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中俄联演yd14723

image002.jpg

“海上联合-2012”中俄联演27日进入演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中俄双方指挥人员在坦诚友好的氛围下展开了内容广泛、丰富的总结交流。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圆满落幕。

俄方参演的7艘舰艇27日下午离开青岛回国。13时许,在《友谊天长地久》的乐曲声中,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解开缆绳,2艘拖船的牵引下,缓缓驶离码头。

这次军演中,俄方“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维诺格拉多夫海军上将”号、“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和“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等多艘参演舰艇,在青岛附近海域进行了包括锚地防御,联合护航、防空、反潜、反劫持、搜救、补给,对海、对潜、对空实际使用武器为主要内容的实兵演练,

 

上图:军乐队奏乐送别“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本报记者王建亮摄

右图:拖船将“瓦良格”号牵引出港口本报记者王建亮摄

并联合举行了海上阅兵。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image004.jpg

image006.gif

“哈尔滨”舰200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海上先锋舰”称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先后参加了“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等百余项重大训练演习任务。这次联演,“哈尔滨”舰是指挥舰。

海军官兵如何工作生活、演练如何进行,记者走进“哈尔滨”舰……。

改造后舰艇威力更大

联演前,“哈尔滨”舰刚刚完成了中期改造。舰长石磊透露,这次改造重点集中在信息化上,与之前相比,它的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舰艏主炮前方,更换了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新型火箭深弹发射装置。舰体中部原来的单体烟筒,变成了带抑红外装置的双体烟筒,后面的远程反舰导弹数量也有所增加。舰体中后方上部,更换了新式雷达。舰体后部的副炮被取消,在原有位置加装了新型防空反导武器。

在“哈尔滨”舰内部,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使用了新型指挥控制系统,它能快速处理来自岸、海、空、天等多维空间的数据信息。舰内的一些空间进行了重新分隔,还多了不少娱乐设施,如电视。在离青岛直线距离约5O海里的演习海域,舰上能收到国内各个卫视节目,信号清晰、稳定。

最宽的地方15

记者有着2万多海里的远航经验,也采访过不少海军部队,但随“哈尔滨”舰参加联合军演,还是第一次。

作战舰艇既要尽量携带武器装备,还要考虑机动性。“哈尔滨”舰最宽的地方只有15米。长期在陆地上生活,刚上舰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狭窄。舰内的通道基本只能让一人通行,上面和左右两边布满了阀门、管线和设备箱,记者伸手就能够到棚顶。兵舱内的床铺有3,坐在铺上根本直不起腰。连接各甲板的,则是一人上下都费劲又非常陡的梯子。开在地面的水密舱门遍布着伸出的把手和防水钢条。行走在舰内,听到最多的就是提醒“小心”。

海天间“筑起”一道弹幕

26日上午,演练迎来了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实际使用武器。“哈尔滨”舰主炮的口径为100毫米,有经验的舰员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耳塞,近距离看主炮射击时最好找面巾纸塞上耳朵、张开嘴巴,否则耳朵会被震得几天都响个不停。尽管如法炮制,但站在主炮后面的驾驶平台上,声音仍是大大超出了记者的预期,更明显感受到了每发炮弹的出膛给几干吨船体带来的晃动。

作为实际使用武器的最后一个课目,速射炮射击的目标是无人靶机。靶机从“哈尔滨”舰的飞行甲板上放出,先由一个火箭装置弹到空中。然后再依靠自身动力飞行。

速射炮的声音就像老牛沉闷的吼声。它主要的作用是防空反导,同样依靠雷达和光学仪器来确定目标。在速射炮以惊人的射速射击,弹壳如雨般落下时,海天间“筑起”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弹幕……。

青岛早报2012/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