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yd15215

image001.jpg

    莫言曾在多次的演说和文字中表示是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让他选择了从事写作这个职业。那么,这个来自著名高密东北乡的作家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童年,让他即使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也不忘调侃是少年时三餐吃饺子的渴望激发了自己的作家梦呢?走进莫言文学馆,在一帧帧的照片、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的指引下,赫然读到的是莫言成长中的两个关键词:饥饿和阅读。充满神奇的是,长久的饥饿并没有剥夺掉莫言的斗志,反而在大量阅读的刺激下,使作家对生命的体验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从而夯实出作家精神世界的丰腴和深远。

image004.jpg

image005.jpg

左:莫言与巩俐姜文张

艺谋在电影《红高梁

片场合影。

右:莫言在老宅前留影。

CFP供稿

image006.jpg

image007.jpg

左:青年时期的莫言。

右:莫言与堂姐少年

时期的合影。

CFP供稿

成长之痛“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因为吃,我才发奋走上了创作之路。”

在饥饿和孤独中长大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评委会的采访笑谈自己文学梦始于少年时以为写作可以赚大钱,可以三顿吃饺子。然而这绝不是莫言惯常的幽默,在莫言文学馆二楼展厅的墙壁上真实地记录了童年莫言文学梦这个始端故事。

饿得哄抢煤块来吃

    童年时期的莫言究竟饿到了什么地步以至于让作家刻骨铭心呢?除了众所周知的“饺子”,还有一个带有荒诞色彩的现实故事,那就是饥不择食的少年莫言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啃过煤块。1961年的春天,村里的小学拉了一车亮晶晶的煤,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不知眼前黑乎乎的东西为何物,其中一个聪明的孩子拿起一块放在嘴里咯嘣咯嘣地啃起来,看到他嚼得香甜的样子,莫言和其他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一块也吃起来,还感觉“味道好极了。”一旁的夫人见状,也扑了上来,校长见状出面阻拦,谁知更是造成哄抢。多年后,莫言回忆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说“至于煤块吃到肚子里的感觉,我已经忘记了,但是吃煤时口腔里的感觉和煤的味道,至今还牢记在心。”

啃树干练出口钢牙

  莫言回忆小时候的自己和小伙伴们整天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找食物吃,“像一条条饥饿的小狗”,。在村里的大街小巷里嗅来嗅去,寻找一切可供填饱肚的东西。莫言说那个时候全地球最倒霉的树就要属他们村里的树,因为他们饿得吃树叶,吃光了树叶就吃树皮,树皮剥光了就直接啃树干,所有的树都被人们啃得遍体麟伤,就因为这样大家伙都练就了一口锋利的牙齿,“世界上大概没有我们咬不到的东西”。莫言甚至举例村里有个小伙伴长大后当了电工,甚至不用任何工具仅仅用牙齿就能咬断小拇指粗的钢丝。

饿出独特生命体验

    2008年夏天,莫言的长篇小说《酒酬》翻译成英文海外发行,他受邀在美国演讲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也曾提到过上面两个现在看起来甚至有些荒谬的故事,他表示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但饥饿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生命体验有着比较深刻认知的作家,长期的饥饿带给作家身心的折磨,让作家认识到与食物相比,爱情、理想、事业、光荣等等这一切对人来说在没有填饱肚子之前都是虚妄,“我见过了人间的苦难和不平,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同情和对不平等社会的愤怒,所以我只能写出这样的小说。”

成长之乐“他在寂寞难耐的环境里,在没有丝毫功利的思州境界中,不断地积累着各方面的知识,积蓄着文学创作的能量”

读书是唯一的乐

对于莫言的成长,莫言文学馆里有一句话特别中肯:“他在寂寞难耐的环境里,在没有丝毫功利的思想境界中不断地积蓄着各方面的知识,积蓄着文学创作的能量。”确实如此,在文学馆的展柜里,有他阅读过的,莫言文学成为作家,是每l彳导莓零尊:瞪麓囊 的书籍,比如《野火春风斗古城》《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隋唐演义》,甚至还有一些连环画,正是这些书打开了莫言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世界,并不可避免地左右着的作品。

看完一个乡的藏书

虽然家里很穷,但是莫言的父母还是咬牙把莫言送去了读书,也正是在村里的小学打开了莫言的阅读之旅。因为家里成份原因,莫言读到五年级便缀学务农了,但阅读没有仃止。“那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几本书了如指掌,为了看书,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仪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看完了,你不要以为十几个村庄有多少书,没几本书,顶多也就是二三十本,我当时觉得我已经是世界上学问最大的了,把周围一个乡的书全看光了,其实也就十来本书,几本经典著作。

家信多给大哥要书

在莫言文学馆里,有几封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时与大哥管谟贤来往的家信特别引人注目从中可见莫言读书之勤奋,写作之刻苦,真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所读的书涉面之广、涉及之深可见一斑。

    所展出的家书从1980年到1982年间共6封,每一封来往的书里都提及书,不是莫言请大哥帮忙寻找书,就是大哥向他推荐书籍,其中既有大型工具书《辞海》《辞源》,也有外国政治经济类书,更有中国古典文学书籍如:《诗经》《楚辞》《左传》《春秋》等等,以及五四作家作品等。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期间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在地方刊物《莲池》发表,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成长揭秘

文学才情 家族遗传

在参观莫言文学馆的时候,记者还在莫言大哥管谟贤所写的《莫言家族史略》的序言中发现莫言的的文学才情原来是家族遗传的。

    在这篇序言中,管谟贤指出莫言成长的原因,除组织培养,领导及文学前辈的关怀,朋友的帮助,个人奋斗之外,家族的传统,家庭的教育亦不容忽视,因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管姓历来崇文而不尚武,自古至今,管姓名人多为文人。如讲习《诗》、《书》的管宁,精于《易》算的管辂,诗人管师复,词人管鉴,女画家管道升(赵孟夫人),散文作家管同,经济学家管大同,诗人管用和等。莫言成为作家,是否得益于管氏遗传呢,我的结论是肯定的。

花絮 

“莫言”是因曾经话太多

     莫言读完小学五年级后。因为家庭成分是“中农”,被列入出身不好的一类人”。后来,又因“他和老师之间闹了些不愉快。便失去了土中学的资格”,不得不回家务农。据莫言后来回忆,“15岁以前都半光着屁股,参加一些不应该是孩子参加的劳动”。十几岁的孩子在不应该参加的农村劳作中享受到的惟有孤独。在这种情况下,莫言学会了“自言自语”,对着牛,对着野花,对着大树,对着天空经常嘟哝些大家听不懂的话,这让父母和工友们一度很担心,都觉得他“有毛病”。后来长大一点,莫言进入到集体生产劳动中,他在放牛时养成的喜欢说话的毛病给家里带去了不少的麻烦。母亲曾表情痛苦地问:“能不能不说话?”莫言于是在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给自己取了笔名“莫言”,意在规劝自己少说话,而在生活中少说话的他却在纸上写下了千言万语。

相关链接

莫言的小说讲了什么?

    1.《丰乳肥臀》

    母亲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人.她合辛茹苦、艰难地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然而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洪流中,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小说里.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小说热情讴歌母亲的伟大.以及对生命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2.《四十一炮》

    小说以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在实和虚的场景不断变换、扑朔迷离、曲折迂回,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

  3。《红高梁家族》

    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爱情而拼搏,为了报仇而残

忍.为了正义而果决,为了荣誉而战……

    4.《十三步》

    《十三步》是莫言在1988年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累死后由于得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被塞进冰柜,居然又荒诞离奇地复活了。但以为他已死家门。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蝉把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自己的合法丈夫登讲台给学生上课.而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真正的张赤球则像一个孤魂野鬼.变得无家可归——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秩序已不复存在。

    5.《食草家族》

    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贫瘠而又富饶的土地上的祖先们与大自然的关系。书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通过吃草净化灵魂的强烈愿望,袒露了作者的灵魂.丑的和美的,光明的和隐晦的,浮在水面的冰和潜在水下的冰,梦境与现实。

    6.《檀香刑》

    《檀香刑》是作家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

    7.《蛙》

    20118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8.《天堂蒜薹之歌》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这是一部根据真实的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移植到高密东北乡。小说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

    9.《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用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青岛早报2012/10/14/26-27  撰稿 记者 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