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朝服yd15124
姜璐璐 赵学斌 张秋龙 辽东学院,辽宁丹东18000
原载: 辽宁丝绸 2012/2;30-31
[摘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为确立其绝对权威,历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尊卑有序的礼制。在清代冠服制度中,天子的朝服是最复杂最严肃的,其工艺之上乘、用料之考究、价值之昂贵也是无与伦比的。
[关键词]发展定型;形制;色彩;纹饰;制作工艺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3389(2012)02-30-02
一、清代皇帝朝服的产生发展定型
清代皇帝朝袍的产生、发展、定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从整体来看,这三个阶段朝袍的形式基本一致,但纹样不尽相同。
第一阶段: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时期,朝服除披领与袖口外,通身无彩绣及十二章纹样,仅为黄色地织金八团云龙纹,位置为两肩前后各一团,下摆前后各二团。
第二阶段:康熙、雍正帝时期。朝袍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其饰通身彩绣,前身正龙下无团寿以及十二章纹样。
第三阶段:乾隆至清末诸帝时期。皇帝冬朝服一,色用明黄,惟圆丘祈谷用蓝,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纹文,两肩前后龙各一璧积行龙六,衣前后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皇帝冬朝服二,色用明黄,惟朝日用红,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加海龙缘纹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惟行龙五,裳正龙一,璧积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前后列十二章纹,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
二、清代皇帝朝服的形制
清代皇帝的朝服制度从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直至到入关后的乾隆,均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随着乾隆二十九年《大清会典》的颁布,标志着清代服饰制度的最终定制。
清代皇帝朝服的基本款式是圆领右衽大襟。箭袖,成为清代服饰的一大特色写入冠服制度。这种服饰上浓郁的满族风格可以说是满族皇帝重视骑射武备治国思想的外在表现,它真实地再现了满民族骑射尚武“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
一式:上衣的两肩和前胸、后背各有正龙1条,下裳有形龙6条。全身列十二章,间有五色云纹。下裳其余部位和披领有紫貂,马蹄袖端表以熏貂。
二式:衣的两肩和前胸、后背各有正龙1条,腰帷行龙5,正龙各1,全身列十二章纹。下摆有八宝平水纹。披领、袖端和下摆均有海龙皮边。
皇帝夏朝服除披领、袖子和下摆均镶青色织金绸或描金纱边,余制皆同冬天朝服的第二式。朝服是清代冠服制度特色与风格的突出代表,它沿袭古代深衣即:上衣下裳相连式,吸收了象征皇权统治,驾驭万物主宰的金龙和颂扬皇帝至善至美之德行的十二章案。
三、清代皇帝朝服的色彩
清代冠服制度规定,朝服分为蓝、红、月白和明黄四种颜色,根据不同的礼仪功能和场合,清代皇帝穿用不同颜色朝服。祭天、祈谷服蓝白色;月坛色,用于天坛;朝日服红色,用于日坛;夕月服月白色,用于月坛。
四、清代皇帝朝服的纹饰
朝服上每个图案其实都有着丰富的含义。龙袍之上一共绣有四条正龙分别于前胸、后背和两肩之上的显著位置;四条行龙位于前后衣襟的下摆,这样无论从前边看还是从后边看就都是5条龙了,至于最后的那条龙则藏身于衣襟之上,只有掀起衣领才能看得见。这样龙的总数是九条,从任意角度看都是五条,寓意皇帝是九五至尊。
五彩云纹是龙袍上装饰纹样。云纹可以说是中国的一种最古老的纹饰,用于龙袍就是有祈求祥瑞、平安的盼望,同时又在布局上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蝙蝠纹也是历代皇帝较喜爱的一种纹样,“蝠”与“福”同音,蝙蝠一般都为红色,很容易让人想到“洪福”,有洪福齐天之意。水脚纹位于袍服的下摆位置上,水脚之上面绣有澎湃的海浪,海浪之上绣着挺立的山崖和宝物,除了有福山寿水表示延绵不断的吉祥之意以外,还有“江山一统”“万事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帝朝服的另一种重要纹饰为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王权的标志,清代皇帝朝服上印有十二章纹。所谓“十二章”指的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些纹样结构严谨、寓意深远,既有古人依托自然,对自然的崇敬,也有在与自然相适应过程中文化的传承,更有自我意识的彰显,简单的纹样,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精神。清代皇帝朝服有很高的艺术地位,为我们留下一笔丰富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房宏俊.试论清代皇帝明黄色朝袍的功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2)
2.张琼.关于清代帝后朝服与朝服像的几点看法[J]故宫博物院刊,2004(3)
3.杨景秀.龙纹在帝王服饰上的运用[J]辽海文物学刊,1995(1).
4.李芳.龙袍的象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