化、工业化之,却也是城市治理中负面因素累积的结果。控制城市功能、控制进入北京的项目以及将机动车治理成熟化,都是防止未来雾锁京城的景象频频出现的重要方法。

    京城仅是一个样本,所有遭遇雾的城市都应借此反思,而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则应格外注意前车之鉴。各地雾天气的出现,本质上是环境自净能力达到临界点的提醒。对于城市的治理者和居民而言,它既是对现代生产触碰自然底线的警告、对GDP至上思路的反驳,也是对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的检验,当然,还是对城市居民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共同利益自觉性的考验。极端污染天气的危害已如此之大,其所警示的发展之忧无论如何都不应被雨过天晴后的城市所遗忘。    本报综合整理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

伦敦是如何抛掉雾都帽子的

    污染也曾经困扰伦敦,“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就细致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即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195212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据史料记载,仅在125日到8目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

    大雾持续到1210日才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上世纪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本报综合整理

半岛都市报2013/1/14/A4-A5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