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素涂膜高仿真丝绸的研究yd15217

祝莹 杨宏 潘艳艳       江苏省纺织研究所,无锡2I4031

朱盛国    陈宏兵       江苏省如东生物制品厂

姚德荣 沈龙根 马明华   江苏省吴江工艺织造厂

来稿日期1994-03-21

原载: 染整技术1994/1;33-

 

【摘要】 利用天然蚕丝废料制各的丝素蛋白水溶液涂覆在涤纶奸维表面,协助偶联剂和手感调节剂的化学作用,形成与涤纶纤维牢固结合的丝素膜。通过大小样涂覆工艺、性能测试和临床试穿,探讨了丝素涂膜机理、涂膜材料及添加剂选用、影响涂膜牢度和性能的因素等,获得采用丝素涂膜高新技术开发的具有舒适、保健卫生功能的高仿真丝绸产品。

【主题词】丝素 涂膜 仿真丝 整理

 

1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在积极开发真丝与其它纤维交织、交并、包芯复合等产品的同时,还试图利用丝素在特殊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对人体有很好的生物适应性特点,把丝素膜用于人造皮肤或医疗、医药用品的开发研究 并开发了在手感、外观等方面与真丝绸风格非常逼近的化纤仿丝绸产品.然而由于化纤(尤其是涤纶纤维)的强疏水性.致使服用舒适性尚不够理想.还有不少人穿着后容易发生皮肤过敏现象,对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产品的发展。为此,开发丝素涂膜高仿真丝绸产品,改善其服用性能,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织物:

经精练、起皱 定型、减量后的纯涤纶玉雅、双绉、乔其、花瑶、顺纡绉练白绸、染色或印花绸。

2.1.2 主要仪器设备:

DK-5E型小型针焙烘机(日本大荣机械株式会社);高压手板式圆筒蒸箱:YG501起毛起球试验仪(山东安邱纺织仪器厂),CM-2002分光光度仪(日本美能达公司)721型分光光度仪(上海市第三分析仪器厂)Dmax-Ⅱ型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日本理学电机公司)JEDL JSM -35C 型电子显微镜(日本产)DDS-A 型电导率仪(上海雷磁仪器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材料的制备

2.2.1.1  丝素溶液的准备:

将废蚕丝经完全脱胶、充分水洗、烘干的纯丝素加热溶解,然后进行过滤,透析,便得丝素水溶液。

2. 2.1.2 丝素的涂覆加工:

经碱减量的纯仿丝绸(半制品)丝素涂覆烘燥结晶化处理水洗烘干。

2-2.1.3 丝素膜的铸制:

将丝素溶液浇铸在聚四氟乙烯平板上,在相对湿度85%、温度5℃左右冷藏箱中制成初生丝素膜,取出后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结晶化处理,即得再生丝素膜。

2.2.2  测试内容及方法

2.2.2.1 涂覆增重率

将涂覆丝素试样于102104干燥至绝对干重,以涂覆前试样绝对干重W0(),对涂覆丝素试拌绝对干重w1()的变化,按公式求算涂覆增重率:

涂覆增重率( %)=

W1-W0

×100

W0

2.2.2.2  耐热水洗涤性 

丝素覆试样在100倍蒸馏水、90℃条件下处理20mln.5min用玻璃棒搅拌并掀压一次,取出干燥,烘至绝对干重W2(),按下式求算耐热水洗涤溶失保持率:

耐热水洗涤溶失保持(% )=(1-

W1-W2

)×100

W1-W0

2.2.2.3  耐水解稳定性

丝素涂覆试样分别用稀盐酸(或硫酸)调节pH 23,用纯碱溶液调节pH 值至1O11,家用洗衣粉(白猫牌)2g190℃热水,在浴比1:10040℃条件下分别处理30min,然后充分水洗,取出晾干,测定染色残液可见光谱吸光度,并求算织物上丝素蛋白质含量的保持率。

2.2.2.4  回潮率

测得绝对干重w4()的试样放在温度20±2RH65 ±2 的恒温、恒湿条件下平衡48小时,称其标准重量W3(),按下式求算回潮率R(%)

R( %)=

W3-W4

×100

W4

2.2.2.5  X-射线衍射测试 

将不同结晶化处理的再生丝素膜用日本理学电机公司的Dmax-型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扫描X-射线衍射图谱,然后用电子计算机分峰,分别计算其结晶度。

2.2.2.6  电镜测试 

将丝素涂覆试样用日本产JEDL JSM-35C型扫描电镜分别摄制15KW×3000(纤维纵向表面)的扫描照片。

2.2.2.7  染色残液可见光谱吸光度测试 

将水解前后的涂覆丝素试样及对比样(单用添加剂浸轧)分别干燥,称取相同的绝对重量,用考马斯亮蓝G-250(以下简称CBBG-250)溶液在浴比1:504O℃条件下染色30min,取出试样用721型分光光度仪分别测试染色残液的吸光度(λmax=590nm),按下式求算织物蛋白质含量保持率:

织物上蛋白质含量保持率( %)=

*水解前吸光度

×100

**水解后吸光度

*水解前吸光度=水解前涂覆丝素试样吸光度-水解前权涂覆添加剂试样的吸光度

**水解后吸光度=水解后涂覆丝素试样吸光度-水解后权涂覆添加剂试样的吸光度

2.2.2.8  耐洗性 

丝素涂覆织物用2gL洗涤剂于浴比1:5040℃条件下处理10min作为一次;反复处理20次后,水洗烘干,然后测定织物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2.2.9 染色性能 

采用弱酸性湖蓝5GM和活性红X-3B,按各染料染色条件分别进行染色,用721型分光光度仪(取测得各染料的λmax)测定染色前原液与不阿染色时间后残液的吸光度,按下式求算上染百分率,并描绘上染曲线。

上染百分率(% )=(1-

染色残液吸光度

)×100

染色前原液吸光度

2.2.2.10 手感 

按手触感评定。++++明显柔软,+++柔软,++较柔软稍有糙感,+糙硬,右上角“+”“-”表示程度上的差异。

2.2.2.11  色差、白度 

丝素涂覆前后的试样采用CM-2002分光光度计测试,根据测出的色差△E数据,按GB250-84ISO-105A02-1 978(灰卡)标准进行变色色差评级。测出的白度数据,其白度值为CIECIE值越大,白度越高;CIE差值<3时,白度差异极微,目测难以分辨。

2.2.2.12 吸水性 

2×10cm 布条,当置于蒸馏水水面下1cm 时立即用秒表计时,视水分上升1cm所需的时间()

2.2.2.13 耐磨性 

将标准测试用的全毛华达呢平装在起毛起球试验仪上,以丝素涂覆涤纶仿丝绸作磨擦面分别磨10次、50次,然后用电镜摄制15KV×300015KV×200的扫描照片,观察涂覆丝膜的磨损情况。

2.2.2.14 其它物理指标  丝素涂覆织物的透气量、折痕回复角、抗弯长度、抗弯刚度、悬垂性、染色牢度、日晒、摩擦、汗渍、熨烫等物理指标均按国家标准进行。

3  实验结果

3.1  丝素在涤纶纤维上的涂覆机理

3.1.1  丝素在涤纶纤维上的涂覆成膜

丝素在溶解过程中所采用的溶剂、助溶剂及温度、时间、搅拌等条件都会使丝素分子链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因此,丝素水溶液实际是一种不同分子量的混合体系。当对涤纶纤维涂覆时,丝素溶液均匀地分布在纤维表面的穴或间隙处,由于涤纶纤维的结构非常紧密,丝素的分子量相对很大,故不可能进入涤纶纤维内部 烘燥过程中,当水分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丝素溶液失水而增加粘度,分子链逐渐靠近,继而附着在纤维表面穴或间隙处,这时便在纤维上形成一层部分连续的初生丝素膜 丝素和涤纶之间并不会发生化学结合,形成的丝素膜主要则是机械粘接或附着在涤纶纤维表面的穴或纤维间隙。

image001.gif

1

由图l可见涤纶纤维表面或间隙处有明显可见的沉积物,纤维外表面有一层与纤维紧密粘附的涂覆物质,表明在纤维外表面已附着了丝素物质。

3.1.2   初生丝素膜的结晶化

经快速干燥的初生丝素膜在某些区域形成了β型晶体结构,但绝大部分则是以非结晶的无规线团形式存在,故能溶解于水,此时若经洗涤可全部洗除。为此,初生丝素膜必须经结晶化处理,使其转变为不溶性的β型结晶再生丝素膜,稳定存在于涤纶纤维表面穴或纤维间隙处.拉伸、剪切、汽蒸、加热及某些极性有机溶剂处理等均能不同程度地使初生丝素膜发生结晶化,其中以汽蒸处理是实际生产中最切实可行且有效的结晶化方法。利用丝素分子链在呈现不同构象时,肽键在红外光谱中也有不同的特征位置的特性,前人已有用红外光谱研究丝素分子链结构的报道,但采用X-射线衍射测定丝素膜的结构和结晶度是有效的方法。经不同结晶化处理丝素膜的X-衍射分峰图谱为图2

image002.gif

2

图中:1. SZ100脱胶丝素;2.Zl8100  11030汽蒸;3.Z13100 120/30汽蒸+ 16030 干热汽蒸; 4.Z19100 70%乙醇处理+ 12030汽蒸;5.Z5100 100℃/30汽蒸; 6.Z7100 12030汽蒸;7.Z8100 160/3干热烘;8.F1100初生丝素膜

由图2可见,脱胶丝在20.5°处有一个很强的β型结晶丝素特征衍射峰,而初生丝素膜则无明显的峰形出现;经不同结晶化处理的丝素膜在20.5°附近都出现了强度不同的衍射峰,这表明经不同条件结晶化处理的丝素膜具有不同的结晶度。

初生丝素分子链的结晶化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它的进程与外界的条件密切相关,提高温度、湿度等能大大加速结晶化的速度,实验表明:提高温度增大了丝素分子的动能,增加了丝素分子之间的碰撞机会,故大大加速了结晶化速度;固态的丝素膜在湿度较大时,特别是在高温汽蒸时,由于丝素分子吸湿,降低了玻璃化温度,因而大大加快了结晶化进程。从结晶化效果、实际生产及经济角度等考虑,采用高温汽蒸法结晶化处理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即使是较好的结晶化处理方法,涂覆在涤纶纤维上初生丝素膜,非结晶丝素仍不能完全转变成β型结晶态丝素。因此,在工艺上还应选用适量的涂覆添加剂。

3.2  丝素涂覆用料对涤纶纤维涂覆效果的影响

3.2.1  丝素溶液的性能对涂覆的影响

3.2.1.1  丝素的分子量

充分脱除丝胶的丝素当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溶解条件时,可得到不同分子量的丝素溶液,分子量的大小与溶液的粘度直接相关。分子量大的丝素溶液的粘度亦高,当涂覆于涤纶纤维后,虽可提高涂覆丝素的牢度,但增加了涂覆织物的糙硬感;分子量过低的丝素溶液,手感虽较好些,然由于其水溶性增加,涂覆丝素的牢度较差,为此必须采用分子量适中的丝素溶液。

3.2.1.2  透析程度对涂覆的影响

在中性盐溶解丝素过程中,使丝素分子肽链的氢键断裂、膨润以至溶解,大量的盐分子存在,阻碍了链间氢键的联结,因此使溶解的丝素溶液处于稳定状态,但是盐分子的存在无法形成丝素膜。因此,必须经过透析,使溶液的盐含量降低到不影响成膜的程度,这样又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透析用水。

3.2.1.3 丝素的溶解条件对丝素膜的影响

丝素溶解所采用的溶剂、助溶剂及温度、时间、搅拌等都会使丝索分子链产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实验证明:提高温度,丝素溶解速度明显加速,同时促进丝素分子的降解,所制得的丝素水溶液粘度有所下降。助溶剂可使丝素在较低温度下充分溶解;适当的搅拌或超声振荡能有效地加速溶解。

3.2.2 涤纶仿丝绸半制品对涂覆效果影响

用于涂覆涤纶仿丝绸的纤维纤度、捻度、组织结构及减量率、涂覆增重率等是影响仿丝绸效果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涂覆增重率应根据丝素涂覆织物的纤维纤度、捻度、织物结构及涂覆要求如耐洗涤性、手感和性能等因素来确定。涂覆工作液的丝素浓度、添加剂组分、浸轧后的带液率等均直接影响涂覆增重率。在采用相同工艺处方和条件情况下,纤度高、捻度大、减量率较低或组织紧密的较厚型仿丝绸,应适当降低涂覆增重率。同一涤纶仿丝绸的减量率稍高者比低者的手感较为松软,丝素涂覆的增重率可适当高些,但涂覆增重率过高会使手感厚实且偏糙硬,悬垂性下降。实践证明:用于丝素涂覆的涤纶仿丝绸以中、薄型的织物较为理想,减量率宜比正常品种适当偏高2%左右为好。同种涤纶仿丝绸,减量率较高时有利于提高丝素涂覆后的增重率、吸水性、耐洗性和手感不同纤度组织规格的涤纶,纤度越细,经减量后组织较松弛且蓬松,故能提高涂覆增重率、吸水性和耐洗性。乔其织物的组织轻薄松软,有利于提高涂覆增重率;但由于涂覆增重率和捻度较高,故吸水性和耐洗性稍低。

3.3 涂覆添加剂的选用

用于涂覆在涤纶纤维上的丝素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较小分子量丝素,这些丝素分子水溶性增大,虽经结晶化处理,结晶度仍然较低,故耐洗涤性较差。同时,再生丝素膜在涤纶纤维表面或交织点发生粘接,因此使涂覆织物手感变得较为糙硬,悬垂性下降,为此在涂覆过程中必须选用适量的偶联剂和手感调节剂。此外.在丝素涂覆时,还应根据需要,选用适量具有其它功能的添加剂。

3.3.1  偶联剂

初生丝素膜在结晶化处理的同时,借助偶联剂的作用产生丝索与丝素分子之间的化学结合,执而增大分子量,降低水溶性。选用的偶联剂必须具有反应性官能团,且在结晶化处理条件下能发生偶联作用,同时应选择带有一定成膜性或兼具手感调节和亲水功能的偶联剂,这样可起到“一剂多用”的功效。实验证明:丝素与偶联剂共用后,在合适用量时,耐洗涤性有一定程度提高,表明偶联剂已与丝素分子发生了化学结合,随着偶联剂用量的增加,涂覆增重率、吸水性有提高,但手感却明显降低,洗涤后的吸水性较洗涤前略有下降,但都明显优于未涂覆涤纶。当用量过高时,不仅手感明显变差,而且耐洗性可能由于过量的偶联剂在洗涤时发生溶失,致使耐洗性数据反而下降,说明偶联剂的用量应适当。

3.3.2 手感调节剂

手感调节剂的选择除应考虑其本身的功能外,还应在结晶化处理条件下能作为架桥剂发生丝素与丝素分子间的化学结合,以提高涂覆丝素的耐洗涤性能 丝素与手感调节剂共用后,织物的手感均有改善。随着用量的增加,涂覆增重率、耐洗性逐渐增加,耐洗前后的吸水性均有明显提高,表明手感调节剂能与丝素分子形成一定的化学结合;但耐热水洗涤后的吸水性有一定下降,从耐洗性的绝对数据看仍然偏低,这可能由于在洗涤时,手感调节剂会产生部分失所致。

3.4  涂覆丝索的牢度

丝素涂覆的涤纶仿丝绸经不同水解条件处理后采用721型分光光度仪测定经CBBG-250染液染色的残液吸光度,可用来检测织物上丝素蛋白质的含量 测试结果如表1

1 不同水解条件试样的丝素蛋白质含量保持率

测试项目

H2SO4溶液(pH2-3)

Na2CO3溶液(pH10-11)

家用洗衣粉2g/L(pH9)白猫牌

90℃热水

织物上丝素蛋白质保持率(%)

75

69.4

68.3

85.9

全部试样均以同块未水解试样作为100%对比样,井扣除相同处方添加剂(不含丝素)采用相同涂覆条件和水解条件的试样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

由表1可知:覆涤纶纤维上的丝素的耐酸水解性能良好,耐热水、耐皂洗性优良,但耐碱性洗涤较差,碱性越大,耐洗涤性越差,这种性能与蚕丝织物的性能相同,而且更为明显。

3.5  丝素涂覆涤纶仿丝绸的性能

3.5.1  染色性能

涤纶仿丝绸经用丝素涂覆后,在纤维表层形成一层部分连续的丝素膜,因此它与普通蚕丝一样能用弱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进行染色。丝素涂覆、单用添加剂涂覆和未涂覆涤纶仿丝绸在不同染色时间的上染曲线见图3、图4

image008.gif

image009.gif

3 活性红 3B

4弱酸性艳蓝5GM

由图3可知:经丝素涂覆涤纶的上染百分率都高于其它两种织物,染色开始阶段,上染曲线斜率较大,随着时间的延长,染料逐渐向涂覆丝素膜内部扩散并染色,故上染百分率呈上升趋势,当超过40min后,上染曲线趋向平缓;而未涂覆涤纶的上染曲线斜率较小,上染百分率相对低得多.表明活性染料对涤纶纤维不能染色,仅属于沾色;单用添加剂涂覆介于两者之间,活性染料对其亦有一定的染着作用,但随着染色时间的增加,上染百分率有降低趋势。

由图4可知:弱酸性染料对丝素涂覆涤纶有显著的染着作用,其上染百分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织物,且得色深艳。上染曲线在起始阶段斜率就很大,表明染料在纤维上的初染速率很快,弱酸性染料很快与丝素分子发生离子键结台 随着染色时间的延长,呈缓慢上升趋势,最后达到染色平衡。单用添加剂涂覆涤纶对弱酸性染料亦有很小的染着作用,上染百分率极低;未涂覆涤纶的上染曲线为近横轴接近平坦的直线,说明弱酸性染料对其无染着作用,仅为沾色 脱胶丝素(真丝绸)的上染曲线基本与丝素涂覆涤纶相同,只是上染百分率要高得多.

3.5.2 吸水性

由于涤纶纤维的强疏水性,故涤纶仿丝绸存在静电大、易吸尘沾污等问题,碱减量后,纤维表面产生的不规则凹穴虽可增加纤维一定的吸水性能,然而经丝素涂覆后纤维表面的凹穴部分被丝素膜填充,吸水性有所降低,涂覆工作液的添加剂选择对提高丝素膜的吸水性关系很大 若添加剂选择时考虑能兼具一定亲水功能,则可增加涂覆丝素膜的吸水率,实践表明:提高增重率会使吸水性下降,纤维的纤度越小,由于易形成毛细管效应,吸水性增加。不同涂覆工艺处方丝素膜的回潮率如表2

2 涤纶仿丝绸不同涂覆工艺处方丝素膜的回潮率

测试项目与试样

未涂覆涤纶

仿丝绸(半制品)

丝素涂覆

涤纶仿丝绸

真丝绸

丝素蛋白膜涂覆工作液丝素膜

回潮率(%)

0.4-0.5

0.78

12.4

12.19

由表2可知:涤纶纤维的回潮率仅为0.4%~0.5%,涤纶仿丝绸经用一定程度降解后的丝素溶液涂覆后,回潮率为O.78%,两者相对提高了近一倍。尽管此数值还较小,但对强疏水性的涤纶纤维吸湿性来说,意义无疑是很大的。

3.5.3 耐磨性能

为了考察涂覆在涤纶纤维上的丝素膜的耐磨性能,分别进行10次、50次的抗起毛起球摩擦试验,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涂覆在涤纶纤维表面的丝素膜经不同次数摩擦后,丝素膜未见有磨损、破裂、剥离等痕迹,由于纤维表面丝素膜起着隔离作用,故也未见有纤维磨损起毛,而未涂覆丝素膜经50摩擦后的纤维表面却偶见有极少根纤维发生磨损起毛现象,说明涂覆的丝素膜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

3.5.4  有色涤纶仿丝绸的丝素涂膜

为观察涤纶仿丝绸染色和印花品种经丝素涂膜后的白度、色泽、色牢度的变化情况,以适应多品种生产,反复实践证明:丝素涂覆前后对织物的白度和色泽以及色牢度均无影响,吸水性明显提高,表明丝素涂覆完全适用于练白和有色涤纶仿丝绸的后整理加工。

3.6  生产性扩试

利用现有生产设备,先后对练白、染色,印花八种不同组织规格涤纶仿丝绸共进行了一定批量的生产性扩试。

3.6.1  织物:

涤纶乔其,双绉、花瑶、顺纡绉(练白、染色、印花)半制品

3.6.2 涂覆工艺流程:

涤纶仿丝绸半制品(练白、染色、印花)丝素涂覆烘燥结晶化处理水洗烘干热拉码检

3.6.3 涂覆设备:

整个涂覆过程分别采用现生产常用的浸轧烘燥机、高压圆筒蒸箱、绳状水洗机、离心脱水机、热风拉幅机等。

3.6.4 物理性能:

丝素涂覆涤纶仿丝绸的物理性能见表3

3 丝素涂覆涤纶仿丝绸的物理性能(练白双绉)

测试

项目

吸水性(S)

透气量

L/m2·S

折皱回复角(°)

抗弯长度(cm)

抗弯刚度(cm)

耐光

牢度

手感

涂覆前

70

558.2

296.4

311.6

1.5

45.1

+4

稍柔软

涂覆后

23

612.2

295.6

312.6

1.4

38.8

+4

较柔软

 

测试

项目

染色牢度()耐汗渍牢度

20次织物上丝素保持率%

白度(CIE)

悬垂系数(%)

压缩率(%)

酸性法

碱性法

原样

变色

白布

沾色

原样

变色

白布

沾色

涂覆前

4-5

4-5

4-5

4-5

-

56.75

27.4

8.47

涂覆后

4-5

4-5

4-5

4-5

92.5

49.93

24.8

6.57

由表3可知:丝素在涤纶仿真丝绸表面涂覆成膜后,吸水性、回潮率、透气量、悬垂性等较未涂覆试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折皱回复角及染色牢度无变化,抗弯长度、抗弯刚度有所降低,手感改善,压缩率降低,白度稍有降低,耐洗涤性优良。说明经丝素涂覆后的涤纶仿丝绸对其仿丝绸效果无影响。

3.7 临床穿着试验

采用扩试丝素涂覆涤纶仿丝绸制成服

装,在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的协助下,组织对45名老、中、幼其平时对化纤织物易产生皮肤过敏(湿疹、皮炎)的男女患者12人占24.66%,进行80余天的临床穿着试验。试穿过程中经常进行信息跟踪收集,没有发现皮肤过敏的不适感或瘙痒反应;原患有皮肤病的试穿者也未发现皮肤病加重现象及过敏反应。所有试穿者普遍认为穿着时在透气性、吸汗性方面较普通纯涤纶服装舒适。

4  经济核算

真丝涂膜高仿真丝绸是利用天然真丝原料经过溶解后涂覆在涤纶纤维表面并牢固结合于一体的丝素皮涤纶芯型高仿真丝绸,其涂覆增重率仅2%左右。用于涂覆的丝素溶液由蚕丝下脚废料经适当处理而制得,涂覆加工除增加汽蒸、水洗工序外,其它均与普通涤纶仿丝绸后整理相同。为此该产品成本增加主要来自涂覆甩料和加工工序增加的费用以及相关增加的其他费用。本产品批量生产后,经核算增加涂覆用料成本1.06元/米、燃料动力成本0.22元/米、其他费用0.26元/米、税金046元;每米暂定销售价增加330元计,则销售利润增加1.30元/米,如年产量

400万米,则全年可增加利润520万元。

5  结论

通过对丝素涂膜的涂覆用料、添加剂的选用、影响涂覆牢度和性能、生产性扩试及临床等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51 丝素对练白或染色、印花涤纶仿丝绸采用后整理涂覆加工,借助偶联剂、手感调节剂的化学作用在纤维表面或纤维间隙形成了一层部分连续的丝素膜,能获得牢度良好和具有舒适、卫生保健功能的丝素涂膜高仿真丝绸产品。

5.2 用于丝素涂覆加工的丝素溶液应选用

合适的溶解条件,并控制分子量、残留盐含量。用于涂覆的涤纶仿丝绸宜选择由细纤维织造的较轻薄型织物,减量率较正常略偏高些。涂覆添加剂应选用能在结晶化处理条件下,产生丝素与丝素分子之间的化学结合.并尽量能发挥“一剂多用”的功效

5.3 覆在涤纶纤维上的丝素膜耐酸水解性能良好,耐热水洗涤或耐皂洗优良,但耐碱性水解较差,这些与蚕丝织物的性能相同。

54 涤纶仿丝绸经丝素涂覆后吸水性、回潮率、透气量、悬垂性等较未涂覆试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抗弯长度、抗弯刚度有所降低,手感改善,压缩率降低,对折皱回复角及白度、色泽、染色牢度无影响,耐摩擦性和耐洗涤性优良,表明丝素涂覆后能获得高仿丝绸效果良好的产品

5.5 弱酸性和活性染料能对丝素涂覆涤纶纤维表层的丝素膜进行染色,所染织物得色深艳,但不能上染涤纶纤维,两种染料的上染百分率都明显高于单涂添加剂和未涂覆涤纶。

56 丝素涂覆加工,除增加一道结晶化处理工序外,其它均与涤纶仿真丝绸后整理工艺相同,且能利用现有生产设备进行生产,涂覆工艺简单可行,技术成熟,临床试穿的结果表明:未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的不适感或瘙痒感,皮肤病患者在试穿过程中无皮肤病加重或过敏反应,试穿者普遍反映穿着较为舒适。

57 丝素涂覆涤纶仿丝绸所用的丝素溶液由蚕丝下脚或废丝制成,涂覆添加剂立足于国内,涂覆增重率仅2%左右,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故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6  参考文献

1 杨如馨 杨百春 苏丝绸工学院学报.1992(1)vol.12P2536.

2 杨如馨 杨百春 王琪 任史均.苏州丝鲷工学院学报.1 992(4).P17.

3 小野四郎、蚕丝科学技术.vol24(10)

4 王培之主编.蛋白质工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 99112月版.

5 祝莹 扬宏 潘艳艳,丝素蛋白与棉纤维化学复台的研究,印染.1993(5)(6).

6 河完植 吴相均 金俊 金启用,国外丝绸.1991P2226

7 朝仓哲郎 出村诚.纤维索学会志.1988(11)P535540

8 特许公报.57-13670

9 公开特许公报.2-277885

1o 公开持许公报.2-27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