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针织产品质量现状及应关注的问题Yd15332
王建平
作者简介:王建平,男,1958-,教授级高级工程师,Intertek《天祥)集团中国市场事业部总经理.主要从事纺织材料测试技术,国际贸易壁垒及纺织标准化等领域的研发、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原载:纺织导报,2012/7;49-54
【前言】据国内外针织产品检测结果的统计数据,作者分析了国内外针织产品的质量及检测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预估了国内外市场针对针织产品质量要求的发展趋势.同时总结性提出了功能性针织产品的若干开发方法。
夏季来临,有关针织产品,特别是作为针织主流的针织内衣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针织产品由于其具有柔软、亲肤、弹性好的特点,广泛用于与人体肌肤直接接触的场合.如内衣(包括内衣外穿)、家居用品、各种饰物等。随着新型纺织材料的不断涌现、新型针织
技术的快速发展、针织产品开发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绿色消费潮流的不断高涨,消费者对针织产品的质量婴求,已经不再简单停留在之前单纯的对机械物理性能和色牢度的关注上,而是倾注了更多的期待.如产品是否是生态安全的,产品是否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如保暖、吸湿快干、防紫外、阻燃、负离子发生、防电磁波辐射、抗静电、抗菌防臭,甚至是纤体塑身、降血压、抗静脉曲张等等,
面对市场和消赞者的需求,人部分企业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去大力开发新产品.但也有一部分并不具备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期待而不择手段地大肆宣传其产品所具有的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尽管其自己也不甚明了。针对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市场监管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但非专业媒体监督的越位却往往使一些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加上专业声音的缺位.政府部门的语焉不详,消费者所面对的往往是一个不透明的市场,消费信心反复受挫,对国家希望通过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带来负面的影响。
那么,我国针织产品目前的质量现状究竟如何?国内外对针织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有些会么新的要求?功能性针织产品的开发究竟前景如何?不妨通过一此数据和实例来加以分析。
1 我国国内市场针织产品质量的总体情况
2011年10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运动服装及针织泳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涉及范围包括京、津、沪、苏、闽、鲁、粤、桂等地的119家企业生产的119种产品。此次抽查依据为国家强制标准GB 1840ll-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和经备案的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涉及检测项目.包括纤维成分、甲醛含量、pH值、禁用偶氮染料、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干摩色牢度、耐洗色牢度、耐海水色牢度
及耐氯化水色牢度等10项。检测结果发现有8种产品不合格,整体不合格率为6.72%,涉及项目包括禁用偶氮染料、甲醛含量、纤维成分、pH值和耐洗色牢度。
2011年12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又发布针织内衣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涉及范围包括京、沪、苏、浙、鲁、粤等地124家企业生产的124种产品。
此次抽查依据为国家强制标准GB18401- 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5296.4-1998 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 及相关产品标准和经备案的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涉及检测项目包括甲醛含量、pH值、禁用偶氮染料、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酸、碱)、耐干摩色牢度、耐洗色牢度和纤维成分等。检测结果发现有9种产品不合格,整体不合格率为7.26%,涉及项目包括纤维成分、耐洗色牢度和pH值。
为了解近年来我国针织产品质量的整体情况,笔者通过不同的侧面来进行分析(表1-表3)。
表1 2007-2011年针织内衣产品质量历次国家抽查(国抽)结果汇总
抽检年度/发布日期 |
被抽检地区 |
企业数 |
抽样数 |
不合格项目数 |
整体抽样合格率(%) |
|||||
保暖率 |
纤维含量 |
产品标识 |
水洗尺寸变化 |
pH值 |
耐洗色牢度 |
|||||
2007/2008.1.3 |
京、沪、苏、浙、闽、鲁、鄂、湘、粤 |
89 |
90 |
1 |
2 |
1 |
|
1 |
|
92.8 |
2008/2009.2.25 |
京、沪、苏、浙、鲁、鄂 |
61 |
61 |
|
3 |
1 |
2 |
|
|
91.8 |
2009/2010.2.9 |
京、沪、苏、浙、闽、鲁、鄂、琼、粤 |
113 |
113 |
|
8 |
|
|
3 |
2 |
90.3 |
2010/2011.2.14 |
京、沪、苏、浙、闽、鲁、粤 |
80 |
80 |
|
3 |
|
|
1 |
|
95.0 |
2011/2011.12.23 |
京、沪、苏、浙、鲁、粤 |
124 |
124 |
|
5 |
1 |
|
|
1 |
92.7 |
表2为国家棉印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委托检验及监督抽查检验的199个针织产品(针织内衣、针织T恤衫及文胸)的检测结果进行的统计。检测项目1 774项,其中不符合项有99项,项目检测合格率为94.4%。
表2 针织类产品分项目检测合格率
项目名称 |
检验数(个) |
合格数(个) |
合格率(%) |
甲醛含量 |
l26 |
126 |
l00.0 |
禁用偶氮染料 |
l26 |
l24 |
98.4 |
异味 |
l99 |
199 |
l00.0 |
耐洗色牢度 |
73 |
7l |
97.3 |
耐水色牢度 |
l99 |
195 |
98.O |
耐摩擦色牢度 |
199 |
196 |
98.5 |
产品标识 |
199 |
l66 |
83.4 |
耐汗渍色牢度 |
199 |
197 |
99.0 |
纤维含量 |
199 |
l59 |
79.9 |
耐汗光复合色牢度 |
28 |
25 |
89_3 |
耐光色牢度 |
28 |
27 |
96.4 |
pH值 |
199 |
l86 |
93.5 |
表3 针织类泳衣产品分项目检测合格率
项目名称 |
检验数(个) |
合格数(个) |
合格率(%) |
耐光色牢度- |
30 |
26 |
86.7 |
耐氯化水色牢度- |
21 |
17 |
81.0 |
耐海水色牢度- |
21 |
21 |
100.0 |
拉伸弹性伸长率- |
21 |
15 |
71.4 |
pH值- |
70 |
67 |
95.7 |
纤维含量- |
70 |
66 |
94.3 |
异味 |
69 |
69 |
100.0 |
产品标识 |
70 |
66 |
94.3 |
耐摩擦色牢度 |
49 |
49 |
100.0 |
耐汗渍色牢度 |
49 |
49 |
100.0 |
耐汗光复合色牢度 |
39 |
35 |
/*.7 |
耐洗色牢度 |
15 |
15 |
100.0 |
表3为国家棉印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委托检验及监督抽查检验的70个针织泳衣产品的检测结果进行的统计。检测项H524项,其中不符合项有29个,项目检测合格率为94.5%。
2 我国国内市场针织产品主要质量问题分析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针织产品的整体质量—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外消费者都十分关注的产品生态安全性能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2007-2011年,这5年的历次针织内衣产品国家抽查中,有关纺织产品生态安全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项目一一甲醛含量和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合格率一直保持100%,而在国家棉印染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统计数据中,针织类产品有关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各项监控项目,也保持着很高的合格率。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针织产品,特别是针织内衣类产品较少进行定型整理和无色、浅色产品占有一定比例,从而降低使用甲醛和误用禁用偶氮染料的风险有关,但保持如此高的合格率仍是可圈可点的。
仔细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针织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集中体现在部分产品纤维成分及含量实测结果与产品标签明示的纤维成分及含量不符、产品标识不符合标准要求、少数产品水萃取液pH值超标和部分色牢度未达标等问题。
有关纤维成分及含量与标注不符的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的一个老问题。纤维含量是纺织产品的主要品质指标之一,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严重影响产品的外观和使用性能,但产品原料成分的优劣和多寡,是决定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关乎消费者能否明白消费和企业诚信的问题。
分析纤维成分及含量实测值与产品明示值不符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1)上游的纺纱、织造加工企业由于管理、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其产品的纤维成分及含量与原投料工艺单的要求存在差异,但只按投料比向下游企业提供信息;(2)少数上游企业有意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存在欺诈行为;(3)下游生产企业对所购面料的成分未按规定进行监督检测,把关不严,轻信上游供应商的承诺,产品投向市场前不进行检测并按实际情况进行标注,而仅根据面料提供方报的成分直接进行明示标注;(4)对不同批次的面料不进行再检测,而是根据以前检测的数据进行标注,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风险;(5)生产企业误将外观相近的不同面料视作同一面料进行纤维含量标注。在对大量的抽查结果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在纤维成分及含量检测不合格的案例中,绝大部分的实测值与明示值的差异并不大,往往仅略微超出标准允许的标称偏差范围。这些问题的产生更多地是由于流程或现场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与技术、设备等因素关联不大。因此,严格流程管理和强化后道监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对少数有意的欺诈行为,应通过加强打击力度来加以制约。
有关产品标识不符合标准的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讲也不是个技术问题。发生这类问题的企业往往是一些新的企业或负责产品标识设计制作的人员对相关标准的了解或理解不够所造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产品标识不合格的产品本身并无大的质量问题,而只是标签标识不规范的问题,与前述的纤维成分及含量标注错误的问题一样,相对比较容易整改,但加强对相关标准的学习和培训是大幅度降低乃至杜绝这类错误的唯一和有效途径。
水萃取液pH值超标是纺织品服装市场抽查中发生率较高的事件。理论上讲,纺织产品水萃取液的酸性或碱性过大,则在其穿着或使用过程中,会由于出汗、淋雨等原因,使其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溶出而造成对皮肤的刺激或损害,并有可能造成皮肤表面的菌群失调。研究表明,人体皮肤表面保持微酸性或中性状态,有利于防止皮肤表面的菌群失调,防止有害菌的繁殖和感染,显然,纺织产品的水萃取液pH值若能维持在弱酸性或中性的范围,将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因此,从2oo5~ 始实施的中国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将纺织产品水萃取液的pH值纳入了强制考核内容,并将大多数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产品的水萃取液pH值考核标准限定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4.0~5)。但标准实施几年来,纺织产品水萃取液pH值不合格成了许多产品进入市场的主要障碍,分析其原因,某些特定的工艺、企业生产用水的水质以及对用水量的控制是该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根本改观的重要因素。而反观人们的日常生活,每天洗手、沐浴所要涂抹的肥皂,其pH值其实要远高于7.5的水平,但人们的皮肤并未因此而受到伤害。将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2010版GB18401在修订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结合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高低与对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风险程度,新版的GB 18401-2010已经将对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纺织产品的水萃取液pH值监控指标从4.0~7.5调整到了4.0 ~ 8.5,这一调整不仅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符合了大部分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相信今后pH值超标的案例将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目前除了中国,世界上并无其他国家将水萃取液的pH值作为纺织产品的强制性考核项目。
针织产品,特别是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针织内衣产品,耐汗光色牢度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但这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考核项目。某些传统的染料在单纯的汗渍或光照环境,化学结构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褪色或变色的情况,但在汗渍和光照的协同作用下,其化学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纺织品的耐汗光色牢度变差。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选择采用在汗渍和光照协同作用下能够保持化学结构稳定的染料,但需做大量的试验和工艺研究工作。对于一些颜色相对较深的全棉或棉混纺针织产品,绝大部分色牢度问题是由于采用活性染料染色时,后道洗涤工艺不到位,堆积的浮色未被洗净所致。
3 我国外销针织产品的质量状况
根据这几年欧盟和美国的召回通报,欧美市场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机械伤害风险、阻燃性能和有害物质残留。
2011年,欧盟全年发生非食品类产品召回案例1 568起,其涉及的产品类别中,被归类为成衣、纺织品和时尚配饰的召回案例有409起,仅占总召回案例数的26.08%。而其中有368起为纺织品和服装,占成衣、纺织品和时尚配饰类别召回案例数的89.98%。在368起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绝大部分为童装)召回中,有333起(都是童装)是因为在产品的设计和加工中不能符合欧盟EN 14682:2007 儿童服装安全规范-儿童服装绳索及束带 、英国BS 7909:2007 提高儿童服装机械安全性的设计和生产实践规范)及相关国家的法规要求,在颈部设计有抽绳或绳索,绳索、功能性或装饰性绳索末端有立体装饰物,腰部抽绳未按规定缝住或太长以及部分小物件缝制不牢可能造成勒伤、窒息、勾绊、拖倒、小物件吞咽窒息梗塞或划伤等风险,占纺织品和服装类产品召回案例数的90.49%。其中原产地为中国的有163起,占333起中的48.9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针织类童装产品,不过,就其在整个出口量中的比重而言,被召回的比例仍是相当低的。此外,另有35起是由于在产品上检测出有有害化学物质残留而被召回,涉及的有害物质主要是禁用偶氮染料,还有少量的为六价铬、铅、甲醛含量超标和镍释放量超标,占纺织品和服装类产品召回案例数的9.51%。在这35起因有害物质超标的召回的案例中,产品的原产地涉及6个以上的国家,其中中国14例,占40.00%,但其中的针织产品仅有几例。
另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的召回通报,2011年1-11月,美国市场来自于中国的纺织品被召回的案例有36件,其中25件与机械伤害风险有关,10件为阻燃性能不符合法规要求,仅有1件是由于有害物质残留超标,总体被召回案例占总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总量的比重非常低,其中有个别针织类童装被召回与机械伤害风险有关。
4 国内外针对针织产品质量要求的发展态势
由于立法理念和标准化体系存在巨大差异,目前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纺织产品的质量监管要求方面也各有侧重,而针织产品作为纺织产品的一个门类,除了个别特异性项目之外,对其的质量监管也并无单独的考核体系。
关于中国对针织产品质量要求的发展态势,因沿袭原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标准化体系,中国的标准化体系过于注重产品标准,目前针对针织产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绝大部分仍是产品标准。由于产品分类越来越细,不同的产品标准,有的其质量要求的重复性变得很高,而有的则存在很大的差异,使采标变得复杂,不利于标准的实施以及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发展,计划经济的色彩仍相对浓厚。
而基础或方法标准则更多地套用对大部分纺织产品普遍适用的通用标准。从对针织产品的质量要求的标准化发展态势中可以发现,传统的针织产品机械物理性能和色牢度方面的考核项目已发展得相当完善,鲜有新的考核项目或要求出现。与此同时,基于中国的针织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比重相当高,为满足国际市场对纺织产品生态安全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发展态势,有害物质残留量的控制将成为针织产品,特别是针织内衣产品质量要求的关注重点。此外,无论是业界还是消费者,对针织产品的功能性开发的热情始终不减,随着各种功能性针织产品开发的发展,对功能性的考核要求及配套的检测方法也将成为持续的亮点。
欧美的纺织产品标准化体系与中国的截然不同,特别是对产品标准的概念几乎是空白。基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认为针对某一产品的质量及验收要求,应该是买卖双方的事,没有必要从国家或行业的层面来制订统一的质量要求或标准。因此,在国际贸易中,针对某一产品该考核什么项目、应达到什么要求,通常都是由买卖双方自己来商定的,而实践中更多采用的是买家的要求而非国家或行业标准,这就是目前在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的所谓贸易标准模式。当然,针对某项具体的质量考核要求,相应的检测方法必须是统一的,从而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因此,在欧美的标准化体系中,更多的是关注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的建立和统一,而要在欧美标准中去找到某一种或某一类针织产品的产品标准或质量要求,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事。阻燃性和儿童服装的绳带安全风险仍然是目前欧美市场对包括针织产品在内的进口纺织品服装质量问题的关注重点。
但随着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以欧盟为代表的针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消费品(含纺织产品)上有害物质控制的法规体系正在对全球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并逐渐成为全球普遍采用的包括纺织产品在内的消费品的生态安全质量要求。目前,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针对纺织产品生态安全性能要求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符合性评定程序已经相当完整,涉及的监控项目多达几十个,包括:禁用偶氮染料(azo)、致敏性分散染料、致癌染料、甲醛含量、五氯苯酚及四氯苯酚(PCP和TeCP)、pH值、杀虫剂、重金属、邻苯基苯酚(OPP)、有机锡化合物、镍释放量、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烷基酚(NP)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全氟辛酸磺酰基化合物(PFOS)、有机氯载体(氯苯和氯甲苯)、六价铬(Cr VI)、短链氯化石蜡(SCCP)、富马酸二甲
酯(DMFu)、含溴阻燃剂、气味、总铅(Pb)和总镉(Cd)、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化合物(PCBs)、高度关注物质(SVHC)等。其中,高度关注物质(SVHC)是指将被列入REACH法规附录XIV一一 需授权物质清单》中须经授权才能使用的1类和2类致癌物质、1类和2类致基因突变物质、1类和2类生殖毒性物质、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物质、高持久性和高生物累积性物质及部分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的物质。目前,这类物质正在按规定的程序络续被列入评估范围并逐渐添到REACH法规附录XIV中去,预计最终的高度关注物质将达1 500种左右。对这些有害物质的控制要求将会逐渐成为包括针织产品在内的中国纺织产品的生态安全质量要求,应引起各方的关注。
5 关于功能性针织产品开发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针织内衣已经成为功能性产品开发的主战场,这与人们希望通过与内衣亲密接触的皮肤享受某些特殊功能的愿望密切相关。依据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愿望,加上面对饱和的市场和过剩产能,企业正在苦苦探索新的增长点,使得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始终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织产品占相当比重的功能性纺织产品市场的迅速趋热,似乎把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下子点燃了,而一部分企业也似乎从中看到了开拓新的增长点的曙光。但过度和不实的炒作与消费者实际感受之间的差距,给消费者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但业界对功能性纺织产品开发的热度始终不减。
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除了一小部分可以通过纤维的物理或化学改性实现之外,绝大部分是采用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物质,通过共混纺丝或后整理的方式而获得的,而这些化学品的安全性问题却往往被忽略。目前,除了日本和台湾市场对功能性纺织品情有独钟之外,欧盟和美国除了对某些纺织产品的阻燃性能有特殊要求之外,对其他的功能性纺织产品并未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其关键因素即是对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化学品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心存疑虑。
目前,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主要主要有5种途径。(1)通过纤维的物理改性或化学改性,实现或改善纤维或织物的某些性能。如:通过开发细旦或表面有沟槽的异形截面纤维,实现织物的吸湿快干功能。又如:通过纤维大分子链的化学接枝改性,赋予某些纤维或织物抗菌、抗静电等功能。不过,这类纤维改性技术通常只能在化学纤维上实现。(2)通过采用某些特殊纤维,如金属纤维交织的方法获得具有防静电、防尘、防电磁辐射等功能的功能性纺织产品。(3)通过采用某些高弹力纤维制成贴身针织产品,具有所谓的塑身、增加下肢静脉回流等功能。(4)通过采用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包括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对织物进行后整理,使之具有某些特定功能,如抗菌防臭、防紫外、阻燃等。这种方法虽然工艺简单、适应性 但耐久性差、织物手感也不理想。(5)通过采用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包括有机或无机物质),以共混或共混复合等技术制备具有某些功能的纤维和纺织产品,如保暖、抗菌防臭、负离子、导电 (抗静电、防尘、防电磁辐射)、防紫外、阻燃等。这种方法技术难度高,但耐久性好,对纤维或织物的染色加工性能无显著影响,且手感与常规织物无异,已经成为功能性纤维和纺织产品开发的主流技术。
在上述5种途径中,前3种由于不是采用化学品添加的方法改性,这类经改性的功能性纤维或产品应该是安全的。而对后两种方法中所采用的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添加剂,在长期与人的皮肤接触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的评估往往是不充分的。如某些来自于天然矿物质或经加工的无机添加剂,虽然很少存在化学危害风险,但其放射性危害却往往被忽视。又如,有机抗菌剂具有广谱抗菌和抗菌效率高的特点,但同时其对人体的急、慢性毒性则常常被掩盖。
近年来,以纳米材料、纳米技术冠名的功能性纺织品开发也层出不穷,但有关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至今仍是科学家担心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以添加某些物质开发的功能性纺织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法规、标准和市场监管的缺失使得消费者的安全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功能性纺织产品,特别是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针织内衣产品的开发,不仅需要科学的态度,更需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6 结语
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的针织产品不仅在产品开发和生产加工技术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在产品质量方面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目前在市场监督或买家抽查中,反映出来的我国针织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纤维成分及含量标注与其明示的不一致以及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的问题,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在流程管理中监管不到位和意识不强的问题,而与产品的机械物理性能和生态安全性能等内在质量并无直接的关联,但仍需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因为这关乎企业的管理水平、声誉和诚信。
|
Stoll(斯托尔)公司在ITMA Asia+CITME2012上展示的一次成型的带有中国设计元素的服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