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纶织物的树脂和防滑整理工艺探讨 yd15212
李维宏1 凌蓉2 1.辽宁天维纺织研究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16 2.四川省纺织工业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21
收稿日期:2012-03-12
作者简介:李维宏,男,1962年生,河北抚宁人,现从事纺织、印染后整理及开发工作,高级工程师
原载: 染整技术2012/7;29-31
【摘要】介绍了工业用锦纶织物的树脂和防滑整理的工艺技术、助剂和产品特性。
【关键词】工业用锦纶6织物;树脂和防滑;后整理
【中图分类号】TS 195.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350(2012)0 7-0029-03
1 前言
锦纶6防滑整理织物,主要用于羊毛包装袋和各种工业用包装袋。因为锦纶6纤维性能优良,除了具备合成纤维共有的耐腐蚀、耐霉烂、湿强度高、不怕虫蛀、吸湿率低等性能外, 其主要特点还在断裂强度高,除芳纶外,几乎是强力最高的一种纤维:耐磨性优异,是纺织纤维中耐磨性最好的一种纤维:比大部分合成纤维比重轻得多;弹性好,纤维伸长回复率、结节强度、多次弯曲强度比其它合成纤维高得多;故以它独有的优势取代了曾经占垄断地位的棉帆布工业包装袋;但锦纶6的缺点是:杨氏模量小,使用中易变形、耐热性能不好、耐光性能差,易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变黄,制造成织物后,表面太滑:所以,我们选用1300d高强低伸防紫外线的锦纶6工业丝,以改善耐光性能差,易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变黄的缺点,在经过树脂和防滑后整理使织物稳定性提高,不易变形,使表面达到防滑的效果。下面就针对树脂和防滑整理进行探讨。
2 试验部分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2.1.1 试验材料
纱支:1300d高强低伸防紫外线的锦纶6工业丝组织规格:平纹锦纶织物:280g/m2
2.1.2 试验仪器
MA76J型小轧车:
热风拉幅定型机
2.1.3 试验用助剂
树脂SH-15
防滑整理剂Z
粘合剂H
催化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工艺流程
锦纶6织物→浸轧整理液(两浸两轧,轧液率60%) →焙烘锦纶织物:280g/m2(135℃×4.5min)
2.2.2 轧液率的计算方法
轧液率(%)=(B-A/A)×100%
A一锦纶轧液前的重量
B一锦纶两浸两轧后的重量
2.2.3 测试方法
采用GB/T10006-1988测试方法:
选用的测试仪为GM-4型摩擦系数测定仪(测力范围:O~10N)
标准样品的磨擦力在4~5N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树脂.防滑剂和粘合剂浓度的影响
3.1.1 树脂浓度的影响
整理处方及工艺:
树脂SH-15 (g/L) X
防滑整理剂Z(g/L) 240
粘合剂H(g/L) 80
催化剂(g/L) 30
轧液率(%) 60
焙烘时间×温度(min×℃) 4.5×135
表1树脂SH-15浓度与摩擦力和各项性能指标的关系
项目 |
1 |
2 |
3 |
4 |
5 |
SH-15(g/L) |
200 |
215 |
230 |
245 |
260 |
T正/N |
3.0 |
3.7 |
4.7 |
4.5 |
4.3 |
T反/N |
3.2 |
3.9 |
4.8 |
4.6 |
4.4 |
T正/N |
3.7 |
4.1 |
4.9 |
4.8 |
4.7 |
T反/N |
3.9 |
4.2 |
5.0 |
4.9 |
4.6 |
手感 |
好 |
好 |
好 |
稍硬 |
较硬 |
表面颜色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稍泛黄 |
表面划痕 |
无 |
无 |
无 |
无 |
轻微 |
注:T正——经向正面摩擦力W正 ——纬向正面摩擦力
T反——经向反面摩擦力W反一一纬向反面摩擦力
从表1可以看出,当树脂量达到230g/L时,经纬向摩擦力均控制在4~5之间,手感、表面颜色、表面划痕都未变化,符合标样的要求;当树脂量小于230g/L时,织物比较软,织物表面的成膜性不好,这样防滑剂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防滑效果就差,摩擦力也达不到要求; 当树脂量超过230g/L时,手感变硬,表面颜色也开始泛黄,表面的划痕也出现,而且成本也提高了。故选择树脂量为230g/L。
3.1.2 防滑整理剂Z浓度的影响
整理处方及工艺:
树脂SH-15(g/L) 230
防滑整理剂Z(g/L) X
粘合剂H(g/L) 80
催化剂(g/L) 30
轧液率(%) 60
焙烘时间×温度(min×℃) 4.5×135
表2防滑剂Z浓度与摩擦力和各项性能指标的关系
项目 |
1 |
2 |
3 |
4 |
5 |
Z(g/L) |
200 |
220 |
240 |
260 |
280 |
T正/N |
3.3 |
3.8 |
4.7 |
5.3 |
6.0 |
T反/N |
3.2 |
3.7 |
4.8 |
5.2 |
5.9 |
T正/N |
3.6 |
3.9 |
4.9 |
5.4 |
6.2 |
T反/N |
3.5 |
4.0 |
5.0 |
5.6 |
6.3 |
手感 |
好 |
好 |
好 |
稍硬 |
较硬 |
表面颜色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稍泛黄 |
泛黄 |
表面划痕 |
无 |
无 |
无 |
轻微 |
重 |
从表2可以看出,当防滑整理剂Z的浓度达到240g/L时,经纬向摩擦力均控制在4~5之间,手感、表面颜色、表面划痕都未变化符合标样的要求;当防滑整理剂Z的浓度小于240g/L时,摩擦力达不到要求,防滑效果差;当防滑整理剂Z超过240g/L时,手感变硬,表面颜色也开始泛黄,表面的划痕也出现,摩擦力也超过了标样的要求,故选择防滑整理剂Z的浓度为240g/L。
3.1.3 粘合剂H浓度的影响
整理处方及工艺:
树脂SH-15(g/L) 230
防滑整理剂Z(g/L) 240
粘合剂H(g/L) X
催化剂(g/L) 30
轧液率(%) 60
焙烘时间×温度(min×℃) 4.5×135
表3粘合剂H浓度与摩擦力和各项性能指标的关系
项目 |
1 |
2 |
3 |
4 |
5 |
H(g/L) |
50 |
70 |
80 |
90 |
100 |
T正/N |
3.2 |
3.7 |
4.7 |
5.4 |
6.1 |
T反/N |
3.1 |
3.7 |
4.8 |
5.6 |
5.9 |
T正/N |
3.5 |
3.8 |
4.9 |
5.5 |
6.2 |
T反/N |
3.4 |
3.9 |
5.0 |
5.7 |
6.4 |
手感 |
好 |
好 |
好 |
稍硬 |
较硬 |
表面颜色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稍泛黄 |
表面划痕 |
无 |
无 |
无 |
轻微 |
重 |
从表3可以看出, 当粘合剂H的浓度达到80g/L时,经纬向摩擦力均控制在4~5之间,手感、表面颜色、表面划痕都未变化,符合标样的要求; 当粘合剂H的浓度小于80g/L时,整理液粘稠度不够,在浸轧时,织物的带液量不够,导致固着在织物上防滑整理液量少,防滑效果差,摩擦力达不到要求;当粘合剂H超过80g/L时,整理液粘稠度太大,在浸轧时,织物的带液量太多,导致固着在织物上防滑剂量大,手感变硬,表面颜色也开始泛黄,表面的划痕也出现,摩擦力也超过了标样的要求,故选择粘合剂H的浓度为80g/L。
3.2 整理工艺条件的影响
3.2.1 车速及轧车的影响
本工艺采用的是280g/m2锦纶织物,因产品比较厚,吸水性差,车速调节控制对最终产品的效果和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车速过快,工作液不易浸透,影响防滑效果;车速过慢,生产效率太低,成本加大:本工艺选择最适宜的车速为18m/min.
3.2.2 轧液率的影响
织物浸轧整理剂时的轧液率一定要严格控制,轧液率小时,纤维表面树脂成膜性不好,防滑效果变差;而轧液率太大时,织物在焙烘时发生困难,不易烘干,将直接影响防滑效果。试验证明,以选择60%的轧液率为宜。
3.2.3 焙烘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整理处方及工艺:
树脂SH-15(g/L) 230
防滑整理剂Z(g/L) 240
粘合剂H(g/L) 80
催化剂(g/L) 30
轧液率(%) 60
焙烘时间×温度(min×℃) X×Y
表4不同焙烘温度的摩擦力和各项性能指标的关系(焙烘时间为4.5mi n)
指标 |
焙烘温度℃ |
||||
105 |
125 |
135 |
150 |
160 |
|
T正/N |
3.5 |
3.9 |
4.7 |
4.8 |
5.1 |
T反/N |
3.4 |
3.8 |
4.8 |
4.8 |
5.0 |
T正/N |
3.6 |
4.0 |
4.9 |
5.0 |
5.2 |
T反/N |
3.4 |
3.9 |
5.0 |
5.1 |
5.1 |
手感 |
好 |
好 |
好 |
稍硬 |
较硬 |
表面颜色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稍泛黄 |
严重泛黄 |
表面划痕 |
无 |
无 |
无 |
轻微 |
重 |
表5不同焙烘时间的摩擦力和各项性能指标的关系(焙烘温度为135℃)
指标 |
焙烘时间 |
||||
3 |
4 |
4.5 |
5 |
6 |
|
T正/N |
3.3 |
3.8 |
4.7 |
4.9 |
5.0 |
T反/N |
3.1 |
3.6 |
4.8 |
4.8 |
4.9 |
T正/N |
3.4 |
4.0 |
4.9 |
4.7 |
5.1 |
T反/N |
3.0 |
3.7 |
5.0 |
4.9 |
5.0 |
手感 |
好 |
好 |
好 |
稍硬 |
较硬 |
表面颜色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稍泛黄 |
严重泛黄 |
表面划痕 |
无 |
无 |
无 |
轻微 |
重 |
从表4、表5可看出,产品在整理过程中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防滑效果影响很大。如果焙烘温度太低或时间太短,整理剂的交联反应不完全,达不到防滑的效果:焙烘温度太高或时间太长,易使织物发硬,变黄,表面出现划痕,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分别选用135℃、4.5min
4 结论
(1)经防滑工作液整理后的锦纶6织物的产品,其工艺是可行的,产品达到了防滑的效果。
(2)整理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是非常重要的,在浸轧整理剂时,轧液率一定要控制好,最好在60%为适宜。同时在焙烘时,温度和时间要控制好,最好分别控制在135℃、4.5min。
(3)工作液中的树脂、防滑剂和粘合剂的使用量一定要控制好,分别为230g/L、240g/L和80g/L为佳。
(4)目前整理织物已用于羊毛包装袋,并以大批量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