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医学奖yd15220
|
|
英日科学家因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领域的贡献获诺贝尔医学奖 |
|
英国人约翰·B·格登和日本人山中伸弥因细胞研究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两人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 两名获奖者发现,生物体成熟的特化细胞可以借助“再编程”回到初始状态。继而改性并发育成为任何一种细胞。 |
|
成就50年
约翰·B·格登,细胞生物学教授,1933年在英国出生,196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加入英国剑桥大学,现在这所大学下属格登研究所任职。
距今50年,即1962年,格登在英国《胚胎学与实验形态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一项发现: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
在诺奖评审委员会称之为“经典”的一项实验中,格登以青蛙的卵细胞为实验对象,取出卵细胞内一个不成熟的细胞核,以一个成熟的特化肠细胞所含细胞核取代,而改性后的卵细胞最终得以发育成为一个正常蝌蚪。
他认定,经过改性,细胞成熟后所含脱氧核糖核酸(DNA)遗传物质依然包含发育成为青蛙所有细胞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
|
间隔42年
山中伸弥,生物学教授,1962年在日本出生,1987年在神户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经是整形外科手术医师,1993年在大阪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和日本从事基础研究,现在京都大学任职。
与格登发表论文间隔42年,即2006年,山序伸弥及其同事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一种与格登 不同的生物体“介入”方式,那就是,借助基因实现对细胞的“再编程”过程。
格登的方式,需要以物理方式介入作为实验对象的细胞,从中取出细胞核,再“植入”细胞核。相比之下,山中的方式只需要“诱导”几个基因,就可以把成熟细胞转变为多能干细胞。 |
|
关联30年
山中伸弥所作研究,以实验鼠的胚胎干细胞为对象,而胚胎干细胞分离技术由英国人马丁·埃文斯在大约30年前创制。
埃文斯和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以干细胞研究分享2007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山中及其同事尝试不同的基因组合,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一次引入4种基因。就可以把成熟的纤维原细胞“再编程”为不成熟的干细胞,继而发育成为纤维原细胞、神经细胞和内脏细胞等。他把这些细胞命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
|
成果解释 为再造器官创造条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当天的一份声明中说,两位科学家因“发现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而获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细胞和生物体发展的认识。这种细胞是动物特定成熟细胞(以体细胞为主)经过诱导因子“编程”处理后转化而成的干细胞。它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等其他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可以发育成组织和器官,同时规避了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和法律障碍,创造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潮流,是有望应用于再生医疗和制药的划时代成果。诱导多能干细胞如今可以取自人体,包括患有疾病的病人,由这些细胞生成成熟的神经、心脏和肾脏细胞,以便研究人员借助全新方式研究疾病机理。 |
|
链接 受经济危机影响 奖金缩水逾千万
受经济危机影响,诺贝尔基金会宣布奖金将由以往1000万瑞典克朗(约6802万人民币)缩水至800万瑞典克朗(约5442万人民币)。相比过去10年的奖金额,今年获奖者的囊中将减少两成奖金。
诺贝尔奖基金会早在今年6月已发布声明称:“在2012年6月11日的会议上,诺贝尔基金会各委员会主管将2012年诺贝尔奖各奖项奖金额设定为800万瑞典克朗……这是从长远考虑避免基金资本受破坏的必要措施.” |
|
青岛早报2012/10/9/38 本组文图据新华社等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