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船yd15116

image002.jpg

image004.jpg

核心提示

海洋科考船远在千里万里之外,却可以将科研信息同步传回青岛。昨日,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实现新的突破,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2010年开工建设,总投资5.5亿元人民币,核定总吨位4711,具备全球航行能力。

image006.jpg

image007.jpg

“科学”号船长隋以勇介绍新船特点

一名科研人员演示声纳技术

能抗住海上12级大风

“科学”号的许多指标国际领先:一次给养充足,能在海上待60,比国外同类考察船多出20,增加了海洋考察的周期,续航力15万海里,比一般的考察船多出三分之一;由于船上装备了先进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系统,风浪大时控制船体的摇晃程度,因此即使面对12级以上大风,“科学”号依然能够乘风破浪……”在昨天的“科学”号交接仪式上,专家们自豪地告诉记者,“科学”号在技术和建造方面整合了当前海洋基础科考多学科、多领域的先进装备和信息技术集成,被誉为大洋上的“移动实验室”。

此外,“科学”号还首次在科考船上配备了一个升降鳍板装置,升降鳍板可伸到水下275米处,粘在其上的传感器越过了波浪的影响层,对海底信息的探查精度能提高到99.6%

除了强大的科考功能外,为了让漫长的海上科考不枯燥,“科学”号上除了配备的办公室,会议室,还专门配备了网吧和游戏室,让科考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劳逸结合。

“科学”号的内空很高,每层大约在3米左右,目前被分隔的一些房间,每个大约在20平方米上下,并不显得压抑和局促。

“移动实验室”海上做科研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共建单位,该船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2010年开工建设,核定总吨位4711,总长99.8O,型宽17.80,型深8.90;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最大航速15,载员80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海洋科学研究是一门基于海洋科学调查与观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随着世界海洋科技的迅猛发展,科考船的设计、装备和功能等更加注重综合性。“科学”号配备了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包括水体探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海底探测系统、深海极端环境探测系统、遥感信息现场印证系统、船载实验系统、船载网络系统。同时科考船上还搭载了缆控水下机器人(ROV)等多种国际先进的探测设备,具备综合的海洋观测、调查能力。此外,各种先进科研仪器的配备,让“科学”号能够在大洋上现场获取水中和海底的各类样品,并立即做相关实验,能够满足现代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要,是名符其实的“移动实验室”。

卫星定位实现信息通畅

“新的科考船功能十分强大,虽然目前还没有做最终的测试,但从设计上来看,声呐系统将能扫描8O00米至1.1万米的海底。”“科学”号科考船上的专家告诉记者,通过声波的释放和接收,可以制作出海底的地势立体图,用来制作海底地图。如果将信号加强,再辅助其它先进仪器,“科学”号还能为海底以下的地壳做剖面图,“一方面是看地质结构,考察地质变化对周边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探测来发现一些可用能源或矿产,这对开发海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咨询剖面能勘测到海底以下多深,专家表示设计能力是4000,但具体数据还需要出海测试才能确定。此外,“科学”号科考船还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商业卫星的信息传输,位于海洋研究所内的专家可在第一时间获知科考船上的全部信息,相应的科研过程和数据也能及时传输回青岛,实现了“移动实验室”和陆地大本营之间的信息同步。

除了声呐扫描系统,“科学”号的定位能力也十分强悍,在一定的风力和波浪范围内,科考船能通过操作系统稳定船身浮动,安稳地固定在特定位置,“这和航行不同,固定位置有利于很多科研项目的进行,比如固定点的扫米、海底岩石取样等。”专家表示,只有位置固定了,实验中的很多坐标信息才能准确付诸行动,否则就会因为差之毫厘而谬之干里。

能低速“原地回转”

“科学”号是目前世界上首次采用国际先进的吊舱式电力推进装置,配备了艏侧推、动力定位及综合导航定位系统,可实现015节无级变速,在低速状况完成360度回转。与其它海洋考察船不同的是,“科学”号操纵更灵活、作业空间更大,还设置了减摇水舱,采用了先进的减振降噪措施,船舶整体具备较高的海洋航行性能。

船长隋以勇介绍说,与一般船舶装载柴油发动机不同,“科学”号配备电力推进系统,较传统的柴油驱动节能30%。船上的众多海洋勘测设备,也采用电子动力,效率提升不少。比如在水下打捞,6000米的海水下放缆车,若是靠机械液压“拖拽”,一次上下就得8小时,用了电子动力系统,能节约一半时间,4小时就能把缆车放到水下作一个“来回”。

中科院海洋所专家告诉记者,“科学”号科考船以后还将搭载深海潜水器,成为我国深海研究的重要平台。而作为建设法人单位,目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学一号”考察船主要承担近海科考任务,而“科学号”考察船则会远赴深海大洋,进行深海研究。

新闻延伸

“科学”号被委以重任

“科学”号正式投稿使用,将开启新时期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新篇章,实现海洋科考能力跨越式发展。作为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祭的旗舰船,其投入使用后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为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能力支撑。

作为“科学”号的建没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模式运行管理,使这艘我国海洋科学考察旗舰成为我国海洋科技王作者的共享平台,重点解决大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海洋动力过程与灾害、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大洋生态系统与碳循环、洋中脊与大陆边缘热液系统及地球深部过程、深海海底油气资源形成机理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科学”号交付使用后将主要用于深海和大洋的研究,瞄准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特别是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海等重要海域的综合调查和研究。

据了解,“科学”号将通过完成国家重大海洋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重大深海科学研究项目,为实现我国海洋科技中长期规划科学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有效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先进的观测研究平台,促进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和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青岛早报2012/9/30/2 撰稿摄影 记者 陈珂 通讯员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