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yd14927
|
||
文化遗产日展出170面铜镜 时代完整种类齐全贯穿发展史 |
||
早报文娱专讯 昨天是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切合此主题,“中国文化遗产日青岛市博物馆新闻发布会”于6月8日在市博举行,发布会现场同时举行了逄绍森先生六百米长卷《沧海崂山纵览图》的捐赠仪式。由青岛市博物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办的“清冶铜华以为镜,荧光如水照佳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铜镜特展”也于昨天在青岛市博物馆开展。 |
||
|
|
|
四神十二生肖镜 |
嵌银瑞兽纹菱花镜 |
孔子问答镜 |
铜镜见证华夏文明兴衰 陕西先有千年古都,后据军事重镇,是中国古代出土和传世古代铜镜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尤以汉唐铜镜最富特色。铜镜是蕴含古代历史文化信息的艺术品,它从侧面见证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盛与衰,也映照着华夏文明美的历程。此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铜镜展到青岛是第七站,自2010年起已在广西、云南、福建等六个省市地区进行巡展,均引起巨大反响。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历代等级铜镜1000余面.本次展览分为六个单元萃聚其中近170面三级以上文物珍品,上起东周,下至元明,展品时代序列完整,种类齐全,贯穿整个铜镜发展的历史。 记者在展厅看到,展出的近170面铜镜中,有历史久远的战国蟠螭菱纹镜,也有在铜镜拍卖市场备受推崇的隋唐“四神十二生肖镜”和唐“海兽葡萄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嵌银瑞兽纹菱花镜,此镜无论从造型、工艺还是体量上看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贴金、贴银镜又称金银壳镜,它是把整块金、银片嵌在青铜镜的背上,在金、银片上大多有事先捶揲出凹凸起伏的纹饰。捶揲这样的纹样需要衬出软硬适度、有伸缩性的衬底。捶击金银片时底衬随之变形,以达到成型目的。这种工艺的铜镜流传或出土的不多,通常体量不大。置身展厅中,你可从唐镜上那充满青春活力的鸾翔凤舞,花鲜兽跃的图纹中去体会歌舞升平的“盛唐气象”,亦可从“孔手问答镜”的故事中感受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铜镜铸造,讲究实用与装饰并举,其正面光清如水,清晰可鉴;背面纹饰考究,辞铭温雅,皆为精品佳作,其文化内涵丰富,极具艺术欣赏价值,折射出各代的社会风尚与审美情趣,是为考古断代的重要标尺。 本次展览在使青岛观众领略陕西古代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为今后秦鲁两地文化交流合作的提升开辟了新的天地。 |
||
600米“沧海崂山"捐市博 近年,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越来越多的收蔽家和艺术家把自己的珍宝或代表作捐赠给博物馆。市博为延续馆藏文脉自2009年启动的“本土名家收藏工程”,三年来已收到社会各界名家捐赠的文物或艺术品逾千件。 此次逄绍森先生之子逄博为青岛市博物馆捐赠的逄绍森先生生前所作的六百米长卷《沧海崂山纵览图》,将为“本土名家收藏工程”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逄绍森先生是我国飞草书法创始人,崂山画派开拓者。1998年发表集十年精力创作的六百米长卷《沧海崂山纵览图》,为国家、地方电视、报刊所报道,后发表《琅琊台徐福出海图》。1990年向亚运会捐赠四十幅中堂作品被收藏。1991年全国第二届美理会在青岛举行,以中国美协展览部等名义在崂山风景区举办个人画展。1997年香港回归时发表《百龙图》卷,著名书画家张朋先生题写卷首和跋。在传统草书方形结构上创新横方飞草书法。六百米长卷《沧海崂山纵览图》,用画笔写实记录了崂山全貌,蔚为大观,对于崂山人文研究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
||
青岛早报2012/6/10/19(记者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