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水彩画史yd14717

《青岛水彩史话》

出版与书评

image002.jpg

书中插图:

《油田之晨》宋守宏

image004.jpg

插图:

右一:《鱼山路》徐咏青

右二:《雨中》吕品

image006.jpg

image007.jpg

image014.jpg

前几天和高东方在老城区找房子,试图促成一个水彩美术馆的雏形,期间琢磨水彩和青岛的关系,想这大约是城市、自然、艺术的天然结合。回来翻迟涛主编的《青岛水彩史话》,大致印证了这个判断。

一直认为,画水彩是平凡的事情,这种平凡,就像西镇小港的老人听京戏唱京戏,耳濡目染,渐渐成为日常青岛的一部分,不怎么容易捕捉到轰轰烈烈的热闹。《青岛水彩史话》介绍的本土水彩史,超过三位数的经历者大多画了一辈子水彩,孜孜以求,兢兢业业,如同每天吃饭睡觉,规律而正常。这其实很令人感动,这种时光积累下来的艺术财富,和前海栈桥码头一般坚实,任凭风吹雨打,我自相濡以沫。其中的趣味、性情和执着;其中理想、信念和习惯,日复一日地温暖并感染着城市。

在青岛住久了,就明白这里其实本来就是水彩的港湾,和日出日落很合拍,节奏不快,半湿半干,有透明感,类似19世纪成就了水彩画完美体系的伦敦。看着一部自徐咏青、吕品开创,晏文正、陶天恩、楚启恩、宋守宏传承、闻一多、李剑晨、古元参与的青岛水彩史,发现即便在变革年代,水彩也可以保持持久的性情,不轻不重,不温不火,日常的风景,在几代人手中慢慢积累成个人化的纸上经历,现实和想象、细微和开阔、柴米油盐和波澜不惊和平共处。深入进去,就会察觉诸如城市、水彩和绘画者之间究竟是谁作用了谁这样的问题,已不太容易分清楚,人们看见的,是漂泊在白板上的过往,一些角落,一些场面,一些情绪,一些每天都发生着的平常故事。

《青岛水彩史话》提供给读者的种种本地水彩史信息,不仅仅在于让青岛的水彩画真实显现出了其自然生长状态的可接近性,更在于清理了历史传承的脉络线索,同时实现了一种叙述文本的性格化释放,一种去繁就简的写作节制。在本质上,其使人们获得了被平民艺术的持久力量而感动的机会。这应该是《青岛水彩史话》的最大贡献。

抢救、整理、连接、解读青岛的各种文化艺术史料,目前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青岛水彩史话》展开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扩大和多样化,应该可以成为城市文化进步的标志。

青岛早报2012/4/8/30